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信息
【名稱】《擬古·涉江弄秋水》【年代】盛唐
【作者】李白
【體裁】五言古詩
作品原文
擬古涉江弄秋水,愛此荷花鮮。
攀荷弄其珠,蕩漾不成圓。
佳人彩雲里,欲贈隔遠天。
相思無由見,悵望涼風前。
作品鑑賞
“涉江弄秋水,愛此紅蕖鮮。”涉:本義是步行渡水,這裡有泛舟遊歷之意。弄:一作“玩”,賞玩、欣賞。蕖:芙蕖,即荷花,所以《擬古》中又作“愛此荷花鮮”。秋高氣爽,秋水浩淼,首先就給人以清新、涼爽及高雅、純潔之感。此時江上弄舟,領略一番江水秋色,已是夠愜意的了,然而最引人入勝、最逗人喜愛的,還是那婷婷玉立的鮮紅的荷花。從字面上看,這是通過寫景而點明了時間地點。但從詩歌意象的沉積所蘊含的內容看,這已不是單純描景,而是暗含了這位女子如花似玉的體貌及純潔高雅,堅貞自守的品格。“涉江”一詞,最早見於《楚辭·九章》,那是屈原藉以抒沒債世憂國之情並表現其純沽高雅、堅貞自守的品格。這裡雖無債世憂國之意,但藉以表現女子純潔高雅,堅守貞操的品格和嚮往專一的愛情,也是未嘗不可。梁元帝《賦得涉江采芙蓉》詩云::“葉卷珠難溜,花舒紅易傾。”孔德昭同上題詩云:“朝來採摘倦,詎得久盤桓。”辛德源《芙蓉》詩亦云:“涉江良自遠,托意在無窮。”就都是藉以表現女子對專一愛情的渴望與嚮往。當然,這一點還需結合下句的“愛此紅蕖鮮”理解。梁吳均《擬古四首》其三《採蓮曲》云:“錦帶雜花鈿,羅衣垂綠川。問子今何去,出采江南蓮。遼西三千里,欲寄無因緣。願君早旋返,及此荷花鮮。”“荷花鮮”,就已完全象徵著年輕貌美的女子及其純潔堅貞的品性。可見李白《擬古》中作“愛此荷花鮮”並不是沒有道理的。可以說,李白的這首詩,與上引吳均詩有著極為密切的內在聯繫。從整首詩的布局來看,首二句還只是興起,但它在感情的抒發與意境的創造上,已為整首詩奠定了基調。“攀荷弄其珠,蕩漾不成圓。”弄:有把玩、欣賞之意。圓大的綠荷之上,滾動著穎顆品瑩的水珠,仔細把玩之中,才突然發現蕩漾中的水珠並不是圓的。這只是字面上的理解,實際上,這兩句詩巧妙地暗寓了這位女子細微的內心活動。這裡,既受到梁元帝“葉卷珠難溜,花舒紅易傾”的啟發,同時與南朝民歌《西洲曲》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的詩句也有異曲同工之妙。詩人運用了南朝民歌中常用的叶音與雙關的藝術手法,“荷”諧音合,“攀荷”即有希望匹合成雙之意。。不成圓”的“圓”,又雙關為團圓之圓。那么山“攀荷”到“不成圓”,已非簡單的動作與物象描寫,而是重在刻畫這位女子由對專一愛情的渴望而感發的焦慮與苦悶的心態。
詩歌由開始輕鬆愉快的賞秋玩荷,到感物而發後的焦慮苦悶,這在意脈上是一次轉折,在情感上是一次跌宕。因而,下面便很自然地過渡到直抒對“佳人”的思念之情。
“佳人彩雲里,欲贈隔遠天。相思無由見,悵望涼風前。”由:一作“因”。“佳人彩雲里”,可以說是受到《西洲曲》“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的啟發。然而在李白的詩中,‘彩雲”,卻帶有一種虛無飄渺、行蹤不定的意象,如其《宮中行樂詞八首》:“只愁歌舞散,化作彩雲飛”,就有相似之處。“欲贈隔遠天”,則更明顯是受到了《古詩十九首·涉江采芙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又《古詩十九首·庭中有奇樹》:“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及吳均:“遼西二千里,欲寄無因緣”等詩的影響,藉以表現對遠方情人無限思念而又無可奈何的強烈情感。末二句是進一步抒發相思之苦與惆悵無奈的悲哀情思。“悵望涼風前”,不僅有外貌的描寫、心理的刻劃,而且與首句“涉江弄秋水”遙相呼應,並與整首詩的情感、氣氛相統一。這就使得詩歌意境自然渾成,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李白的這首詩所受前人的影響是不小的,把它歸入“擬古”之組詩亦不無道理。但是,在完整、統一的意境創造上,這首詩卻不為前人所囿,具有獨自的風格特徵。其一,詩歌雖然始終並沒有對女主人公作正面的描寫,但從詩歌意象及意脈中可以看出,這位女主人公除具有年輕貌美的特徵外,對專一愛情的追求與嚮往是執著的,其內心情感是細膩而又複雜的。其二,在詩歌意脈的變化上,由賞秋玩荷經情因物牽到相思苦悶的過程,過渡自然巧執毫無人工的痕跡。詩歌緊緊圍繞“攀荷”這一短暫的細節,把女主人公由“愛此紅菜鮮”到“相思無因見”的整個內心的細微變化,揭示得一覽無餘。這與前人相比,就顯得更為凝鍊、更為集中。運用委婉含蓄的藝術手法,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人物的內心情感,這也是值得今人學習的。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附近),先世於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於中亞碎葉城(今巴爾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時屬安西都護府管轄)。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他一生絕大部分在漫遊中度過。公元742年(天寶元年),因道士吳筠的推薦,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動一時,頗為唐玄宗所賞識。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公元756年,即安史之亂發生的第二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與肅宗發生了爭奪帝位的鬥爭,失敗之後,李白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晚年漂泊東南一帶,依當塗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卒。李白詩歌以抒情為主。他真正能夠廣泛地從當時的民間文藝和秦、漢、魏以來的樂府民歌吸取其豐富營養,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獨特風貌。他具有超異尋常的藝術天才和磅礴雄偉的藝術力量,一切可驚可喜、令人興奮、發人深思的現象,無不盡歸筆底。李白是屈原之後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存詩千餘首,有《李太白集》三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