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日本2010年度暢銷書,受關注度直逼1Q84史上第一本哲學心靈勵志書
像讀小說一樣讀懂人生
專門寫給未來10年社會精英的人生勵志書
內容簡介
你在為你的人生煩惱嗎?你總是在思索活著的意義嗎?你的夢想被現實摧毀了嗎?你的財富人生開始了嗎?激烈的競爭社會,快一秒與慢一秒的距離就是生存與死亡。成就卓越的法則就是,你要么成為橫行無礙的“霸王鯊”,創立自己的人生帝國;要么成為鯊魚口中的獵物,被殘忍地吞噬掉。這本2010年瞬間橫掃日本的超級暢銷書,擁有改變人生命運的力量,12位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大師親自授課,幫你從殘酷的競爭叢林中脫穎而出,成為未來10年的頂尖社會精英。作者簡介
[日]小川仁志1970年京都生人,哲學家。德山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副教授。京都大學法學部畢業後,進入伊藤忠商事就職。後辭去工作立志成為人權律師卻遭遇挫折,經歷了4年半的無業生活後進入名古屋市政府工作。在市政府工作時修完了名古屋市立大學大學院博士後期課程,取得博士(人類文化)學位。曾在商業街舉辦“哲學咖啡”等面向市民的哲學實踐活動。專業是公共哲學、政治哲學。主要著作有《市政府的小川如何成為哲學家》《“哲學思考”的工?術》等。
精彩摘要
第一課時
反正都要死,為什麼還要活著呢?
海德格爾老師關於“生和死”的講座
馬丁·海德格爾
德國現代哲學家(1889~1976)。因為受到胡塞爾現象學的影響,而開始探究“存在”本身的意義。二戰期間,由於支持納粹而成為弗萊堡大學的校長,因此在戰後即被辭退。主要著作有《存在與時間》、《形上學導論》。
初次見面,大家好。我是海德格爾。也許大家已經在倫理學之類的教科書上見到過我了吧。?到這段開場白,現場的學生們頓時騷動起來。海德格爾?就是那個著名的海德格爾?雖然聽說是有哲學家親自來授課,但沒想到竟然是海德格爾本人來講!我知道你們感到很吃驚。已經“死了很久”的我,怎么會出現在這兒呢?關於這個秘密,我想你們遲早會找到答案的。現在,我們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因為時間有限,所以我們還是儘快開始上課吧。今天課程的題目是“什麼是死亡”,我想這個題目由已經死去的我來講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話說回來,其實我也沒想到後人會稱呼我為“死亡哲學家”。我還是希望你們能夠稱呼我為“存在哲學家”。我的主要著作《存在與時間》就不用說了,後來寫的《形上學導論》也是圍繞著“存在”這個主題進行論述的。
海德格爾的話匣子一打開就滔滔不絕起來,底下的學生們誰都插不上話。只能任由自己的思緒被這位擁有壓倒性存在感的哲學家牽引著。海德格爾環視了教室一圈,深呼吸了一下之後,又繼續開始說道: “生存”究竟指的是什麼?
那么,大家知道在日本每年有多少人自殺嗎?超過3萬人,而且還是連續12年保持著這個數字。死亡對一個人來說可是一件不得了的大事,但是為什麼還有這么多人不顧一切?想要結束自己的生命呢?我想,他們一定是陷入了非常痛苦的境遇之中,感到生不如死吧。“我認為這是社會的問題。”優等生田中公一好像平時在課堂上一樣,充滿自信地答道。儘管周圍坐著很多成年人,但他卻沒有感到絲毫的膽怯。
嗯,這當然是一個社會問題。3萬可不是一個小數目,如果將這個人數與日本的總人口數加以比對就會發現,日本的自殺率位居世界第6位。如果一個國家是這樣一種惡劣的生存環境,讓國民都失去生存下去的勇氣,很明顯地說明這個國家是有問題的。但是,想要在短時間內改變一個國家的現狀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對於這個國家生存環境的改善,需要我們持之以恆的努力,但與此同時,我們也需要克服自己的心理問題。
大家可以想一下,就在我們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一定還有人正在考慮自殺吧。不知道那些人有沒有想過,難道只有自殺才能解決問題嗎?為什麼就不能堅強地活下去呢?現在,請大家一起思考一下,“生存”究竟指的是什麼?
