簡介
《沃采克》,3幕歌劇,貝爾格作於1914-1921年間。此劇為貝爾格根據德國著名劇作家畢希納(Buchner,1813-1837)的未完成話劇本《沃采克》(Wozzeck)改編而成。沃采克是個真實人物,他因殺掉情婦而被判處死刑,畢希納在劇中把他處理成一名理髮師出身的士兵,原劇本未完稿,有該士兵死與不死兩種處理方式。此劇20多個長短不同的場面,貝爾格整理成15個場面,讓沃采克最後死去。15個場面分成3幕,每幕5個場面。
三幕劇情
第一幕
第一場,上尉的房間。沃采克在替上尉刮鬍子,上尉命令他(英國管吹出上尉的動機)小心慢慢刮,而且嘲笑他沒教養,指責他居然未受教會的祝福就養了兒子。沃采克起初說:“是,上尉”,然後回答說窮人以道德過程生孩子也是無奈。上尉刮完鬍子後就讓他回去了。第二場,遼闊的原野,遠方可以看到城市。沃采克說這附近長著毒茸,四周散布腦袋,要是誤撿這些腦袋,3天后就會死掉。為這個傳說,他先害怕起來。安德列斯卻一點都不在意,他唱著快活的歌曲《打鼠是多么美妙》。夕陽西下,沃采克又恐懼地說,火焰會從地面一直燃燒到天上。可是夕陽卻安然無事地沉到地平線下,四周被黑暗包圍,寂靜無聲。第三場,瑪麗的房間。黃昏。瑪麗一直注意走在前頭的鼓手長。鄰居瑪格曹特看到了就嘲笑她,瑪麗唱《搖籃曲》。聽到有人敲打窗子,沃采克站在外面。他說,替隊長去砍木柴時,覺得地面好像燃燒起來了,而且黑煙緊跟在他背後。瑪麗發覺他又落人狂想中,她把孩子抱起來說:“這是你的孩子!”設法讓他把注意力轉移到兒子身上,沃采克只安心地說:“是我的兒子嗎?”然後又離去。第四場,醫生的書房。沃采克充任醫生的試驗品。他在這房間裡是禁止咳嗽的,食物只限於豆類。醫生一聽沃采克咳嗽就斥責他。沃采克又自言自語說,西邊大地燒起來了,而且長出毒茸,陷入狂想。醫生高興地說,這是局部性精神錯亂的第二期,我的實驗已經成功了。第五場,瑪麗家前面的大路。黃昏。瑪麗深深著迷於鼓手長,鼓手長說,想把她找去參加鼓號隊的訓練,說罷,把瑪麗緊緊抱住。起初她叫喊著“請別這樣”,把身體抽了出來,然後,瑪麗內心想到“投入誰的懷裡,事情都一樣”,於是任由鼓手長把她抱入房裡。
第二幕
第一場,瑪麗的房間。上午,瑪麗戴上耳環,在鏡前自言自語:我的嘴唇也和有錢的夫人一樣紅。沃采克出現,注意到她的耳環。瑪麗解釋說是撿到的,沃采克問,兩個是一起撿到的嗎?他放下上尉和醫生給他的薪水走了。瑪麗內心受到譴責。第二場,街道。中午。上尉叫住匆忙往前走的醫生,雖然醫生表示沒有空,繼續前走,但上尉硬是把他拉住。醫生說,最近出現許多猝死者,忙得不可開交,他看了上尉的臉色後說,你在4周內會中風,變成下半身不遂者,上尉聽後嚇呆了。這時沃采克走過來,上尉對他說,你在家吃飯時,是否碰到別的男人的鬍鬚掉在飯菜里?或許現在你回家時,會看到鬍子就粘在你情婦的嘴角上。沃采克聽了臉色發青。第三場,瑪麗家前的街道,沃采克盤問瑪麗有誰來過。瑪麗說:“你不要碰我,乾脆用刀子殺了我吧!”然後跑進屋裡。沃采克問:“刀子比較好?”第四場,酒店的花園,晚上。沃采克來到,親眼看到瑪麗與鼓手長親密地擁舞。