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觀念(增補版)》

《歷史的觀念(增補版)》

《歷史的觀念(增補版)》,作者柯林武德(Robin Gcorge Collingwood) (作者), 揚·馮·德·杜森 (編者,由北京大學出版社於2010年1月1日出版。描述的是柯林武德是20世紀最著名的歷史哲學家之一,治學範圍廣博.尤其致力於打 通歷史學和哲學。在柯林武德構建的思想體系中,歷史哲學是其學術思考的最後歸宿。但終其 一生,並沒有完成他計畫中的專門著作。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00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第1版(2010年1月1日)
外文書名:TheIdeaofHistoryWithLectures
叢書名:歷史的觀念譯叢
平裝:532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16
ISBN:9787301162057
條形碼:9787301162057
商品尺寸:22.8x15.4x2.8cm
商品重量:699g
ASIN:B003B0XSXW

內容簡介

《歷史的觀念(增補版)》內容簡介:柯林武德是20世紀最著名的歷史哲學家之一,治學範圍廣博.尤其致力於打通歷史學和哲學。在柯林武德構建的思想體系中,歷史哲學是其學術思考的最後歸宿。但終其一生,並沒有完成他計畫中的專門著作。為其贏得聲譽的《歷史的觀念》一書,實際上是來源複雜的書稿及論文的合集。由杜森編輯的《歷史的觀念》增補版.不僅說明了該書的成書背景,而且發掘柯林武德的未刊稿,增收了他在1926-1928年間講授歷史哲學的完整講稿,為讀者提供了關鍵性的文獻資料。

編輯推薦

《歷史的觀念(增補版)》:歷史的觀念譯叢

媒體推薦

歷史學家研究的過去並不是死去的過去,而是在某種意義上依然在現實世界中活著的過去。
一切歷史都是思想的歷史。
歷史知識就是歷史學家正在研究6勺那些思想在他自己心靈里的重演。
——羅賓•喬治柯林武德
1926年和1928年的講稿尤其重要,它們包含了柯林武德對其歷史哲學思想所做的首次全面闡述。因此,通過它們,柯林武德歷史哲學的第一階段得到了完好記錄。他後期歷史哲學的許多著名觀點都是在這些講稿中第一次被闡述,從而為更好地理解他的觀點提供了一個非常珍貴的機會。
——揚•馮•德•杜森

作者簡介

作者:(英國)柯林武德(RobinGcorgeCollingwood)譯者:何兆武張文杰陳新編者:揚·馮·德·杜森
柯林武德(RobinGcorgeCollingwood。1889-1943),英國哲學家。歷史學家。業餘畫家。1912年起任牛津大學研究員1914-918年服務於英國海軍參謀部下屬機構,1927年起為牛津大學羅馬史講座教師。成為繼哈佛菲爾德之後的羅馬不列顛史專家。1935年起為牛津大學溫弗萊特形上學哲學教授。至1941年退休。1943年病逝,
柯林武德被譽為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歷史哲學家之一。《歷史的觀念》為其遺作。最初於1946年由諾克斯編輯成書,極受學界關注。由杜森編輯的《歷史的觀念》(增補版)。澄清了諾克斯版編纂過程中的問題。並且增收了柯林武德在1926-928年間所做的歷史哲學講演稿。

目錄

編者前言
增補版導言
歷史的觀念
導論
第一節歷史哲學
第二節歷史學的性質、對象、方法和價值
第三節第一編至第四編的問題
第一編希臘羅馬的歷史編纂學
第一節神權歷史學和神話
第二節希羅多德開創的科學歷史學
第三節希臘思想的反歷史傾向
第四節希臘人關於歷史學的性質和價值的概念
第五節希臘的歷史學方法及其局限性
第六節希羅多德和修昔底德
第七節希臘化時期
第八節波里比烏斯
第九節李維和塔西佗
第十節希臘羅馬歷史編纂學的特點
第二編基督教的影晌
第一節基督教思想的潛移默化
第二節基督教歷史編纂學的特點
第三節中世紀的歷史編纂學
第四節文藝復興時期的歷史學家
第五節笛卡兒
第六節笛卡兒派的歷史編纂學
第七節反笛卡兒主義:(一)維柯
第八節反笛卡兒主義:(二)洛克、貝克萊和休謨
第九節啟蒙運動
第十節人性的科學
第三編科學歷史學的濫觴
第一節浪漫主義
第二節赫德爾
第三節康德
第四節席勒
第五節費希特
第六節謝林
第七節黑格爾
第八節黑格爾和馬克思
第九節實證主義
第四編科學歷史學
第一節英國
第二節德國
第三節法國
第四節義大利
第五編後論
第一節人性和人類歷史[1936]
第二節歷史的想像[1935]
第三節歷史的證據[1939]
第四節作為過去經驗之重演的歷史學[1936]
第五節歷史學的題材[1936]
第六節歷史和自由[1939]
第七節歷史思維所創造的進步[1936]
增補部分
緒論:某某哲學、特別是歷史哲學的觀念[1927]
歷史哲學講稿[1926]
歷史哲學綱要[1928]
附錄
評柯林武德的史學理論
索引
譯後記

