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英國最讓人潸然淚下的暢銷小說,2007年度英國衛報圖書獎,2008年度卡內基文學獎提名,布蘭福博斯獎的傑出新人獎。生命只剩下最後的幾個月,你是選擇躺在醫院里渾身插滿管子,親朋好友面色凝重的一個個來告別般地近視,是乾脆豁出去用剩下的生命去體驗前所未有的冒險,讓最後短暫的時光精彩過從前十幾年漫長而枯燥的人生?
基本資料
出 版 社: 華文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3-1
版次: 1
頁數: 286 印刷時間:
開本: 32開
I S B N : 9787507525281
包裝: 平裝
內容簡介
每個人都無法逃避死亡。我們都知道。
十六歲的泰莎身患白血病,生命只剩寥寥數月,死亡對於她來說比任何人都更真實。
她列了一個清單——她在死之前想要完成的十件事情。第一件是體驗性愛,今晚就去做。
在生命即將終止之前的幾個月,她經歷了從未經歷的事情,感受了來自各方面的愛,在死亡面前,她勇敢而感性,做了很多沒有生病之前不敢做的事情,她與父親、弟弟、原本疏遠的母親、最要好的女友、新結識的男友的關係也變得與往日大不相同,因為愛,死亡變得不那么可怕。
得到自己想要的並不是件容易的事,而得到了之後還可能會發現這些並不是你真正需要的。有時候,最珍貴的東西往往藏在你最不注意的小角落。
這是一本振奮人心的小說,字裡行間透著強烈的生命真實感,同時也充滿了愉悅。通過直面死亡,讓我們為能夠擁有生命而歡欣鼓舞。
作者簡介
傑妮·唐納姆Jenny Downham(1964~),英國小說家,曾經當過演員。《我死之前》是她的處女作,全書採用第一人稱講述了一個身患白血病的十六歲小女孩,在生命最後幾個月里的經歷和感受。
該書出版後受到了熱烈的好評,並獲得2007年度英國衛報圖書獎,2008年蘭開夏年度最佳兒童讀物獎, 2008年度卡內基文學獎提名,英國圖書信託基金青少年作品獎提名,還獲得了布蘭福博斯獎的傑出新人獎。
譯者介紹
顏琳,上海外國語大學在讀研究生,此為她第一部譯作,文筆流暢動人,情感細膩真摯。
編輯推薦
1.《我死之前》是一部構思精巧,精心刻畫的傑作,令人心碎,卻也是對生命的警醒。
2.該作品獲得多個獎項及提名,並一度登上《紐約時報》和亞馬遜的暢銷書榜。
3.該作品著作權已銷往往荷蘭、芬蘭、德國、西班牙、義大利、法國、瑞士、挪威、丹麥、以色列、希臘、巴西、冰島、日本、中國台灣,讀者遍及全球。
4.小說的特別之處在於,女主人公在短暫的最後生命里最大可能地享受人生挑戰自我,而且影響了自己身邊所有人對於人生和生活的態度,雖然憂傷卻不悲觀,打動人心的同時還給人希望。
“一個年輕女孩的傳奇,非常美好……告訴我們,沒有愛的生活是沒有意義的。” ——《書商》
“一本感人而勇敢的小說……提醒我們去珍視身邊重要的人,珍惜美好時光,勇敢地去夢想,充滿熱情地去冒險。哪怕只是去游泳,喝熱朱古力,或是複式車道上的雨中旅途。” ——《衛報》
“又憂傷又美麗……以死亡為主題,卻為生命唱了一首的讚美詩。”——《愛爾蘭時報》
“非常真實的生命體驗。這是一本讓人為活著歡呼的小說。” —— 《熱度》雜誌
“唐納姆的文字勇敢而坦誠,人物刻畫栩栩如生。” ——傑奎琳·威爾森
“行文如詩般優美,帶給讀者的震撼卻是強大而深刻的。唐納姆不迴避任何一項禁忌…傑妮·唐納姆筆下主人公的生命如一團熊熊燃燒的火焰,溫暖而明亮,讓人不得不重新審視生命的意義。”——英國讀書網站
“對人性的褒揚和深深的憐憫。我鄙視讀了這本書不會落淚的人。”——《每日快報》
“注定要讓成千上萬的讀者落淚,並強烈推薦給親朋好友的一本書。”——《觀察家》