他想沖入舞池,但舞蹈正好結束。這時工人和士兵們開始合唱,安德列斯也手拿吉他,快活地一起高歌。沃采克則坐到門口附近。一個昏睡的工匠醒來了,開始說教:“流浪者問神。為何人類能存在。”又說,“我的靈魂散發著白蘭地的酒味。”接著被年輕人拉走。這時突然出現一個白痴,靠近沃采克說,你身上有血的味道。而沃采克覺得眼前逐漸變成血紅。幕匆促降落,但圓舞曲還繼續著,漸強與漸快後,掀起高潮,突然中斷後從幕後傳來鼻音合唱,第五場、兵營的衛兵室,夜,傳來準備睡覺的兵士們的鼻音合唱。沃采克一點睡意都沒有,樂隊音響和瑪麗邊跳邊唱的聲音。老是在他耳畔環繞。他想跟安德列斯說話,安德列斯不加理會。這時鼓手長興高采烈地進來,誇耀自己弄了一個相當美妙的女人。安德列斯問是哪裡的女人,鼓手長說問一問沃采克就知道了,說罷,強迫沃采克跟著喝酒。沃采克吹起口哨來。鼓手長氣急地撲到沃采克身上,把沃采克壓在地上,誇耀勝利般用口哨吹出沃采克剛吹的鏇律,叫著說:“你把我看成是什麼?”沃采克自語:“我要順序一個一個......”
第三幕
第一場,瑪麗的房間。瑪麗在讀聖經:“巴利賽人帶來一個犯通姦罪的女人,可是耶穌卻說,我不處罰你,去吧,不要再犯罪。”第二場,池畔森林小路。沃采克把瑪麗帶到這裡。兩人交談時月亮慢慢升起。沃采克問,我們相處幾年了,瑪麗回答有3年。沃采克問瑪麗,你怎么有這樣可愛的嘴唇?說著就跟她親吻起來。這時,血紅的月亮已經升到他們頭上。沃采克一邊喊著這是血的顏色,一邊取出小刀刺進瑪麗的喉嚨。瑪麗痛苦地叫著“救命啊”,但很快就倒下死了。這時音樂奏出跟瑪麗有關的各種動機。沃采克站在瑪麗屍體前,過一會兒就靜悄悄地走了。第三場,酒店。深夜。年輕人在跳波爾卡。沃采克抱住瑪格蕾特,要她唱歌。這時,瑪格蕾特從沃采克身上發覺了血跡,妓女們和年輕人都圍了過來,造成騷動,沃采克逃跑。第四場:池畔的森林小路。沃采克東倒西歪地跑回殺害瑪麗的現場,跪在屍體前說:“瑪麗,你的脖子上為什麼繫著紅色的帶子?”發現旁邊的小刀後,把它丟進池塘中。由於想到要把自己身上的血洗去,他走入池水中,越走越深,終於被水淹沒。這時醫生和上尉走過這裡,發覺有人溺死在池裡,但覺得氣氛不祥,便頭也不回地往前走去。傳來蛙聲。第五場:瑪麗家的街道,早晨。兒童們在快樂地遊戲,瑪麗的兒子在騎木馬。有一個較大的兒童跑過來說,瑪麗被人殺死了,於是大伙兒就跟他一起跑去看。只有瑪麗的小男孩一個人在原處騎木馬,過一會兒後,也追在別人後面跑去了。
無言的主角
周圍人的冷漠和自身的遲鈍,將沃采克推入無助的境地。一個人正慢慢消亡。他的言語能力在漸漸喪失。格奧爾格·畢希納(Georg Bu..chner)的原著常讀常新,作品探討了人及其言語功能的毀滅,直至今日,讀來仍不失現實意義。與畢希納原著的斷片場景不同,阿爾班·貝爾格(Alban Berg)這部3幕15場的歌劇採取了封閉的形式。作曲家並非單純重複作品的內容,而是找到一種理想方式,通過對比結構進一步加強故事的張力。畢希納的話劇原名為《沃伊采克》(Woyzeck),貝爾格採用了卡爾·埃米爾·弗蘭佐斯(Karl Emil Franzos)的改編寫法。