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泰戈爾
1913年憑《吉檀迦利》獲諾貝爾文學獎。生於加爾各答市的一個富有哲學和文學藝術修養家庭,13歲即能創作長詩和頌歌體詩集。
1878年赴英國留學,1880年回國專門從事文學活動。
1884至1911年擔任梵社秘書,20年代創辦國際大學。
1941年寫作控訴英國殖民統治和相信祖國必將獲得獨立解放的著名遺言《文明的危機》。
泰戈爾是具有巨大世界影響的作家。他共寫了50多部詩集,被稱為“詩聖”。寫了12部中長篇小說,100多篇短篇小說,20多部劇本及大量文學、哲學、政治論著,並創作了1500多幅畫,諸寫了難以統計的眾多歌曲。文、史、哲、藝、 政、經範疇幾乎無所不包,無所不精。
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國主義和封建種姓制度壓迫下要求改變自己命運的強烈願望,描寫了他們不屈不撓的反抗鬥爭,充滿了鮮明的愛國主義和民主主義精神,同時又富有民族風格和民族特色, 具有很高藝術價值,深受人民民眾喜愛。
其重要詩作有詩集《故事詩集》(1900)、《吉檀迦利》(1910)、《新月集》 (1913)、《飛鳥集》(1916)、《邊緣集》(1938)、《生辰集》(1941);重要小說有短篇《還債》(1891)、 《棄絕》(1893)、《素芭》(1893)、《人是活著,還是死了?》(1892)、《摩訶摩耶》(1892)、《太陽與烏雲》 (1894),中篇《四個人》(1916),長篇《沉船》(1906)、《戈拉》(1910)、《家庭與世界》(1916)、《兩姐妹》(1932);重要劇作有《頑固堡壘》(1911)、《摩克多塔拉》(1925)、《人紅夾竹桃》(1926);重要散文有 《死亡的貿易》(1881)、《中國的談話》(1924)、《俄羅斯書簡》(1931)等。
他的作品早在1915年就已介紹到中國,現已出版了10卷本的中文《泰戈爾作品》。
1861年5月7日,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出生於印度加爾各答一個富有的貴族家庭。他的父親戴賓德納特·泰戈爾是聞名的哲學家和社會活動家。哥哥、姐姐也都是社會名流。
泰戈爾在這樣一個文壇世家環境的薰陶下,8歲開始寫詩,12歲開始寫劇本,15歲發表了第一首長詩《野花》,17歲發表了敘事詩《詩人的故事》。才華橫溢的泰戈爾從小就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
1886年,他發表《新月集》,成為印度大中國小必選的文學教材。這期間,他還撰寫了許多抨擊美國殖民統治政論文章。
1901年,泰戈爾在聖地尼克坦創辦了一所從事兒童教育實驗的學校。這所學校在1912年發展成為亞洲文化交流的國際大學。
1905年,泰戈爾投身於民族獨立運動,創作了《洪水》等愛國歌曲。《人民的意志》被定為今日印度的國歌。
1910年,泰戈爾發表長篇小說《戈拉》。
1916年,發表長篇小說《家庭和世界》,熱情歌頌爭取民族獨立的愛國主義精神。
1912年,泰戈爾以抒情詩集《吉檀迦利》獲諾貝爾文學獎金。
1913年發表為人們所熟知的《飛鳥集》和《園丁集》。
1924年曾來過中國上海等地,魯迅在上海接見過他,泰戈爾回國後,撰寫了許多文章,表達了對中國人民的友好情誼。
泰戈爾的一生是在印度處於英國殖民統治的年代中度過的。祖國的淪亡、民族的屈辱、殖民地人民的悲慘生活,都深深地烙印在泰戈爾的心靈深處,愛國主義的思想一開始就在他的作品中強烈地表現出來。
他雖然出身於富貴家庭、生活在矛盾錯綜複雜的社會裡,但他的愛憎是分明的,創作思想是明確的,始終跟上了時代的步伐。他曾在民族獨立運動高潮時,寫信給英國總督表示抗議殖民統治,並高唱自己寫的愛國詩歌領導示威遊行。他還曾堅決拋棄英國政府所授予的爵位和特權。印度人民尊崇他、熱愛他,稱他為詩聖、印度的良心和印度的靈魂。
泰戈爾不是個狹隘的愛國主義者。他對於處在帝國主義侵略和壓迫下的各國人民一貫寄予深切的同情,並給予有力的支持。20世紀20年代,泰戈爾曾多次出國訪問,並與世界各國文化名人一起組織反戰的和平團體。30年代,當德、意、日法西斯發動侵略戰爭的時候,泰戈爾拍案而起,向全世界大聲疾呼:“在我離去之前,我向每一個家庭呼籲——準備戰鬥吧,反抗那披著人皮的野獸。”就這樣,直到1941年8月7日泰戈爾在加爾各答逝世,他一直戰鬥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這位舉世聞名、多才多藝的作家,在漫長的六十多年創作生涯里,共寫了五十多部詩集,12部中長篇小說,一百餘篇短篇小說,二百多個劇本和許多有關文學、哲學、政治的論文以及回憶錄、遊記、書簡等。其中1921年問世的著名詩集《吉檀迦利》,使泰戈爾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故事詩》和《兩畝地》是印度人民喜聞樂見、廣為傳誦的不朽詩篇。膾炙人口的《喀布爾人》、《素芭》和《摩訶摩耶》均為世界短篇小說的傑作。《贖罪》、《頑固堡壘》、《紅夾竹桃》等都是針對當時印度社會現實予以無情揭露和鞭笞的著名戲劇劇本。
