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信息
【名稱】《月蝕詩》【年代】中唐
【作者】盧仝
【體裁】雜言古詩
作品原文
月蝕詩新天子即位五年,
歲次庚寅,
斗柄插子,律調黃鐘。
森森萬木夜僵立,
寒氣贔屭頑無風。
爛銀盤從海底出,
出來照我草屋東。
天色紺滑凝不流,
冰光交貫寒朣朧。
初疑白蓮花,
浮出龍王宮。
八月十五夜,
並比不可雙。
此時怪事發,
有物吞食來。
輪如壯士斧破壞,
桂似雪山風拉摧。
百鍊鏡,照見膽,
平地埋寒灰。
火龍珠,飛出腦,
卻入蚌蛤胎。
摧環破璧眼看盡,
當天一搭如煤炲。
磨蹤滅跡須臾間,
便似萬古不可開。
不料至神物,
有此大狼狽。
星如撒沙出,
爭頭事光大。
奴婢炷暗燈,
揜菼如玳瑁。
今夜吐焰長如虹,
孔隙千道射戶外。
玉川子,涕泗下,
中庭獨自行。
念此日月者,
太陰太陽精。
皇天要識物,
日月乃化生。
走天汲汲勞四體,
與天作眼行光明。
此眼不自保,
天公行道何由行?
吾見陰陽家有說,
望日蝕月月光滅,
朔月掩日日光缺。
兩眼不相攻,
此說吾不容。
又孔子師老子云,
五色令人目盲。
吾恐天似人,
好色即喪明。
幸且非春時,
萬物不嬌榮。
青山破瓦色,
綠水冰崢嶸。
花枯無女艷,
鳥死沉歌聲。
頑冬何所好,
偏使一目盲。
傳聞古老說,
食月蝦蟆精。
徑圓千里入汝腹,
汝此痴騃阿誰生?
可從海窟來,
便解緣青冥。
恐是眶睫間,
揜塞所化成。
黃帝有二目,
帝舜重瞳明。
二帝懸四目,
四海生光輝。
吾不遇二帝,
滉漭不可知。
何故瞳子上,
坐受蟲豸欺?
長嗟白兔搗靈藥,
恰似有意防奸非。
藥成滿臼不中度,
委任白兔夫何為?
憶昔堯為天,
十日燒九州。
金爍水銀流,
玉丹砂焦。
六合烘為,
堯心增百憂。
帝見堯心憂,
勃然發怒決洪流,
立擬沃殺九日妖。
天高日走沃不及,
但見萬國赤子生魚頭。
此時九御導九日,
爭持節幡麾幢旒。
駕車六九五十四頭
蛟螭虬,掣電九火輈。
汝若蝕開齱齵輪,
御轡執索相爬鉤。
推盪轟訇入汝喉。
紅鱗焰鳥燒口快,
翎鬣倒側盞鄒。
撐腸拄肚礧傀如山丘,
自可飽死不更偷。
不獨填飢坑,
亦解堯心憂。
恨汝時當食,
藏頭擫腦不肯食;
不當食,
張唇哆嘴食不休。
食天之眼養逆命,
安得上帝請汝劉!
嗚呼!人養虎,被虎齧;
天媚蟆,被蟆瞎。
乃知恩非類,
一一自作孽。
吾見患眼人,
必索良工訣。
想天不異人,
愛眼固應一。
安得嫦娥氏,
來習扁鵲術。
手操舂喉戈,
去此睛上物。
其初猶朦朧,
毀久如抹漆。
但恐功業成,
便此不吐出。
玉川子又涕泗下,
心禱再拜額榻沙土中。
地上蟣虱臣仝告愬帝天皇;
臣心有鐵一寸,
可刳妖蟆痴腸。
上天不為臣立梯磴,
臣血肉身,
無由飛上天,揚天光。
封詞付與小心風,
越排閶闔入紫宮。
密邇玉幾前劈拆,
奏上臣仝頑愚胸。
敢死橫乾天,
代天謀其長。
東方蒼龍角,
插戟尾捭風。
當心開明堂,
統領三百六十鱗蟲,
坐理東方宮。
月蝕不救援,
安用東方龍?
