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古十二首》

這首“擬古”詩的想像力特別新穎、詭譎,有如天馬行空,縱意馳騁,在藝術表現上好似鬼斧神工,匠心獨具。藝術構思超凡拔俗,出人意料,給人以特別深刻的印象,富有創新的藝術魅力。

作品信息

【名稱】《擬古十二首》
【年代】盛唐
【作者】李白
【體裁】五言古詩

作品原文

擬古十二首
【其一】
青天何歷歷。明星如白石。
黃姑與織女。相去不盈尺。
銀河無鵲橋。非時將安適。
閨人理紈素。遊子悲行役。
瓶冰知冬寒。霜露欺遠客。
客似秋葉飛。飄搖不言歸。
別後羅帶長。愁寬去時衣。
乘月托宵夢。因之寄金徽。
【其二】
高樓入青天。下有白玉堂。
明月看欲墮。當窗懸清光。
遙夜一美人。羅衣沾秋霜。
含情弄柔瑟。彈作陌上桑。
弦聲何激烈。風卷繞飛梁。
行人皆躑躅。棲鳥起迴翔。
但寫妾意苦。莫辭此曲傷。
願逢同心者。飛作紫鴛鴦
【其三】
長繩難系日。自古共悲辛。
黃金高北斗。不惜買陽春。
石火無留光。還如世中人。
即事已如夢。後來我誰身。
提壺莫辭貧。取酒會四鄰。
仙人殊恍惚。未若醉中真。
【其四】
清都綠玉樹。灼爍瑤台春。
攀花弄秀色。遠贈天仙人。
香風送紫蕊。直到扶桑津。
取掇世上艷。所貴心之珍。
相思傳一笑。聊欲示情親。
【其五】
今日風日好。明日恐不如。
春風笑於人。何乃愁自居。
吹簫舞彩鳳。酌醴鱠神魚。
千金買一醉。取樂不求余。
達士遺天地。東門有二疏。
愚夫同瓦石。有才知卷舒。
無事坐悲苦。塊然涸轍鮒⑵。
【其六】
運速天地閉。胡風結飛霜。
百草死冬月。六龍頹西荒。
太白出東方。彗星揚精光。
鴛鴦非越鳥。何為眷南翔。
惟昔鷹將犬。今為侯與王。
得水成蛟龍。爭池奪鳳凰。
北斗不酌酒。南箕空簸揚。
【其七】
世路今太行。回車竟何托。
萬族皆凋枯。遂無少可樂。
曠野多白骨。幽魂共銷鑠。
榮貴當及時。春華宜照灼。
人非崑山玉。安得長璀錯
身沒期不朽。榮名在麟閣。
【其八】
月色不可掃。客愁不可道。
玉露生秋衣。流螢飛百草。
日月終銷毀。天地同枯槁。
蟪蛄啼青松。安見此樹老。
金丹寧誤俗。昧者難精討
爾非千歲翁。多恨去世早。
飲酒入玉壺。藏身以為寶。
【其九】
生者為過客。死者為歸人。
天地一逆旅。同悲萬古塵。
月兔空搗藥。扶桑已成薪。
白骨寂無言。青松豈知春。
前後更嘆息。浮榮安足珍。
【其十】
仙人騎彩鳳。昨下閬風岑
海水三清淺。桃源一見尋。
遺我綠玉杯。兼之紫瓊琴。
杯以傾美酒。琴以閒素心。
二物非世有。何論珠與金。
琴彈松里風。杯勸天上月。
風月長相知。世人何倏忽。
【其十一】
涉江弄秋水。愛此荷花鮮。
攀荷弄其珠。蕩漾不成圓。
佳人彩雲里。欲贈隔遠天。
相思無由見。悵望涼風前。
【其十二】
去去復去去。辭君還憶君。
漢水既殊流。楚山亦此分。
人生難稱意。豈得長為群。
越燕喜海日。燕鴻思朔雲。
別久容華晚。琅玕不能飯。
日落知天昏。夢長覺道遠。
望夫登高山。化石竟不返。

作品注釋

⑴“如白”:一作“白如”。
⑵“鮒”:一作“魚”。

作品選析

李白善用古題作詩,這《擬古十二首》就是例子。這裡選擇《擬古十二首》中的第九首進行賞析。
李白曾一度熱衷於追求功名,然而經過“賜金放還”、流放夜郎等一系列的挫折,深感榮華富貴的虛幻,有時不免流露出一種人生易逝的感傷情緒:“生者為過客,死者為歸人。天地一逆旅,同悲萬古塵。”意思是活著的人像匆匆來去的過路行人,死去的人仿佛是投向歸宿之地、一去不返的歸客。天地猶如一所迎送過客的旅舍;人生苦短,古往今來有無數人為此同聲悲嘆。
“月兔空搗藥,扶桑已成薪。白骨寂無言,青松豈知春。”古代神話傳說,后羿從西王母處得到不死之藥,他的妻子嫦娥偷吃了藥,飛入月宮;月宮裡只有白兔為她搗藥,嫦娥雖獲長生,但過著寂寞孤獨的生活,沒有什麼歡樂可言。扶桑,相傳是東海上的參天神樹,太陽就從那裡升起,如今也變成枯槁的柴薪。埋在地下的白骨陰森淒寂,無聲無息,再也不能體會生前的毀譽榮辱了。蒼翠的松樹自生自榮,無知無覺,不可能感受到陽春的溫暖。詩人縱觀上下,浮想聯翩,感到宇宙間的一切都在倏忽變化,並沒有什麼永恆的榮華富貴。“前後更嘆息,浮榮何足珍?”結尾以警策之言結束了全篇。悠悠人世莫不如此,一時榮華實在不足珍惜。《古詩十九首》的某些篇章在感嘆人生短促之後,往往流露出一種及時行樂,縱情享受的頹廢情緒。李白在這首擬作里雖也同樣嘆息人生短暫,卻沒有宣揚消極頹喪的思想,反而深刻地揭示出封建浮榮的虛幻。
這首“擬古”詩的想像力特別新穎、詭譎,有如天馬行空,縱意馳騁,在藝術表現上好似鬼斧神工,匠心獨具。如月兔搗不死藥本來令人神往,可是在“月兔空搗藥”句中,詩人卻著一“空”字,一反神話原有的動人內容,這就給人以新鮮奇異的感受。又如扶桑是高二千丈,大二千餘圍的神樹,詩人卻想像為“扶桑已成薪”,一掃傳統的雄奇形象。再如,陽光明媚的春天,青翠蒼綠的樹木,這本來是春季生機勃勃的景象。在詩人的想像里竟是“青松豈知春”。這種藝術構思超凡拔俗,出人意料,給人以特別深刻的印象,富有創新的藝術魅力。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附近),先世於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於中亞碎葉(今巴爾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時屬安西都護府管轄)。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他一生絕大部分在漫遊中度過。公元742年(天寶元年),因道士吳筠的推薦,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動一時,頗為唐玄宗所賞識。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公元756年,即安史之亂發生的第二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與肅宗發生了爭奪帝位的鬥爭,失敗之後,李白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晚年漂泊東南一帶,依當塗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詩歌以抒情為主。他真正能夠廣泛地從當時的民間文藝和秦、漢、魏以來的樂府民歌吸取其豐富營養,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獨特風貌。他具有超異尋常的藝術天才和磅礴雄偉的藝術力量,一切可驚可喜、令人興奮、發人深思的現象,無不盡歸筆底。李白是屈原之後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存詩千餘首,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李白李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