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學》

《歷史教學》

《歷史教學》自1951年創辦以來,始終兼顧研究與教學,在“文革”前,雜誌也是中國史學研究的代表性期刊。改革開放後,學術期刊增多,但《歷史教學》仍是溝通學術研究與基礎教學的主要媒體,在中學界擁有廣泛的讀者,在學術界也保持一定的影響力。當我們實施“中青年著名學者訪談計畫”時,學者方面積極支持,他們非常關注基礎教學,所談之具體、精彩,往往令人拍案。讀者方面的反響也亦乎強烈,很多朋友告訴我們,每期他們首先要看的就是這一篇。其中包括很多知名學者,通過這樣的方式他們了解了相鄰領域專家的研究內容。

基本信息

《歷史教學》高校版為高等院校歷史教學服務,刊發具有原創性的專題學術論文,以及反映高校歷史教學改革的
《歷史教學》《歷史教學》

文章。

基本信息

《歷史教學》創刊於1951年1月,是新中國建立後國內創辦最早的歷史專業刊物之一,在天津出版,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歷史教學》是國內中學歷史教學圈內公認的四大學術刊物之一(天
歷史教學歷史教學
津的《歷史教學》的和陝西師大的中史參排頭兩名,華南師大《中學歷史教學》和蘇大的《中學歷史教學研究》排後兩名,此排名不含其他屬於高校級別的專業歷史刊物)。目前《歷史教學》的發行,在國內已覆蓋了包括港、澳、台地區在內的所有省區,國外除主要發行日本、韓國、東南亞地區外,還有歐洲、美洲、大洋州、非洲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創刊以後,除1961年上半年曾暫時休刊、"文革"期間被迫停刊外,一直堅持出版,到2002年底,已出版78卷,469期。自1992年以來,在全國中文核心期刊的歷次評定中,《歷史教學》均名列其中。2000年以來,《歷史教學》又被列入中國社會科學引用資料來源重要期刊。2002年,《歷史教學》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批准列入中國期刊方陣,授予"雙效期刊"稱號。現在《歷史教學》分為高校版和中學版。

欄目設定

[ 專題討論 ] 欄

:要求針對教學的具體內容發表意見,簡單的論證自己的看法,或只提出問題。或對本欄發表的文章提出討論。[聽課隨筆]欄:針對一節課的亮點,或明顯帶有普遍性的錯誤,提出自己的分析,用隨筆的形式,篇幅不要太長,4000字以內最好。

[ 講經說法 ] 欄

:就一個教學細節和處理技巧談經驗、講方法。理論性不要太強,必須聯繫實際,給人以啟發。[備課筆記]欄:對備課中發現的問題是怎么處理的,可以將整個備課思路的形成過程展示出來,也可以僅就一個細節的思考。可長可短,真實可信為上。

[ 資源共享 ] 欄

:很多青年教師習慣上網查閱資料,新課程也提倡擴大教學資源。如果您有新的發現,或有合理利用教學資源的經驗,不妨告訴全國的同行,讓大家共享。

[ 案例分析 ] 欄

:請將您認為比較成功的教案、教學設計、教學實錄推薦給我們,有爭議的也需要。如果您對品評有興趣,我們現在就有擬刊發的,但有問題的公開課實錄,先行發給您寫評論,但有言在先,您的評論必須有理有據。[進修資料]欄:如果您讀到的好書、好論文中有直接涉及中學歷史的內容,請作摘編髮給我們。如果您讀了第1期本欄的文章,願意續寫另外的專題,可與我們聯繫。

[ 教法研究 ] 欄

:研究教學方法,有理論,有實例,有創見,有操作性。

[ 關注高考 ] 欄

:研究高考,提出指導性意見;分析高考試題,分析高考導向,評論高考導向。文章4000字內,不要空發議論。

[ 質疑教材 ] 欄

:針對初高中各種版本教科書的錯誤和不當之處,提出理由,至於修改建議,可以提出來,也可以不考慮。

雜誌沿革

醞釀創辦《歷史教學》是在1950年下半年,當時,京津兩地幾位有志於推進新中國文化事業發展的史學工作者,經過一番籌劃,向天津軍管會文教部提出出版申請,立即獲得批准。當時創辦刊物的有7人,他們是:張政烺(時為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李光璧(時為河北女子師範學院歷史系主任)、楊生茂(時為南開大學歷史系教授)、傅尚文(時為知識書店出版部主任)、孫作雲(時為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人員)、丁則良(時為北京大學歷史系講師)及關德棟。如今這幾位學者,健在的只有楊生茂、張政烺。

初創的《歷史教學》可以說是同人刊物。創辦之始即成立了"歷史教學月刊社"和"歷史教學月刊社編輯委員會",李光璧任主編,其他幾人為編委。創刊之始,遇到的最大困難是經費問題。幾個創辦人每人從自己的薪水中拿出一點作開辦費,但杯水車薪,最後,張政烺先生毅然賣掉自己珍藏的二十四史,才湊足創辦費用。時中共天津市委文教部部長黃松齡得知此事後,十分關心和支持,又幫助籌辦人從銀行貸了一部分款,並指示知識書店協助發行。著名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時任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為《歷史教學》題寫了刊頭。1953年著名學者、教育家馬敘倫(時任中央教育部部長)也為《歷史教學》題寫了刊頭,始刊於1953年第7期,沿用至今。