“極富時代感的文字,流行文化元素的加入,使這本書捕獲了千千萬萬青少年讀者的心。而書中對犯罪,性愛,和死亡的描寫卻是如此的坦誠甚至隨意,絲毫沒有說教的成分和居高臨下的姿態。的確是一部極為傑出的處女作。” ——文學網站Writeaway.org
“這本書給人以啟示……洋溢著對現實的不敬和反抗,尖銳卻又清新脫俗……思想深刻,發人深省,寫作技巧也相當的高明,讀完之後,幾個星期都難以忘懷……是一本令人難忘的小說。”——早飯前七件不可能的事情(部落格)
“一個年輕女孩的傳奇,非常美好……告訴我們,沒有愛的生活是沒有意義的。” ——《書商》
“非常動人……白血病癌症晚期的少女不是一個很好寫的主題,但本書卻採用了一個溫馨而積極向上的視角,以敏感細膩的筆觸娓娓道來,給讀者帶來了愉悅的感受。” ——《出版界新聞》
“開篇二十幾頁就涉及嗑藥以及隨意發生性關係,這在青少年小說中是很少見的。另外,大多數的青少年小說往往會讓成人讀者潸然淚下,不忍面對最後的結局。傑妮·唐納姆的處女作將以上兩點都實現了。”——《星期日泰晤士報》
書評
生命對於每個人來說都只有一次,因而當死亡來臨的時候,我們每個人都無法逃避。曾經以為最痛苦的莫過於一個鮮活生命的隕落與死者的長逝留給親屬好友的無限悲痛,其實更悲痛的是在人死之前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麼,過的是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因而十六歲花樣年華的英國女孩泰莎便給我們上了生動的一課,因為她比我們更加清楚死亡,也更了解生活的含義。在《我死之前》這本書中,深藏著對人性的褒揚和深深的憐憫,它以死亡為主題,卻為生命唱了一首真切讚美詩。身患白血病的泰莎,面對最後的宣判,列下了一張死亡清單。這清單中的十件事,對正常的同齡女孩來說,都有些過早並荒誕,有的近似瘋狂,可是當你知道死亡的步伐已漸漸向你逼近的時候,你會不會對自己嚮往並熱愛的事情邁出自己的腳步呢?
沒有錯,她渴望性愛,她會幻想著自己為之失貞的那位男孩:“我如小鳥般依著他,雙手環抱他的背脊,撫摩著他,就好像他是一隻我不太熟悉的狗狗。”她想嗑藥,卻獲得了亞當的憐愛;她甚至還想去犯法,刺殺首相或是去超市偷東西。然而當一切即將結束,生命快到終點的時候,她才發現自己最渴望的似乎並不是這些。在得到了想要的卻並不是自己迫切需要的東西之後,她重新規劃自己的生活,開始關注身邊的親人與朋友,單子裡的十件事也逐漸加長。從一杯茶到給爸爸的指南,一個笑話到跟亞當結婚,讓我們看到泰莎重心的轉變,每一點細節都因為即將到來的死亡而變得重要了起來。
“我只想在死之前,好好活一把。”這是泰莎的心聲,也是我們自己的心聲。可是該怎樣活?如何活?活的怎樣才算精彩?這也是作者留給我們的問題。記得保爾曾這樣說過,一個人的一生應該是這樣度過的: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恥。泰莎除了做出了許多自己想做的事情之外,同時也讓我們看到為自己而活和為他人而活的最大不同。或許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一份屬於自己的死前清單,將自己不得不做、必須要做的事情列入其中。不必宏偉遠大,也不必高尚崇真;一個熱烈的擁抱,一個久別的重逢,都可以將生活變得美好,讓生活充滿意義與精彩。泰莎的故事提醒了我們去珍視生命,珍視時光,珍視所有美好以及身邊重要的人。她用自己微弱的生命之火點亮了我們的心燈,給各個年齡段的讀者無比真摯的人生啟迪。“我還有多少日子可以活?我不知道。我只知道現在在我面前的是兩個選擇——裹在毯子裡等死;或者重新開始我的清單,真正地開始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