沃采克聽見地下傳來轟隆聲,大地仿佛在咆哮,他看見世界毀滅的大火正在地平線上熊熊燃燒。貝爾格將畢希納力圖表現的失語狀態轉化為一種獨特的語言,這是惟有依靠結構組織才能實現的完美音樂。因而,貝爾格有意選用了能讓20世紀的歌劇聽眾感覺親切的傳統風格。觀眾聽見的是一種全新、頗具挑釁意味、並有意攪亂人心神、但同時又感覺似曾相識的語言。劇本首演後的緋聞和觀眾的排斥心理令貝爾格本人吃了一驚,但他始終堅信,《沃采克》是一部完全遵循傳統的歌劇。
演出時間
第一幕35分鐘,第二幕31分鐘、第三幕27分鐘,總計1小時33分鐘
樂隊編制
長笛(或短笛)4、雙簧管(第4兼英國管)4,單簧管(bD)(第1兼A,第3第4兼LK)4,低音單簧管 OB)、大管 3、低音大管,圓號(F)4、小號(F)4,次中音長號,低音長號 3、低音號,弦樂組(至少五十至六十人)、定音鼓兩對,銅鈸一對(一個吊鈸、一個是大鼓上的固定鈸),大鼓、竹板、小鼓若干,大銅鑼(音非常低的),小銅鑼(音非常高的),三角鐵,木琴,鍵盤式鐵琴,豎琴。
另外在舞台上還使用下列樂器:
第一幕第二場 小鼓若干第一幕第三場 軍樂隊 短笛,長笛2,雙簧管2,單簧管2,大管2,圃號2、小號2、長號3,低音號,帶銅鈸的大鼓,小鼓,三角鐵。
第二幕第四場 餐廳樂隊 提琴(把弦調高一個全音的小提琴)2――4,單簧管(C)。手風琴,吉他若干,低音薩克管或低音號。
第三幕第三場 小鋼琴此外在第二幕第三場,如果有條件的話可在離開管弦樂隊的地方,另外配置室內管弦樂隊。這一室內管弦樂隊的編制,如他的老師勛伯格在0P,9的室內交響曲中所
用過的一樣,其各件樂器如下:長笛(兼短笛)、雙簧管、英國管、單簧管、低音單簧管大管、低音大管、圃號、弦樂五重奏。但是這些合奏,也可由大管弦樂隊成員組織起來進行。
劇中人物
沃采克 俄國步兵 男中音
瑪麗 沃采克情婦 女高音
安德烈 抒情男高音
鼓手 英雄男高音
樂隊長 喜劇男高音
醫師 喜劇男低音
藝匠甲 男低音
藝匠乙 高―男中音
馬格麗特 女中音
愚人 高男高音
士兵、藝匠、女侍、私生子、市民等。
故事發生於19世紀初葉,地點在德國某村莊。
幕後
德國作家和思想家畢希納(Georg Büchner)在1837年,24歲上得熱病死了,留下字跡潦草的劇本手稿——《沃采克》(Woyzeck),後人把這些凌亂的草稿整理出來,連劇名都搞錯了,把Woyzeck誤為Wozzeck,之後一錯再錯,一直錯到貝爾格,他在1914年看了維也納首次演出《沃采克》,下決心把它譜成歌劇。戰爭爆發,打亂了作曲家的計畫,一直到1922年,他才正式完成全劇。指揮家赫爾曼·謝爾欣(Hermann Scherchen)先搞了一個音樂會的節選版,1924年在法蘭克福首演。1925年12月,埃里希·克萊伯在柏林國立歌劇院首演了《沃采克》歌劇版。最早一批演出《沃采克》的城市中包括列寧格勒(1927年),斯托科夫斯基在1931年指揮了美國首演,費城。埃里希·克萊伯1932年第二次製作《沃采克》,成為該劇在第三帝國前夕的最後一批演出,希特勒上台後,貝爾格的音樂連同該劇都被封殺,在德國重見天日要等到戰後1948年。該劇的第一個商業錄音是1951年米特洛普羅斯在紐約卡內基音樂廳錄製的。第一個錄音室錄製發行於1965年,卡爾·伯姆指揮,菲舍爾-迪斯考演唱劇名主角。