《歷史教學》創刊號印行2000冊,受到讀者的歡迎,發行量逐漸上升,到1952年已發行1萬冊。1952年由錢君曄(時為津沽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兼任月刊社經理。當時中國史學會天津分會成立,《歷史教學》創辦人商同史學分會申請刊物由中共天津市委領導。自1952年7期起,刊物由天津史學分會主辦,原"歷史教學月刊社編委會"改稱"歷史教學月刊編委會",同時擴大編委會編制。老一代史學家鄭天挺、吳廷璆、、魏宏運、來新夏、錢君曄、尚鉞、榮孟源、嵇文甫及王金鼎等擔任了編委。

《歷史教學》創刊後的前兩年,沒有專職工作人員,編輯、校對、出版等工作均由在津部分編委輪流負責。1953年,建立了編輯部,陸續調入幾位專職編輯和出版行政人員。

1954年,《歷史教學》發行量已達4萬份,在國內外史學界產生較大影響,出版工作日益繁重。為加強編輯工作,歷史教學月刊社併入天津通俗出版社(1956年改為天津人民出版社),並確定了《歷史教學》"為中學歷史教學服務的方針"。

1956年,教育部主要負責人研究決定:《歷史教學》繼續在中共天津市委領導下出版,教育部在業務上給予指導;並指示人民教育出版社指定專人參加歷史教學編委會,以建立經常聯繫。

1959年,歷史教學編輯部從天津人民出版社分出,成立"歷史教學社",由中國科學院河北省分院領導,左建(時任研究所副所長)兼任社長,魯濱任專職副社長。

1960年,河北省科學分院撤銷後,歷史教學社由河北大學代管。1963年,改由天津市文教委員會管理,1964年起由市教育局代管,劉冀農(時任教育局副局長)兼任社長、左建兼任副社長、魯濱任原職。

"文革"開始後,《歷史教學》被迫停刊,機構被撤銷,辦公地點被占用,人員被下放,圖書資料受到嚴重損失。特別令人惋惜的是,徐特立、馬敘倫題寫的刊頭手跡,郭沫若、葉聖陶的題詞手跡,范文瀾幾次來信的手跡,以及其他一些重要手跡等,均遭毀棄,蕩然無存。

1978年6月,全國史學規劃會議籌備會議在天津召開,會議倡議恢復《歷史教學》月刊。隨後,成立復刊籌備小組,8月,批准復刊。10月,國務院教育部恢復對《歷史教學》的業務指導關係。

1979年1月,《歷史教學》正式復刊,同時恢復歷史教學社,劉冀農(時任天津市教育局局長)兼任社長,魯濱、楊寶林先後任專職副社長。

1986年,歷史教學社由天津出版局管理,楊寶林任社長;1990年,侯萬明任社長;2001年4月至今,劉文君(女)任社長。1998年,歷史教學社與天津古籍出版社合併,但仍保留了歷史教學社名稱。

《歷史教學》自創刊後,一直擁有一支由著名史學家組成的編委會隊伍,他們為《歷史教學》的發展付出了心血,作了大量有益的工作。歷史教學編委會的成員在各時期有一些變化,從創立到現在,編委會分別在1952年、1954年、1961年、1979年、1986年和1994年進行了6次調整。自創刊始擔任《歷史教學》編委的有(按時間先後順序):張政烺、楊生茂、李光璧、傅尚文、孫作雲、丁則良、關德棟、鄭天挺、吳廷璆、王金鼎、魏宏運、來新夏、錢君曄、尚鉞、榮孟源、嵇文甫、王仁忱、耿夫孟、朱星、劉冀農、韋力、盧士林、鞏紹英、雷海宗、翁獨健、萬九河、金寶祥沈鍊之梁寒冰、左建、潘強、吳雨、梁卓生、邱漢生蘇壽桐、李純武、楊志玖、王玉哲、韓烽王敦書、龐卓恆、程秀、張景賢、王連升、王永祥、羅澍偉、王宏志、李樹人、鄭先進、杜漢鼎。

《歷史教學》創刊以後,得到國內一大批著名學者的關心和支持,郭沫若、范文瀾十分關心這個刊物,經常給予指導。翦伯贊、陳垣、呂振羽、侯外廬、吳晗、夏鼐、陳家康、齊思和、雷海宗、吳於廑、周谷城、何茲全、戴逸、彭明、漆俠、李文海、郭德宏、馬克垚、齊世榮、蔡美彪、茅家琦、蘇雙碧、張憲文、劉明翰、馮爾康等,以及編委會中的著名史學家都為《歷史教學》撰寫了大量的稿件。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史學研究的深入開展,一大批優秀的中青年史學家湧現出來,他們同老一代史學家一樣熱情地關心《歷史教學》的成長,他們大量極有價值的學術文章在《歷史教學》刊登,不斷為《歷史教學》注入了新的生命,促進《歷史教學》不斷開拓未來!

刊物人事

社長:劉文君

主編:任世江

《歷史教學》編輯部執行主編:蔡世華

《歷史教學》編輯部成員:王公愨,倪金榮

《歷史學習》編輯部執行主編:孫蘭

《歷史學習》編輯部成員:柳文泉豆艷榮

刊物信息

主管單位:天津新聞出版管理局

主辦單位:天津古籍出版社.歷史教學社

社 長:劉文君

主 編:任世江

地 址:天津和平區西康路35號

郵政編碼:300051

電 話:022-2333233027309563

國際標準刊號:ISSN0457-6241

國內統一刊號:CN12-1010/G4

郵發代號:6-4

單 價:6.5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