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本書原為1923年秋至1924年春夏間,梁啓超在清華等校講授“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課程的講義,成書後共分十六講。中國國家圖書館普通古籍閱覽室藏有題為《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的“清華學校講義”一冊,現存第一至十二講(第十二講未完)內容,經過與當時聽講者回憶的對照,應即為梁啓超在清華學校的講義原本。(以下簡稱“講義本”)該書部分章節,在出版單行本前,曾在報刊上發表,計有:
(一)《清代政治之影響於學術者》,即第二、三、四講“清代學術變遷與政治的影響”(上)、(中)、(下),原載1923年12月1日出版的《晨報五周年紀念增刊》。
(二)《清學開山祖師之顧亭林》,即第六講“清代經學之建設”中有關顧炎武之部分,原載1924年3月2日至6日《晨報副鐫》。
(三)《清代學者整理舊學之總成績》,相當於單行本第十三至十五講,原載1924年6月至9月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東方雜誌》第21卷第12、13、15-18號。
(四)《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包含第一至十二講全部內容,自1924年4月(實則7月以後)至1925年10月(實則11月以後),連載於東南大學史地研究會編、商務印書館發行的《史地學報》第3卷第1、2合期、第3-8期;經比對,該種即為轉載前述“清華學校講義”本。(上述四種,以下簡稱“報刊本”)
1926年7月,上海民志書店刊行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的首個單行本,至1929年10月已發行至第四版(以下簡稱“民志本”)。1936年,林志鈞主編的《飲冰室合集》由上海中華書局出版,在“專集”部分收入該書,並將報刊本及民志本所用新式標點改為舊式斷句,成為此後該書較為通行的版本(以下簡稱“《合集》本”)。可能由於成書倉促,這兩種單行本均有較多印刷錯誤。
“清華學校講義”為本書最初版本,亦可視為民志、《合集》兩種單行本的母本。早先發表於《東方雜誌》等報刊的部分,在收入民志、《合集》二本時稍有增刪,但整體內容變化不大。講義本、報刊本雖為梁氏未定稿,較之後出單行本,錯誤反而較少。故本次校訂,遵循早出講義本、報刊本為先的原則:
(一)第一講至第十二講,見於“清華學校講義”的部分,以講義本為底本,參校報刊本及民志、《合集》二本;國圖藏講義本有缺頁,補以《史地學報》轉載本。
(二)第十三講至十五講,見於《東方雜誌》的部分,以報刊本為底本,參校民志、《合集》二本。
(三)其餘部分,則以較為完整的《合集》本為底本,參校民志本。
具體凡例如下:
1、底本無誤者,參校本有異同一般亦不出校記。
2、底本及參校本皆誤者,直接在文中修正:擬改之字以[ ]表示,擬增之字以【 】表示,衍字以{ }表示。明顯錯字、借字,如“已”、“己”、“巳”混用,“很”作“狠”,“著”作“箸”之類,逕行在文中改正。
3、參考底本所用標點,轉換為現行標點符號;繁體字、異體字改為簡化字。底本以“□”表示待補字,“(?)”表示存疑,連續星號(*)表示段落區隔,均予保留。
4、為存梁氏定本面貌,凡後出單行本對講義本、報刊本有大段增刪處,以及章節劃分、章節名有更改處,仍依《合集》本為底本,參校民志本,並在校記中說明。但該部分個別字句的增刪,則以講義本、報刊本為主。
5、該書徵引前人著作,或轉引他書,或僅憑記憶,或隱括大意,與原書字句往往相異。為存梁氏著作風格,除非影響文義或出現知識性錯誤之處,其他引文與原書字句有出入者,一般不加校改。
作品目錄
校訂說明第一講 反動與先驅
第二講 清代學術變遷與政治的影響(上)
第三講 清代學術變遷與政治的影響(中)
第四講 清代學術變遷與政治的影響(下)
第五講 陽明學派之餘波及其修正
——黃梨洲附:孫夏峰李二曲餘姚王學家李穆堂
第六講 清代經學之建設
——顧亭林閻百詩附:胡朏明萬充宗
第七講 兩畸儒
——王船山朱舜水
第八講 清初史學之建設
——萬季野全謝山 附:初期史學家及地理學家
第九講 程朱學派及其依附者
——張楊園陸桴亭陸稼書王白田附:其他
第十講 實踐實用主義
——顏習齋李恕谷附:王昆繩程綿莊惲皋聞戴子高
第十一講 科學之曙光
——王寅旭梅定九陳資齋附:其他
第十二講 清初學海波瀾余錄
第十三講 清代學者整理舊學之總成績(一)
——經學、國小及音韻學
第十四講 清代學者整理舊學之總成績(二)
——校注古籍、辨偽書、輯佚書
第十五講 清代學者整理舊學之總成績(三)
——史學、方誌學、地理學、傳記及譜牒學
第十六講 清代學者整理舊學之總成績(四)
——歷算學及其他科學、樂曲學
梁啓超先生學術年表(夏曉虹 編)
作為講義的《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夏曉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