象徵手法
《沃采克》是阿爾班·貝爾格第一部用無調性技法寫成的歌劇,腳本改編自德國現實主義戲劇先驅畢希納的同名戲劇。在創作中貝爾格用象徵手法著力挖掘戲劇所沉潛的深意,象徵作為符號與意義之間的間隔構成了作品的內層空間,避免戲劇意蘊的流失和淺白直露的表達,用這一幽隱的方式曲直現實,使得基於戲劇上的歌劇深化內涵主旨,作為作曲家一以貫之的用法在主導動機、描述性的音樂語言和數字中灌注象徵。在貝爾格所處的危機四伏的社會中,僅僅對苦難現實的曲指會使得象徵下的內層空間矯情,缺乏感染與感召。社會文化語境無疑應當被理解為作品的外層空間,外層空間使得《沃采克》象徵下的內層空間在相對穩定的外部環境中得以定位。強調心靈表達的表現主義則成為拓展外層空間的最好方式,《沃采克》中的表現主義是對象徵主義的縱深發展,逼視令人窒息的現實社會,將象徵主義著力拓展的內層空間與社會語境的外層空間緊密結合,深化了象徵的意義與作品的內涵。另外作曲家對音樂本體自指性的強調,則使得作品具有邏輯性的同時與聽眾搭建了溝通。貝爾格追求先鋒並且不拋棄傳統,通過克里斯瑪特質避免了“失范”狀態,將象徵主義和表現主義結合的內外層空間成功的傳達給了聽眾。《沃采克》在象徵手法的套用與延伸中成為二十世紀歌劇的典範之作。
盤點一生必看的50部經典歌劇
音樂劇其實對我們並不陌生,那些膾炙人口的音樂劇作品影響著我們一代一代,現在,我們就來盤點一下,人生必看的50部經典音樂劇吧。 |
《俄耳甫斯》| 《弄臣》| 《沃采克》| 《薛西斯》| 《鮑里斯·戈杜諾夫》| 《浮士德的劫罰》| 《葉甫蓋尼·奧涅金》| 《奧賽羅》| 《帕西法爾》| 《聖方濟各》| 《漂泊的荷蘭人》| 《彼得·格賴姆斯》| 《法爾斯塔夫》| 《唐·喬瓦尼》| 《露露》| 《卡門》| 《拉美摩爾的露契亞》| 《茶花女》| 《孤寂的林陰道》| 《阿依達》| 《卡佳·卡巴諾娃》| 《姆欽斯克縣的麥克白夫人》| 《埃萊克特拉》| 《托斯卡》| 《費德里奧》| 《城西故事》| 《俄耳甫斯與歐律狄克》| 《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 《霍夫曼的故事》| 《恐怖落基的演出》| 《獵人》| 《尼伯龍根的指環》| 《塞維亞的理髮師》| 《三毛錢歌劇》| 《士兵們》| 《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 《漢澤爾與格蕾苔爾》| 《女人心》[歌劇] | 《被出賣的新嫁娘》| 《丑角》| 《波西米亞人》| 《紐倫堡名歌手》| 《蝙蝠》| 《後宮誘逃》| 《偏狹的1960年》| 《玫瑰騎士》| 《費加羅的婚禮》| 《冬之旅》| 《自由射手》| 《魔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