序言

在跨文化交流不斷加強的當下,如影相隨的是,我們面對著全球化時代的一種緊迫要求,即必須更好地理解文化差異及特殊性。由中外學者攜手組織的這套叢書,將致力於把西方有關歷史、歷史編纂、元史學和歷史哲學的話語帶入中國歷史文化的園地。
歷史論題是人類生活中極其重要的元素。在歷史中,人們形成並且反映了他們與其他人的認同感、歸屬感,以及與他者的差異。在歸屬感和差異的寬泛視界中來看待“世界諸文明”,人們才能夠談及“文化認同”。歷史學家們的專業學術工作往往涉及到並依賴於認同形成的文化過程。由於這種牽涉,無論歷史學家是否意識到,政治都在他們的工作中起著重要作用。不管學術性的歷史研究僅僅只是作為資政的工具,還是因其方法的合理性而有著特別功能,這都已經是公開的問題。
關於歷史思維的學術地位的許多討論,還有它對“客觀性”或普遍有效性的執著,都與世界範圍內現代化過程中的歷史思維之發展聯繫在一起。在這一過程中,歷史思維獲得了學術學科或者說“科學”(wissenschafI,采該詞更寬泛的意義)的形式。歷史學研究的傳統,其自尊就在於,它聲稱與非專業歷史學相比有著更高層次的有效性。一般用的詞就是“客觀性”。與這種對客觀性的執著相反,許多重要論述進入了歷史學家的自我意識,這牽涉到他們與各自國家歷史文化的相互關係。

後記

《歷史的觀念》是根據柯林武德遺稿彙編而成的一部著作,經柯林武德的學生諾克斯之手編訂,於1946年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
儘管柯林武德將歷史哲學視為自己全部學問的核心,但他生前所發表的歷史哲學論著,卻只有少數幾篇論文,相關遺作主要有《歷史的觀念》和《史學原理》(未完稿)兩部手稿。諾克斯編訂的《歷史的觀念》一書只是以《歷史的觀念》手稿為主,輔以來源不同的部分文章,儘管不符合作者的初衷,湮沒了柯林武德自己最為看重的《史學原理》,但它卻風靡一時,成為20世紀西方歷史哲學研究的一部經典之作。柯林武德身後的聲名可以說主要就是來自於這部書。
1978年,柯林武德的家屬將其多達四千頁的手稿、筆記等文獻資料捐藏於牛津大學的Bodleian圖書館。荷蘭學者杜森(JanvanderDussen)等人最早開始對這批柯林武德文獻進行研究,從中發現了《史學原理》一書的部分原稿,以及柯林武德數次講授歷史哲學課程的講義。為了向世人揭示柯林武德歷史哲學著作的本來面目,經家屬同意,杜森重新編訂《歷史的觀念》,將新發現的柯林武德歷史哲學講義附錄於後,並撰文介紹了柯林武德相關著作、手稿的內容及語境,指明諾克斯編輯過程中的一系列問題。這部增補版的《歷史的觀念》篇幅幾乎增加了一倍,同樣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刊印行世(1998年)。
《歷史的觀念》一書的中譯工作始於上世紀80年代。依據諾克斯版本翻譯的第一個中譯本,由何兆武、張文杰於1979-1983年合作完成,作為“漢譯外國史學理論名著叢書”之一種,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年出版。

文摘

這並不是說哲學就是心靈科學,或者心理學。心理學是第一級的思想;它正是用生物學探討生命的同樣方法探討心靈的。它並不研究思想及其對象之間的關係,它直接把思想作為某種與其對象完全分離的東西來研究,作為世界上單純發生的某種東西,作為一種特殊的現象——一種能就其本身加以討論的東西——來研究。哲學從來不涉及思想本身;它涉及的總是它與它的對象的關係,因此它涉及對象正如它涉及思想是一樣之多。
哲學與心理學之間的這一區別,可以由這些學科對歷史思想所採取的不同態度來闡明;歷史思想是有關一種特殊對象的一種特殊思想,這種對象我們暫且規定為“過去”。心理學家自己可能對歷史思想感興趣;他可能分析歷史學家身上所進行的那種特殊的心靈事件;例如,他可以論證說,歷史學家就像藝術家一樣是建造起一個幻想世界的人,因為他們都太神經過敏了,因而不能有效地生活在這個現實世界之中;但是又與藝術家不同,歷史學家把這個幻想世界的投影顛倒過去,因為他們把他們神經過敏的起源與過去自己童年時代的事件聯繫起來,而且總是追溯過去,枉然企圖解決這些神經過敏症。這種分析可以深入鑽研細節,而且表明歷史學家對大人物(如愷撒)的興趣是怎樣表現了他對他父親的幼稚態度的,等等。我並不提示這種分析是浪費時間。我只是描述它的一個典型事例,以便指出它把注意力全都集中在原來的主一客體關係中的主體項上。它只關心歷史學家的思想,而並不關心它的對象,即過去。對歷史思想的全部心理分析仍會是完全相同的,哪怕根本就沒有所謂過去這樣一種東西,哪怕愷撒是個虛構的人物,哪怕歷史學並不是知識而純粹是幻想。
對哲學家,需要注意的事實既不是過去本身(像是對歷史學家那樣),也不是歷史學家關於過去本身的思想(像是對心理學家那樣),而是這兩者處於它們的相互關係之中。與對象有關的思想不僅僅是思想而且是知識;因此,對心理學來說是純粹思想的理論,是從客體抽象出來的心靈事件的理論,對哲學來說就成了知識的理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