南方火鳥赤潑血,
項長尾短飛跋刺,
頭戴丹冠高逵枿。
月蝕鳥宮十三度,
鳥為居停主人不覺察。
貪向何人家?
行赤口毒舌。
毒蟲頭上喫卻月,不啄殺。
虛眨鬼眼明,
鳥罪不可雪。
西方攫虎立踦踦,
斧為牙,鑿為齒。
偷犧牲,食封豕。
大蟆一臠,固當軟美。
見似不見,是何道理?
爪牙根天不念天,
天若準擬錯準擬。
北方寒龜被蛇縛,
藏頭如殼如入獄,
蛇筋束緊束破殼。
寒龜夏鱉一種味,
且當以其肉充月霍。
死殼沒信處,
唯堪支床腳,
不堪鑽灼為天卜。
歲星主福德,
官爵奉董秦。
忍使黔婁生,
覆屍無衣巾。
天失眼不弔,
歲星胡其仁?
熒惑矍鑠翁,
執法大不中。
月明無罪過,
不糾蝕月蟲。
年年十月朝太微,
支盧謫罰何災凶。
土星與士性相背,
反養福德生禍害。
到人頭上死破敗,
今夜月蝕安可會?
太白真將軍,
怒激鋒芒生。
恆州陣斬酈定進,
項骨脆甚春蔓菁。
天唯兩眼失一眼,
將軍何處行天兵?
辰星任廷尉,
天律自主持。
人命在盆底,
固應樂見天盲時。
天若不肯信,
試喚皋陶鬼一問。
如今宜,三台文昌宮。
作上天紀綱。
環天二十八宿,
磊磊尚書郎,
整頓排班行。
劍握他人將,
一四太陽側,
一四天市傍。
操斧代大匠,
兩手不怕傷。
弧矢引滿反射人,
天狼呀啄明煌煌。
痴牛與騃女,
不肯勤農桑,
徒勞含淫思,
旦夕遙相望。
蚩尤簸旗弄旬朔,
始搥天鼓鳴琅。
枉矢能蛇行,
眊毛森森張。
天狗下舐地,
血流何滂滂。
譎險萬萬黨,
架拘何可當?
眯目釁成就,
害我光明王。
請留北斗一星相北極,
指麾萬國懸中央。
此外盡拂除,
堆積如山崗,
故月蝕不見收。
予命唐天,口食唐土。
唐禮過三,唐樂過五。
小猶不說,大不可數。
災珍無有小大瘉,
安得引衰周,
研覈其可否?
日分晝,月分夜,
辨寒暑;
一主刑,一主德,
政乃舉。
孰為人面上,
一目偏可去?
願天完兩目,
照下萬方土。
萬古更不瞽,
萬萬古。
更不瞽,照萬古。
作品鑑賞
月食是一種天文現象,早在甲骨文中已有記錄,但作為詩歌題材則並不多見。盧仝的《月蝕詩》用一千七百多字描述了在浩瀚廣闊的天體中發生的一次月全食現象和過程,詭異萬狀,縱橫捭闔,連同它的篇名都是一個空前絕後的創新。難怪這首詩很快便得到了韓愈的讚嘆,極“稱其工”(《新唐書·盧仝傳》),多有仿效之作。不過,盧仝的《月蝕詩》並不是天文現象的簡單記載,而是借題發揮,以比體的形式,“託事於物”,有所諷喻。關於這首詩寫作的歷史背景和意圖,《新唐書·盧仝傳》有“譏切元和逆黨”的說法。史稱“元和逆黨”,是指宦官陳弘志弒憲宗之亂,事在公元820年(元和十五年)。但從詩中“新天子即位五年,歲次庚寅,斗柄插子,律調黃鐘”,及韓愈《月蝕詩效玉川子作》“元和庚寅斗插子,月十四日三更中”(斗插子指冬至,黃鐘指十一月)看,可知盧仝《月蝕詩》為公元810年(元和五年)舊曆十一月十四日月食而發,與陳弘志之亂相距尚十年,不可能預卜而“譏切”之。況且自古有“日君象,月臣象”,“一主德,一主刑”的說法,把“月蝕”同弒君拉扯在一起,牽強附會。因此要考察《月蝕詩》的政治背景得回溯到公元810年(元和五年)前後去。
