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觀念》

《歷史的觀念》

《歷史的觀念》英國哲學家柯林武德著作,本書描述了作者柯林武德本人自始即不同意實在主義者的論點。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歷史的觀念》《歷史的觀念》

《歷史的觀念》商務印書館歷來重視移譯世界各國學術名著。從五十年代起,更致力於翻譯出版馬克思主義誕生以前的古典學術著作,同時適當介紹當代具有定評的各派代表作品。幸賴著譯界鼎力襄助,三十年來印行不下三百餘種。確信只有用人類創造的全部知識財富來豐富自己的頭腦,才能夠建成現代化社會主義社會。這些書籍所蘊藏的思想財富和學術價值,為學人所熟知,毋需贅述。這些譯本過去以單行本印行,難見系統,彙編為叢書,才能相得益彰,蔚為大觀,既便於研讀查考,又利於文化積累。為此,商務印書館從1981年至1992年先後分九輯印行了名著三百六十餘種。現繼續編印第七輯。到1997年底出版至300種。

媒體推薦

譯序
柯林武德在本世紀初期的學術活動主要是在純哲學方面,後來對歷史學的理論考察越來越引起了他的興趣。從1936年起,他寫過一系列有關歷史哲學的文章,但他這方面重要遺文之最後匯集為他的代表作《歷史的觀念》一書,卻是他死後三年由友人諾克斯於1946年編輯出版的。

1910年當柯林武德在牛津開始讀哲學的時候,格林三十年前所奠立的那個哲學運動仍然在統治著學院;在這個有勢力的流派中包括有他的後學F.H.布萊德雷、鮑桑葵、w.華萊士和奈特爾席普等人,即通常人們所稱的新黑格爾派或英國唯心派。然而他們自己反對這個名稱,認為自己的哲學既是英格蘭和蘇格蘭土生土長的哲學的延續,同時又是對這一哲學的批判。1880—1910年的三十年間,這個流派不但在牛津、而且更多地是在牛津以外,有著廣泛的影響。這個流派的反對派則是所謂實在主義者。

柯林武德本人自始即不同意實在主義者的論點。他認為實在主義者把哲學弄成了一種徒勞無功的空談遊戲、一種犬儒式的自欺欺人,對於英國思想與社會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又過了三十年以後,他仍在批評實在主義者是建立在“人類的愚蠢”①之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大多數英國哲學家都已屬於實在主義,而凡是反對實在主義的就自行歸入唯心派,亦即格林後學的行列。以實在主義者的論敵和對手而出現的柯林武德,也被列入其中。這時候,羅素和摩爾的重要著作均已問世。隨後亞歷山大的《空間、時間和神性》、懷特海的《歷程與實在》相繼發表;實在主義者一時大暢玄風。就在這個時期,柯林武德仍然認為這些著作不但沒有能駁倒、反而更加證實了他所堅持的論點。他認為羅素哲學賴以立論的邏輯和數學都是先天的,不屬於實驗科學的範圍;而摩爾則根本不討論存在問題或者什麼是存在,只討論命題的意義。如果實在主義的涵義是指被認識的對象與認識者的認識無關,那么懷特海那種通體相關的哲學就不能算做實在主義;因為它承認認識與被認識的對象二者總是相互依存的,而這一點正是實在主義所要否認的。至於亞歷山大那部名噪一時的著作,柯林武德則認為其主體大都出自康德和黑格爾的觀念,只不過是裝潢上一道實在主義的門面而已。懷特海所依據的是反實在主義的原則,而亞歷山大所依據的是非實在主義的材料。所有這些著作都不足以說明實在主義的論點,反而正是返回到了實在主義所要與之宣告決裂的那個傳統。

柯林武德的中心論點是:“哲學是反思的(reflective)”,②因此它的任務就不僅是要思維某種客體,而且要思維這一思維著某種客體的思維;因此“哲學所關懷的就並非是思想本身,而是思想對客體的關係,故而它既關懷著客體,又關懷著思想”①。他晚年的興趣雖日益由哲學問題轉到史學問題上來,但實質上仍然是這個論點在史學理論上的繼續和深入。和大陸思想背景不同的是,英國思想多少世紀以來就富於經驗主義的傳統。例如像休謨那樣一個充滿著懷疑與不可知論的色彩的人,同時卻又是一位出色的歷史學家。柯林武德一生在史學研究上卓有成績,他的理論思維也始終浸染著濃厚的經驗主義色調。

作者簡介

作者:(英國)柯林武德著,譯者:何兆武、張文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