“吃飯、工作、睡覺,然後起床再重複以上三項。反正對於我來說就是這樣。”喜歡辯論的川口翔太帶著挑釁的口吻答道。事實上就是他邀請同學們來參加這次講座的。海德格爾向事先準備好的座位表掃了一眼,然後轉過身去,一邊在黑板上寫著什麼,一邊冷靜地答道:
也有人即便吃穿住都不愁,同樣選擇了自殺。我們每個人的人生確實都被日常生活所淹沒,但如果人類的生存僅僅只是睡覺與吃飯的機械重複,每個人都將喪失他作為人的獨特性,就成了一個“存在者”。但是我認為這並不是人類本來的生存方式,關於其中“本來性”與“非本來性”之間的關係暫不討論。所以我每次提到人類的時候,為了和“存在者”相區分,我使用“此在(DASEIN)”這個詞。
人類擁有兩種生存方式
也就是說,人類擁有兩種生存方式。首先從簡單的那一種說起,就是“非本來性”的生存方式。在這種生存方式下的個體被淹沒於日常的生活當中,逐步地喪失自我,每天渾渾噩噩地生活。這樣的人可以說是存在於大千世界之中千千萬萬個同類型人的縮影。與此相對的,“本來性”的生存方式則是指人類基於自身存在的可能性,不斷地對自身進行了解的一個過程。這樣的個體才能夠發現自己與其他人相比所存在的不同之處。這也是我認為理想的生存方式。接下來讓我逐一加以說明。
之前我問你們“生存”究竟是指什麼,我認為那些在滿足了衣食住等生存基本條件下仍然選擇自殺的人,是因為他們在自己的內心之中沒有切實地感覺到希望的存在。所以,我們可以說“生存就是希望的實際感受”。如果沒有這種切實的感受,我們稱這種情況為絕望。川口君,你現在感到有希望嗎?
“嗯,坦白說,現在我感覺不到希望,我只感到絕望。人生的意義竟然是這樣的東西嗎?讓人完全搞不懂。我不知道為了這樣的東西還有什麼努力的意義。所以我現在覺得還不如早點死了算了。”
原來如此,甚至還想到了死嗎……那么接下來就必須要進入正題了。當人類感到絕望的時候,就會首先意識到終結一切的死亡。從這種意義上來說,生存和死亡就好像是存在於一個矢量上完全相反的兩端。死亡本來是令人感到非常恐懼的東西,一般來說,每個人都應該是懼怕死亡的。
那么讓我們來稍微認真地思考一下人類為什麼會害怕死亡吧。正如我們之前所說,死就意味著一切的終結。雖然死後的世界也許真的存在,但因為目前沒有任何科學依據能夠證明這一點,所以一般來說沒有人會相信存在一個死後的世界。死亡或早或晚都會降臨到每個人的頭上,這是絕對無法逃避的終結。而且,每個人都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會死,死後究竟會怎樣。對,就是不可預見。這種不可避免和不可預見的一切的終結,就是死亡。如果這樣想的話,對死亡心懷恐懼也是理所當然的。所以,“死”可以說是時刻伴隨在“生”周圍的一種不安。可是如果每天都伴隨著這樣的不安,生活就未免顯得太痛苦了。那么我們究竟應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消除對死亡的不安有兩種方法
想要消除這種不安,有兩種方法。第一,通過宗教信仰來消除“死亡就意味著一切終結”的想法。但是,因為死亡本身所具有的不可預見性,要想徹底消除這種想法需要你對自己的信仰深信不疑。如果總是去思考這件事的合理性,越思考,恐怕疑問就會越多。比如通過什麼方法前往死後的世界,要去往什麼地方,過著什麼樣的生活等。如果你是一個比較容易相信的人還好,但如果你剛好是碰上什麼事情都非要弄個水落石出的性格,那就麻煩大了。在這種時候,我們就需要用到第二種方法,也就是搞清楚一切事物的來龍去脈。我的老前輩、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就曾經說過:“哲學是關於死亡的學問。”確實,既然哲學有關於生存方式的討論,自然也有關於死亡的探討。
於是,哲學家們逐漸地對死亡這個未知的領域也產生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即便最開始在面對死亡的時候,還會存有一些苦惱,但隨著你對它了解的加深,會慢慢地接受。這樣你的不安也會隨之消失,對生存也會重新充滿希望。