公元809年(元和四年),成德節度使(領恆、冀、深、趙四州)王士真死,長子王承宗自為留後(河北三鎮相沿以嫡長為副大使,父死便稱留後),待朝廷任命後,正式稱節度使。唐憲宗想革除藩鎮世襲制,準備用兵,這當然是合理的。但他不顧群臣“自古無中貴人為兵馬統帥者”(《舊唐書·宦官傳》)的反對,任用自己最寵幸的宦官吐突承璀為統帥,結果威令不振,士無鬥志。各道統兵將校受宦官指揮深以為羞恥,不肯齊心竭力,戰勢完全陷於被動,號為“驍將”的神策大將酈定進被叛軍所殺,詩中“恆州陣斬酈定進”云云即指此。整個戰事損失慘重,期年無功。第二年,唐憲宗迫不得已任命王承宗為成德節度使,吐突班師而返,仍為禁軍中尉。段平仲等極論吐突承璀輕謀弊賦,請斬之以謝天下,憲宗只降其為軍器使,旋又因罪出令監淮南軍,但不久又詔回京師,官復原職。唐朝自玄宗後期始,宦官的勢力慢慢滋長,元和之際可以說是登峰造極了。唐憲宗在位十五年,始終寵信宦官,最終身死閹豎之手。當時有識之士,諸如白居易、獨孤郁、李絳等朝臣,對宦官弄權的危害,都看得清楚,屢有書諫。詩人盧仝則以獨特的藝術方式表達了自己的憂懼和警告,並且不幸而言中:“人養虎,被虎齧;天媚蟆,被蟆瞎。”盧詩可以說因月食而發,聯及“恆州兵事”。但是,正像能用“月食”的天文現象來包容此詩的全部內容一樣,也不能用“恆州兵事”的歷史事實來直解此詩的豐富內蘊。即不能囿於“本事”。盧詩有云:“歲星福德,官爵奉董、秦。忍使黔婁生,覆屍無衣巾”。董者董賢,西漢哀帝幸臣;秦者秦宮,東漢將軍梁冀之嬖奴,皆以善媚取寵,顯赫一時。黔婁生者,春秋時齊國高士,因為不求仕進,死時窮得連遮體的衾被都沒有。詩人把董秦和黔婁生的際遇作鮮明的對比,用意是深遠的,使人想到諸葛亮《出師表》上的話:“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總之,可以說盧仝的這首詩,乃是借蝦蟆食月的神話諷刺宦官弄權,“譏切”所至,切中中唐政治之弊。
全詩可以分作五段。第一段和第四段描述了詩人所看到的日全食過程。第一段從“有物吞食來”到“當天一搭如煤炲”,描寫月食的初虧、食既和食甚。皎潔的月光消失了:“平地埋寒灰”(《爾雅·釋名》:“月死為灰。”灰,晦也)。原本“火龍珠”似的月球,被某種怪物吞食了,整個天地像煤炭一般漆黑。第四段,描寫月食的生光、復圓:“初露半個璧,漸吐滿輪魄。”這兩段詩,描述了日食的全過程及其自然景象,層次清楚明白,形象生動,既有環境刻畫,又有氣氛烘托,更注重詩人感受的表現,如“磨蹤滅跡須臾間,便似萬古不可開”之類。一切都是以詩人主體的藝術感覺為中心的有機整體,令人讀來有身臨其境之感。據天文學的有關記載,整個月全食的過程,從初虧到復圓往往需要兩三個小時,最長的近四小時之久。其間從既食(月亮最後一點光芒被地球本影遮擋的瞬間,即全食開始)到生光(月亮光芒重新露出的瞬間),所需時間通常達一個半小時多。這是一段“空黑”,作者便騰出筆墨來洋洋灑灑地寫了兩段文字:“玉川子灑下”,“玉川子又灑下”;情感強烈,議論妙生。這便是全詩的第二、第三段。
