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蟲害預測預報

根據植物病蟲害流行規律分析、推測未來一段時間內病蟲分布擴散和為害趨勢的綜合性科學技術。需要套用有關的生物學、生態學知識和數理統計、系統分析等方法。預測結果應以最快的方式發出通報,以便及時做好各項防治準備工作。預測預報的對象包括農作物病蟲害,森林病蟲害和倉貯病蟲害等。

植物病蟲害預測預報

正文

根據植物病蟲害流行規律分析、推測未來一段時間內病蟲分布擴散和為害趨勢的綜合性科學技術。需要套用有關的生物學、生態學知識和數理統計、系統分析等方法。預測結果應以最快的方式發出通報,以便及時做好各項防治準備工作。預測預報的對象包括農作物病蟲害,森林病蟲害和倉貯病蟲害等。
準確的病蟲測報,可以增強防治病蟲害的預見性和計畫性,提高防治工作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使之更加經濟、安全、有效。病蟲測報工作所積累的系統資料,可以為進一步掌握有害生物的動態規律,乃至運用系統工程學的理論和方法分析農田生態系統內各類因子與病蟲發生為害的關係,因地制宜地制訂最合理的綜合防治方案提供科學依據。因此,這項工作不僅關係到當年當季的農業生產,而且對於提高長期綜合治理的總體效益具有戰略意義。
發展概況 病蟲預測預報是第二次大戰以後隨著化學農藥的大量套用而逐步發展起來的。日本在1951年將測報工作正式列入《植物防疫法》;至80年代初,已有測報專職和兼職人員12700多人,並確定全國性和地區性的測報對象共 181種,定期發布全國的和縣的病蟲預報。蘇聯於50年代中期開始進行病蟲測報,而後迅速發展,80年代初已建立病蟲測報點1484處。病蟲測報工作引起普遍重視是在70年代,這與當時因盲目使用化學農藥而產生的副作用逐漸暴露,病蟲防治的生態學觀點、經濟學觀點和環境保護觀點,日益為人們所接受,植物保護趨向於發展綜合防治、科學用藥的要求日益迫切有關。70年代以後,由於電子計算機技術的套用,病蟲測報工作又發展到一個新的水平。
中國於1955年由農業部正式頒布農作物病蟲預測預報方案,對測報的對象、方法,以及組織機構等都作了明確規定。此後,病蟲測報工作逐步發展。主要表現在:①建立了全國性的測報體系。全國現有各級專業病蟲測報站1700多處,測報專業人員近萬人。約有800個測報站已積有15~20年以上的歷史資料。②專業性測報與民眾性測報相結合。除各級專業性病蟲測報站外,在基層還有大量不脫產的測報員,他們可根據測報站的預報結合當地病蟲發生為害和天敵的實際情況,決定防治對象和防治適期。③測報站之間,測報站與科研、教學單位之間多層次的科研協作。1949年以來,全國性測報對象由6種發展到57種;地區性測報對象在100種以上。④從短期預測發展到中、長期預測,從發生期預測發展到發生量和為害程度預測,並已在病蟲測報電碼和模式電報,以及對遷飛性害蟲和流行性病害的異地測報等方面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類別 根據預測預報的具體目的可分為:①發生期預測。預測病蟲的發生和為害時間,以便確定防治適期。在發生期預測中常將病蟲出現的時間分為始見期、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和終見期。②發生量預測。預測害蟲在某一時期內單位面積的發生數量,以便根據防治指標,決定是否需要防治,以及需要防治的範圍和面積。③分布預測。預測病蟲可能的分布區域或發生的面積,對遷飛性害蟲和流行性病害還包括預測其蔓延擴散的方向和範圍。④為害程度預測。在發生期預測和發生量預測的基礎上結合作物的品種布局和生長發育特性,尤其是感病、感蟲品種的種植比重和易受病蟲危害的生育期與病蟲盛發期的吻合程度,同時結合氣象資料的分析,預測其發生的輕重及為害程度。病蟲害的發生輕重程度可分為小發生、中等偏輕發生、中等發生、中等偏重發生、大發生等5級。
