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敲》

已:停止。 俄:不久,指時間短。 轡:馭馬的韁繩,這裡指馬。

釋義

推敲是指作家在文字操作過程中反覆選擇、調動詞句,以求準確、妥帖地把形象物化為定型產品的操作情況。

來歷

 唐朝的賈島是著名的苦吟派詩人。什麼叫苦吟派呢?就是為了一句詩或是詩中的一個詞,不惜耗費心血,花費工夫。賈島曾用幾年時間做了一首詩。詩成之後,他熱淚橫流,不僅僅是高興,也是心疼自己。當然他並不是每做一首都這么費勁兒,如果那樣,他就成不了詩人了。
有一次,賈島騎驢闖了官道。他正琢磨著一句詩,名叫《題李凝幽居》全詩如下:
閒居少鄰並,
草逕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
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
移石動雲根。
暫去還來此,
幽期不負言。
但他又有一處拿不定主意,那就是覺得第二句中的“僧敲月下門”的“敲”應換成“推”。可他又覺著“推”不太合適,不如“敲”好。不知是“敲”還是“推”好。嘴裡就推敲推敲地念叨著。不知不覺地,就騎著驢闖進了大官韓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儀仗隊里。
韓愈問賈島為什麼亂闖。賈島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詩念給韓愈聽,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還是用“"敲”好的事說了一遍。韓愈聽了,對賈島說:“我看還是用‘敲’好,去別人家,又是晚上,還是敲門有禮貌呀!而且一個‘敲’字,使夜靜更深之時,多了幾分聲響。再說,讀起來也響亮些”賈島聽了連連點頭。他這回不但沒受處罰,還和韓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從此也就成了為了膾炙人口的常用詞,用來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時,反覆琢磨,反覆斟酌。

原文

《劉公嘉話》云:賈島初赴舉,在京師。一日於驢上得句云:“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始欲著“推”字,又欲作“敲”字,煉之未定,逐於驢上吟喔,時時引手作推敲之勢,觀者訝之。時韓退之權京兆尹,車騎方出,島不覺得止第三節,尚為手勢未已。俄為左右擁之尹前。島具對所得詩句,“推”字與“敲”字未定,神遊象外,不知迴避。退之立馬久之。韓立馬良久,謂島曰:“作‘敲’字佳矣。”遂並轡而歸,共論詩道,流連論詩,因與島為布衣之交。(選自《詩話總龜》)
譯文
賈島初次在京城裡參加科舉考試。一天他在驢背上想到了兩句詩:“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又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反覆思考沒有定下來,便在驢背上(繼續)吟誦,不停做著推和敲的動作。當時韓愈臨時代理京城的地方長官,他正帶車馬出巡,賈島不知不覺,直走到(韓愈儀仗隊的)第三節,還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勢。於是一下子就被(韓愈)左右的侍從推搡到韓愈的面前。賈島詳細地回答了他在醞釀的詩句,用“推”字還是用“敲”字沒有確定,精神離開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迴避。韓愈停下車馬思考了好一會,對賈島說:“用‘敲’字好。”兩人於是並排騎著驢馬回家,一同談論作詩的方法。(韓愈)因此跟賈島成為了普通人之間的朋友。

關鍵字

赴舉:參加科舉考試
京師:京城,此指長安
吟喔:吟詠
訝:感到……驚訝
具:詳細
煉:錘鍊,這裡指反覆思考
俄:不久
立馬:讓馬站住
留連:捨不得離開
權:臨時代理
已:停止。
俄:不久,指時間短。
神遊象外:精神離開了眼前的事物。游,離開。象,眼前事物。
車騎:車馬
轡:馭馬的韁繩,這裡指馬。
布衣:平民,百姓
引手:伸手
遂:於是
至:到
象:物象

近義詞

斟酌琢磨揣摩

啟示

這則故事啟示我們:做什麽事都要反覆琢磨,斟酌。要精益求精!
“敲”字為佳的理由
敲顯於有禮貌,襯托出夜的寧靜,起到以動襯靜的作用。

鍊字的事例

1、相傳,北宋文學家蘇東坡與他的妹妹蘇小妹及詩友黃山谷一起論詩。小妹說出:“輕風細柳”和“淡月梅花”後,要哥哥從中各加一字,說出詩眼。蘇東坡當即道:前者加“搖”,後句加“映”,即成為“輕風搖細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蘇小妹卻評之為“下品”。蘇東坡認真地思索後,得意地說:“有了,‘輕風舞細柳,淡月隱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屬上品。”一旁的黃山谷忍不住了,問道:“依小妹的高見呢?”蘇小妹便念了起來:“輕風扶細柳,淡月失梅花。”蘇東坡、黃山谷吟誦著,玩味著,不禁托掌稱妙。試想,如果是“八月秋高風怒號”,細柳梅花則不堪一擊,只能是敗柳殘花。其實這個“扶”和“失”字,好在不僅抓住了景物特徵,從根本上說,它創造了一種和諧朦朧的美妙的意境。
2、杜甫《登高》中的名句“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常”字寫時間之長,頻率之高,由此強化了詩人因遭遇坎坷、長期漂泊而產生的孤苦與悲涼的心境;“獨”字,根據對仗的原則,可以理解為“偏偏”之意,詩人卻偏偏要在多病之秋登高感懷,這不正是偉大的愛國詩人那種憂國憂民、雖九死猶未悔的執著精神的體現嗎?
3、唐代詩人齊已曾寫過一首《早梅》,其中有“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兩句。詩人鄭谷看後說,此詩好是好,不過宜將“數”字改成“一”字。齊已連連叫絕,故拜鄭谷為“一字師”。為什麼這個“一”字就錘鍊得好呢?其實,如果遵循生活真實的法則,詩人早晨起來看到的也許就是凌寒開放的幾朵梅花;然而,藝術畢竟不同於生活,它得具有感染力,一個“一”字,給人的新奇奪目的氣氛比“數”字要濃得多,而且又有引發讀者想像的韻味,更給人以無限的希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