第一段寫月亮被“有物吞食”,但此“物”是什麼作者沒有說明,這是一個伏筆、懸念。第二段即以“念此日月者”領起下文,對“月食”的三種說法作了考察。第一種為陰陽家的說法,從現代天文學角度看有一定道理,但作者不取,因為這同詩人把日月比作天眼的基本藝術構思相牴觸。第二種說法因老子的理論而生:“吾恐天似人,好色則喪明”。然而現在幸非春時,“萬物不嬌榮”,“花枯無女艷”,這個疑慮可以排除。詩人取第三說法:“食月蝦蟆精”。《史記·龜蓍傳》即云:“日為德而君於天,月為刑而相佐,見食於蝦蟆(俗稱癩蛤蟆)。”月宮蟾蜍(即蝦蟆)更是家喻戶曉的古老傳說。詩人強調的不是蝦蟆食月本身,而是一個更為發人深省的問題:“如此痴騃(愚昧無知)阿誰生?”作者認定它原是小小蟲豸,其“化成”有一個發展的歷史。當其初生之際,雖有“二帝懸四目”而不能為禍;既長,雖有堯天十日為患,卻不能為民解愁。當食不食,何其痴騃,而今不當食,卻食天之眼以養其逆命,又何其“奸非”!詩人最後說:“安得上帝請汝劉(劉,刑也)!”盼望將食月的醜類繩之以法,這使人想到段平仲等人請斬吐突以謝天下。
如果說第二段是向食月的蝦蟆請刑問罪,那末第三段則是對整個天官刑法不修提出了嚴厲的譴責,從根本上說這是蝦蟆得以養成為患的更深刻背景。在古人看來,天、地、人是相通的,天上的星像和地理分野、國家制度以至人世興亡治亂都有一種神秘的關聯,天文和人文是密不可分的。司馬遷的《史記》有《天官書》,“若人之官曹列位,故曰天官”(司馬貞“索引”)。天官有七政、二十八宿、四象、三垣等名目,國家制度和朝廷職官的設定是與之相應的,所謂“眾星列布,體生於地,精成於天,列居錯位,各有所屬,在野象物,在朝象官,在人象事”(張守節“正義”)。第三段正是在這種天文觀念的基礎上作藝術構思和想像的,詩以“告訴帝皇天”領起全段,對刑政失修、奸非為亂提出指責,表達了自己懲除凶頑、整頓綱紀的強烈主張。這可以從三個層次來解讀。
首先,第一個層次指責四像二十八宿失職。東方蒼龍七宿“月蝕不救援”;南方朱雀(火鳥)七宿“毒蟲(蝦蟆)頭上吃卻月,不啄殺”;西方白虎(攫虎)七宿偷吃祭品,對蝦蟆食月的逆行“似見不見”,孰視無睹;北方玄龜(寒龜)七宿:“藏頭入殼”、“蛇筋束緊”,真是“高第良將怯如雞”!對這些尸位素餐,貪婪膽小的高官顯要,詩人以“地上蟣虱臣”的身分,提出了激憤的質問,對他們表示了高度的輕蔑和深刻的詛咒。比如一向被人視為神物的玄龜,在詩人看來,除了肉可以和鱉一樣一飽口福之外,死殼連做占卜的龜板都不夠格。
接著第二個層次,對五星(他們與日、月合稱七曜或七政),又一一作了譴責和評判。《晉書·天文志》說:“歲星(木星)以德,熒熒惑(火星)以禮,鎮星(土星)有福,太白(金星)兵強,辰星(水星)陰陽和。”但它們都違反了自己的本性、天職,或主德不仁,或執法不中,或乖性為禍,甚至主宰法律,一手遮天。雖有“太白真將軍”,但在天已“失一眼”的情勢下、英雄無用武之地,“項骨脆甚春蔓菁”,號為驍將的酈定進,頭顱被人割青草似的砍將下來。語言凝練、形象而有深意,將天文人事彌合無間,虛實相生,釀造了一種獨特、離奇的藝術意境。總之,天官全混亂了,詩歌進入第三個層次。