根據測報時期的長短、測報對象的嚴重程度和指導病蟲防治的信息要求又可作不同的分類。中國農牧漁業部於1983年規定分為以下4類:①預報。又分為:短期預報,即離防治適期10天以內的預報;中期預報,即離防治適期10天以上的預報;長期預報,即離防治適期30天以上的預報。②警報。即預計將造成嚴重危害的或是突發性的新發展的病蟲,需要人們特別警惕抓緊防治的預報。③預報技術服務情報。即專門為基層植保技術組織和農戶服務的預報。④病蟲情況反映。一定時期內面上的病蟲發生和防治的實況。
此外,預報發出後,如原來預計的病蟲發生情況有所變化時,還可發出補充預報,加以說明。
病蟲測報的科學依據 植物病蟲害的發生和流行具有一定規律性。決定植物病害流行的3個要素是:感病寄主的大量集中栽培;病原物的大量累積;環境條件有利於病原物的侵染、繁殖、傳播、越冬,而不利於寄主的抗病性。害蟲的猖獗常決定於下列4個方面的因素:害蟲的發生基數和生活勢能(繁殖能力、抗逆能力以及遷移擴散能力)強;環境條件,尤其是溫度、濕度等氣象條件適宜害蟲的繁殖為害;天敵的種類和數量減少;害蟲的食物來源充沛,作物的種類和品種、長勢和栽培管理等有利於害蟲的取食為害。通過對上述情況的全面監測,及時掌握在不同時、空條件下影響病害流行和害蟲種群數量變動的主導因素,便可作出比較準確的病蟲害預測預報。
預測預報方法 常用的有以下幾種:①發育進度預測法。根據害蟲田間發育進度參照當時氣溫預報和相應的蟲態歷期,推算以後蟲期的發生期。②害蟲趨性預測法。根據害蟲的趨光性、趨化性以及取食、潛藏、覓偶和產卵等生物學特性而設計、採取各種誘集方法,如利用多種誘蟲燈、誘蟲器、樹枝把、穀草把、黃色盆以及性誘劑等誘集害蟲,進行預測。③依據有效基數預測法。害蟲的發生數量通常和前一世代或前一蟲態有密切關係,基數大,則下一蟲態或下一世代的發生可能多;反之則少。④數理統計預測。病蟲害的發生期、發生量和為害程度的變動和周圍的物理環境條件(溫度、雨量、土壤等)和生物環境(天敵、食物等)的變動密切相關。對病蟲害、天敵昆蟲發生的一定數量特徵與一定環境特徵之間的相互關係,可用數理統計法進行定性或定量分析,據此發出數理統計預報。常用的方法有函式分析法、相似相關法等。⑤異地預測法。一些遠距離遷飛性害蟲和大區流行性病害,其中源或菌源可隨氣流遷往異地。如粘蟲、褐稻虱、稻縱卷葉螟等害蟲是逐代呈季節性往返遷移,其遷移的方向和降落區域的變動,又受隨季風進退的氣流和作物生長物候的季節變換制約。因此可根據發生區的殘留蟲量和發育進度,結合不同層次的天氣形勢以及遷入區的作物長勢和分布,來預測害蟲遷入的時間、數量、主要降落區域和可能的發生程度。對植物病害,也可根據發生區的菌源量、氣流方向以及作物抗病品種的布局和長勢,來預先估計可能的發生區域、發生時間和流行程度,並可套用綜合分析、預測模型和電算模似等手段進行。⑥電子計算機預測法。套用電子計算機技術和裝置,將經研究得出的有害和有益生物發育模型、種群數量波動模型、作物生長模型、防治的經濟閾值和防治決策等貯存入電腦中心,通過各終端系統輸入各有關預報因子的監測值後,即可迅速預報有關病蟲發生、危害和防治等的預測結果。這種方法的優點在於:對病蟲測報原始資料和數據的處理既方便又利於資料的保存;用以作出病蟲數理統計預報時可提高計算的效率和準確性;便於病蟲測報資料的貯存、檢索、調用,和進而建立計算機網路。80年代初,中國有關稻瘟病、小麥赤霉病、小麥條鏽病、粘蟲玉米螟、馬尾松毛蟲等十多種病蟲的電算統計預測模型已在不同範圍的生產中套用。
除上述測報方法外,還有有效積溫預測法、物候預測法等。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