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唐 李敬方
詩詞正文
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為害亦相和。
東南四十三州地,取盡脂膏是此河。
注釋
⑴汴河:亦名汴渠,又名通濟渠,在開封縣境內,隋煬帝時開鑿,南連江淮。直進船:指從東南而來,經通濟渠直接開往長安的船。
⑵生人為害:為害生民,給老百姓帶來危害。唐朝迴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諱,稱“民”為“人”。相和:相連。
⑶東南四十三州:唐代把東南(今浙江、江蘇、安徽等省)一帶劃為四十三州。
創作背景
唐德宗時東南漕運屢因藩鎮叛亂而被阻斷,關中倉廩為之窘竭,引起朝野的極度恐慌。公元786年(唐德宗貞元二年),在經過歷時四年才平定的李希烈之亂後,江南漕米又運到陝州時,德宗高興地對太子說:“米已至陝,吾父子得生矣。”六軍軍士得知這一情況,“皆呼萬歲”。於此可見運河對維持唐朝統一政權所起的重大作用。但反過來說,正是由於運河的存在和通航,唐朝中央政府才能夠對廣大東南地區進行竭盡脂膏的搜刮。李敬芳此詩即為此而作。
作品鑑賞
《汴河直進船》直接反映了中晚唐之際的社會現實,揭露了唐朝中央政府對東南四十三州百姓瘋狂盤剝這一事實。
“汴水通淮利最多”,通濟渠的開鑿溝通了南北的交通,促進了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
“生人為害亦相和”,這裡是指運河的開通對老百姓來說,利和害是連在一起的,中晚唐以後,隨著社會政治形勢的變化,禍害變得越發明顯。
“東南四十三州地,取盡脂膏是此河。”運河成了運輸必不可少的渠道,可憐四十三州的百姓一年的勞動果實全都通過這條運河被輸往唐王朝的府庫。從此陷進了深重的災難之中。
此詩雖詠汴河,但揭露的卻是統治階級的橫徵暴斂。詩文由汴河直進船展開議論,既肯定了汴水開通的好處,也鮮明地指出了隨之而來的禍害。詩人十分同情勞動人民,斥責了統治階級利用運河搜刮民脂民膏的無恥行徑。
作者簡介
李敬芳,字中虔,公元823年(唐穆宗長慶三年)進士。大和(唐文宗年號,827-835)年間任歙州(今安徽歙縣)、台州(今浙江臨海)刺史。他留下的詩很少,其中有兩三首反映了中晚唐之際的社會現實。《全唐詩》錄其詩八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