詩人提出:“如今宜,三台文昌宮,作上天綱紀。”三台、文昌皆星名。《晉書·天文志》:“三台六星,兩兩而居,起文昌而抵太微,一曰天柱,三公之位也,在人曰三公,在天曰三台。”《史記·天官書》索引:“文昌宮為天府”、“文昌精所聚,昌者揚天紀。”即,這是一個文臣薈萃、立法司政的機關。法立而令行,詩人進一步提出了具體的改革計畫,即整頓體制,削減冗員,除了“二十八宿”、“北斗”之外,他如“弧矢”、“天狼”、“牽牛”(痴牛)、“織女”(騃女)、“蚩尤”、“天鼓”、“枉矢”、“天狗”之屬(《漢書·天文志》:“經星常宿中外官,凡百一十八名,積數七百八十三星。”),應盡行“拂除”,歸併月光。詩人說:這種大膽的舉動,似乎曾經有過,但不徹底,半途而廢了,以至有如今月食之殃。這大約是詩人有感於憲宗對吐突的縱容姑息。詩人認為,要張揚綱紀,不立刑法,不除弊誅奸,那就是紙上談兵。在這個問題上若軟弱與徘徊,將有“郭公”之亡的悲哀,“善善又惡惡,郭公所以亡。”“郭公”典出有二。其一是《春秋·莊公二十四年》公羊穀梁二傳皆謂古“失地之君”,然其事語焉不詳;而左氏又無傳。宋人劉敞、孫覺以“郭公”為“郭亡”之誤,謂指僖公二年晉借道於虞以滅郭的事。其二見《樂府廣題·邯鄲郭公歌》,其序有“北齊後主高緯,雅好傀儡,謂之郭公,時人戲為《郭公歌》,及將敗,果營邯鄲,高、郭聲相近,盡如歌言”云云。總之,郭公之亡,亡國之亡;或輕信他人,或身似傀儡,都是君主立國興邦的禍害。“善善”,善其所善;“惡惡”,惡其所惡。“又”字於詩意不可解,疑當作“不”,意思是說善其所善,而不惡其所惡,即主德而不主刑,那就是懦弱的仁慈,會有奸狂為逆的滅國之禍害。
全詩的第五段,以設問作答的方式,說明了《月蝕詩》的創作意圖。自古以來,人們有重日食而忽略月食的思想,認為兩者相較,月食不是大的災禍。《漢書·五行志》引《詩傳》云:“月食非常也,比之日食猶常也,日食則不臧(善、福)矣。”所以《春秋》有日食而無月食的記載。詩人批判了墨守陳規的疑惑,反對把大唐和衰周作簡單比附,表示了自己對唐帝國的肯定和信心,希望最高統治者以月食為警誡,刑德並舉、政治清明。詩的結尾說:“順天完兩目,照下萬方土,更不瞽(目盲),萬萬古。”與開篇相應,結構嚴密完整。
至於這首詩在藝術上的特色,這裡僅僅指出兩點,其一是散文化的寫法。全詩融記述、描寫、抒情、議論(第二、三、五段甚至有議論色彩太強的弊病)為一體,句式三、四、五、七言兼用,且雜以文言、口語;寫法開闊、自如,但層次井然有序,章法可觀。其二是風格詭異險怪。全詩雖然表現了“讒邪蔽明”、“登天無航”這個自楚辭以來普遍的思想感情,但其具體構思和形象塑造卻是獨創新奇的,這裡不是楚辭的華麗、高昂、哀怨,而是一種充滿憤恨和奇氣的詭異、險怪和咄咄之勢。兩者都體現了韓派詩歌的共同特色。詩有難讀處,也有可讀性(這正與當時“元、白體”的通俗不同),是一首從思想到藝術都有代表性的政治諷刺詩。長詩短說,攻難於堅,在懂得了歷史背景和有關天文知識的基礎上,此中妙處,讀者當有更多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