我常常想,一個有勇氣接受死亡這樣終極狀態的人,是不是也可以將這種勇氣拿出來追求生存的希望呢?在我們了解了死亡的意義之後,接下來讓我們為了川口君思考一下如何堅強地生存下去的方法吧。
哲學是關於死亡的學問
剛才我為大家介紹了柏拉圖“哲學是關於死亡的學問”的見解。我們在面對他人的死亡以及總有一天會降臨到自己頭上的死亡之時,應該用什麼樣的態度去接受它呢?讓我們假設各種不同的死法,然後逐一分析可以採取的接受態度。首先是因為突發性事故導致死亡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死去的人甚至沒有時間考慮如何接受它,便不得不接受這一事實了。與一下子便沒有了任何痛苦和煩惱的死者相比,那些繼續活下來的親人和朋友反倒會感覺更加的悲傷與難過。
其次是自殺。自殺這種情況比較特殊,因為是自己選擇了死亡這個結局,或者是已經萬念俱灰,所以對死亡本身的接受程度也比較高。那些經本人同意而進行的安樂死也是如此。與其忍受生不如死的痛苦,還不如一死了之,得到解脫。
還有一種就是死刑。當然國家也並不想剝奪人的生存權,可是因為犯下了重罪,最後只能夠用生命來進行償還。所以死刑也是建立在本人不得不同意的基礎上執行的。
“老師,那么戰爭時代的特攻隊員們為什麼能夠接受死亡呢?雖然其中也許有為國捐軀的想法,可是我聽說也有很多人在臨死前一直大喊著‘媽媽’。”在去年文化祭上,被評為久我傳校花的上林美紀不假思索地開口問道。她和田中都是在川口的邀請下才來參加這次講座的。
正如你所說,那也許是他們的心聲吧。因為他們絕對不是自願地選擇了死亡,雖然不情願卻又不得不去死。那些年輕人並不是接受了死亡,而是一種近似於絕望的選擇。我想那些進行自殺式襲擊的恐怖分子大概也是如此。還有被宣布癌症晚期的患者,都是不得不絕望地接受這一事實。也就是說,那些選擇自殺的人對於死亡,多少是有一些心理準備的。但是像特攻隊員和被宣布癌症晚期的患者這樣即將被強制結束生命的情況,則是因為絕望而不得不接受死亡。
與之相對的是自然死亡。人類的壽命是有限的,每個人都會接受這一事實。可是為什麼在大限將至之時每個人都會平靜地接受呢?而且最令人不可思議的是,每個人在自然死亡之時都十分安詳,不會顯示出絲毫的緊張與慌亂。
當今日本人的平均壽命是女性86歲、男性79歲。當一個人的年齡到達這個數字之時,他(她)們好像自然而然地就會接受死亡的結局。這究竟是柏拉圖所說的“死亡的學問”的成果呢,還是人到老年自然產生的覺悟呢?
為什麼上了年紀的人容易接受死亡?
……
目錄
譯者序
前言
序章
第一課時
海德格爾老師關於“生和死”的講座
反正都要死,為什麼還要活著呢?
第二課時
黑格爾老師關於“夢想”的講座
對追逐夢想與理想感到疲憊了嗎?
第三課時
康德老師關於“理性與欲望”的講座
擁有超出常人的欲望是一種病態表現嗎?
第四課時
梅洛·龐蒂老師關於“煩惱”的講座
乾什麼事都提不起精神……滿是煩惱!
第五課時
列維納斯老師關於“自己與他人”的講座
自己為什麼總是會在意他人的目光……
第六課時
阿倫特老師關於“工作”的講座
找不到自己喜歡的工作應該怎么辦?
第七課時
羅爾斯老師關於“正義”的講座
法律的正確性是由誰決定的?美國是正確的嗎?
第八課時
柏拉圖老師關於“戀愛”的講座
談不上戀愛……無論如何都要結婚嗎?
第九課時
阿蘭老師關於“幸福”的講座
看到幸福的人就生氣,為什麼我總是這么倒霉!
第十課時
馬克思?師關於“經濟與貧困”的講座
賺錢是壞事嗎?
第十一課時
薩特老師關於“自由”的講座
渴望自由,可一旦失去了束縛卻又會感到困惑。
第十二課時
尼采老師關於“人生”的講座
人生究竟是什麼?
第十三課時
小川老師關於“哲學”的講座代後記
關於哲學的基礎知識都已經掌握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