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講述明朝末年至中華民國初年(1623~1923)中國學術思想的變遷史。

基本信息

簡介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清代學術史著作,梁啓超撰成於1920年的《清代學術概論》。

《清代學術概論》原是梁啓超為好友蔣方震《歐洲文藝復興史》所寫序言,因長達5萬餘字,遂單獨成書。《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延續了《清代學術概論》的思路,從“時代思潮”、“復古求解放”等理念入手,在哲學和思想層面進一步展開剖析,可稱《概論》的姊妹篇。《概論》精煉概括,側重於“論”,被視為縱論清代學術的一部綱領性著述。《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則側重於“史”,以16講、26萬餘字的翔實內容,論述了清代學術變遷與政治的影響、清初各學派建設及主要學者成就、清代學者整理舊學的總成績三個大問題。在他那“常帶感情”的筆鋒下,百餘位學者的學術成就與論著精要被深入淺出地娓娓道來。縱橫並立、經緯互持的布局中,清代經學、國小、音韻學、校注古籍、辨偽書、輯佚書、史學、方誌學、地理學、譜牒學、歷算學、樂曲學、其他科學等二十個學術門類的成就及各學科概貌得到清晰的評述和勾劃。

按照作者的意圖,《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是要說明清朝一代學術變遷之大勢及其在文化上所貢獻的分量和價值”(引自《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一反動與先驅》)。但作者的視野卻在有清一代前後延伸,“將最近三百年認作學術史上的一個時代單位”,認為晚明的二十多年,已經開“清學”的先河,民國的十來年,可算是“清學”的結束和蛻化。這個時段選擇,將清代學術置於17、18、19三個世紀的中國學術史發展中,第一次完整、系統地將其啟蒙、發展與流變展示在我們面前。

與梁氏的其他著述一樣,這部學術史也是懷著一腔熱血寫就的。梁啓超以現代的理念研究傳統學術史,總結近三百年來的學術成果與學術體系的過程,也凝聚著他對時代精神的把握,對現實世界的體驗反思,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轉型的思索。這不僅表現在他以清學為宋明理學的全面反動為理論基礎來疏理清代學術史,還表現在他對西學傳入和傳統國學未曾討論過的自然科學的關注。梁啓超認為,明末至清季這三百年學術史的學術主潮是“厭倦主觀的冥想而傾向於客觀的考察”,與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相似,具有啟蒙意義。其間,他以擔當時代文化啟蒙先鋒為己任的心路也歷歷可見。他評述說,這三百年學術界所指向的路,是對於從前很有特色而且有進步的,只可惜未能貫徹其全部精神,“以後憑藉這點成績擴充蛻變,再開出一個更切實更偉大的時代,這是我們的責任。”(引自《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一反動與先驅》)他治學術史中的強烈的現實關懷,無疑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結論的客觀性,但其在現代學術史研究中的開拓意義卻不言而喻。

還應注意的一點是,《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提出了“學術史”的四條規範:1、敘一個時代的學術,須把那時代重要各學派全數網羅,不可以愛憎為去取。2、敘某家學說,須將其特點提挈出來,令讀者有很明晰的觀念。3、要忠實傳寫各家真相,勿以主觀上下其手。4、要把各人的時代和他一生經歷大概敘述,看出那人的全人格。這是繼其以前著作《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中“第一次給我們一個‘學術史’的見解”(胡適《四十自述》)後,又提出了學術史的撰寫原則,這四條規範也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得以貫徹。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在梁啓超生前未刊,其中《清代學者整理舊學之總成績》四章,曾連載發表於1924年的《東方雜誌》。主要版本有1929年的上海民智書局本,1932年的中華書局版《飲冰室合集》本,1936年的中華書局單行本。1985年,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朱維錚校注本,以《飲冰室合集》本為底本,進行校勘和注釋,與《清代學術概論》合編為《梁啓超論清學史二種》。

內容

中國近代思想家梁啓超的學術思想史著作。寫成於1923年,講述明朝末年至中華民國初年(1623~1923)中國學術思想的變遷史。原是作者在清華大學等校演講的講義,後整理成書,於1926年由上海民志書店正式出版。

作者在書中提出,著學術史有 4個必要的條件:①須把那時代主要各學派全數網羅,不可以愛憎為去取;②須將其特點提絜出來,令讀者有很明晰的觀念;③要忠實傳寫各家真相,勿以主觀上下其手;④要把各人的時代和他一生經歷大概敘述,看出那人的全人格。作者在本書的《反動與先驅》和《清代學術變遷與政治的影響》等節中,“先提絜大勢”,概括 300年學術發展的總趨勢,認為這個“時代思潮”是對宋元明三朝“明心見性”“道學”的批判;是再開一個更切實更偉大時代的“先驅”;這個時代的“學術主潮是,厭倦主觀的冥想而傾向於客觀的考察”,其“支流是,排斥理論提倡實踐”。他認為這個時期學術思想的發展,是從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等為代表的舍空談而趨實踐的經世致用之學,到脫離“時政”的乾隆嘉慶時期的考據學,再到道光鹹豐以後興起的至晚清以變法維新的“經世致用”、“托古改制”為特點的近代今文經學。作者看到了一些學術思想本身發展的脈絡,並著重指出這種變遷是受“明亡清興”、清王朝統治加強、“經過屢次文字獄”、“社會日趨安寧”、清王朝走向衰落、“政府箝制的威權也陵替”、人們起來和惡制度拚命的政治形勢的影響。但他脫離了清代的社會經濟制度和階級鬥爭來敘述學術思想的變遷,貫穿著唯心史觀

本書的《清代學者整理舊學之總成績》等節中,還比較詳盡地評述了清代學者在經學、國小、音韻學、校注古籍、辨偽書、輯佚書、史學、方誌學、地理學、傳記及譜牒學、歷算學及其他科學、樂曲學方面的成就。

作者

梁啓超梁啓超

梁啓超,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啟蒙思想家、資產階級宣傳家、教育家、史學家和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曾倡導文體改良的“詩界革命”和“小說界革命”。其著作合編為《飲冰室合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