泰戈爾不僅是一位造詣很深的作家、詩人,還是一位頗有成就的作曲家和畫家。他一生共創作了二千餘首激動人心、優美動聽的歌曲。其中,他在印度民族解放運動高漲時期創作的不少熱情洋溢的愛國歌曲,成了鼓舞印度人民同殖民主義統治進行鬥爭的有力武器。《人民的意志》這首歌,於1950年被定為印度國歌。泰戈爾70高齡時學習作畫,繪製的1500幀畫,曾作為藝術珍品在世界許多有名的地方展出。
1941年,泰戈爾與世長逝,享年81歲。
原文
一
當給這個女孩子取名叫素芭茜妮的時候,誰會料到她會成為一個啞巴呢?她的兩個姐姐
名叫素豈細妮和素哈細妮。為了使她們的名字相似,父親就給她取名叫素芭茜妮。現在大家
都簡稱她素芭。
根據慣例,她的兩個姐姐經過相看和賠送禮錢才嫁出去。現在,這個最小的女兒猶如一
塊沉默的重石,壓在她父母的心上。
大家都以為不會說話的人,也就不會有感覺。因此,他們就經常當著她的面表示對她前
途的憂慮。她從小就知道,由於神仙的詛咒她才降生在父母家裡。因此,她總是企圖避開人
們的目光,獨自呆在一邊。她常常在想:“如果大家把我忘掉,那該多好哇!”但是誰能忘
掉痛苦呢?她的父母日夜為她憂慮。
特別是她的母親,總是把她看成是自己身上的一種殘疾。因為在母親看來,女兒與兒子
相比就更加屬於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她認為女兒的某種缺陷是自己羞恥的根源。素芭的父
親愛她似乎勝過愛其他的兩個女兒;她的母親卻把她看成是自己身上的一個污點,對她十分
討厭。
素芭雖然不會說話,但她卻有一雙綴著長長睫毛的黑黑的大眼睛;她那兩片嘴唇在表達
某種感情的時候,宛如兩片嬌嫩的花瓣,在不停地抖動著。
我們用語言來表達思想感情,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辦到,有時候還要經過翻譯過
程;就是這樣,也不是所有的時候都能準確地表達;如果缺乏表達能力,還常常發生錯誤。
但是她那雙黑黑的大眼睛,根本不需要翻譯——就能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表現出來。這雙眼睛
在表達思想感情的時候,時而睜得大大的,時而閉得嚴嚴的,時而炯炯有神,時而悲楚暗
淡;有時就像西垂的月亮一樣,凝視著前方;有時又像急速的閃電,在四周閃亮。啞人自有
生以來除了面部的表情就再也沒有別的語彙,但是他們眼睛的語彙卻是無限豐富、無比深沉
——就像清澈的天空一樣,成為黎明與黃昏、光明與陰影的寧靜的遊戲場所。這位失去話語
的啞女就像大自然一樣,具有一種孤僻的莊嚴性格。一般的孩子,對她都懷有一種恐懼心
理,所以都不和她在一起玩耍。她就像寂寞的中午一樣,顯得沉默和孤獨。
二
這個村子名叫瓊迪布爾。村裡的一條河,是孟加拉邦的一條小河,猶如中產階級家庭的
女兒一樣;它流程不長;這條優美苗條的小河,為保護自己的河岸而勤奮地工作著;它仿佛
與兩岸村莊裡的所有人都建立了親密的關係。在河的兩邊是人們的房舍和綠樹成蔭的高大河
堤。這條小河——村中的拉克什米①,邁著急促的腳步走過低地,懷著歡快的心情忘我地做
著無數的善事。
①拉克什米:印度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幸福女神,毗濕奴的妻子,以美貌著稱。
巴尼康托的房舍緊靠著河岸。過往船夫可以看到這家的竹籬笆,八頂草棚,牛欄,倉
房,草垛,合歡樹和長滿芒果、木棉、香蕉樹的果園。我不知道在這些家產中間是否有人注
意到了這個啞女,不過她的活一做完,她就來到這河邊。
大自然仿佛是要為她彌補不會說話的缺陷,仿佛是在為她述說心語。河水淙淙,人聲喧
騰,漁民哼著小曲,百鳥在啼鳴,樹木發出婆娑聲——這一切都與周圍的運動融會在一起
了,就像大海的波濤一樣,衝擊著這位少女永遠平靜的心靈彼岸。自然界裡各種各樣的聲音
和形形色色的運動,就是這個有著花瓣式的大眼睛的啞女——素芭的語言,也是她周圍世界
的語言;從蟋蟀鳴叫的草地到默默無語的星空,只有手勢、表情、歌聲、哭泣和嘆息。
中午,船夫和漁民們都去吃飯,家裡的人正在午睡,鳥兒不再啼叫,渡口上船已停運;
人類世界仿佛突然信停了一切活動,變成一座可怕而孤獨的雕像。這時候,在炎熱而廣闊的
天宇之下,只有一個默默無聲的大自然和一個默默無聲的啞女,在面對面地靜坐著——一個
置身於火熱的陽光下,而另一個則坐在一棵小樹的蔭影里。
素芭也並不是沒有知心朋友的。牛欄里的兩頭母牛——紹爾波西和班古利,就是她的好
友。它們從來沒有聽到過這個姑娘呼叫自己的名字,但是它們卻熟悉她的腳步聲——這是她
的一種無言的親切的聲音。通過這聲音。它們比通過語言更容易了解她的心。素芭什麼時候
愛撫它們,斥責它們,哄勸它們,對這一切它們比人還了解得深切。
素芭一走進牛欄,就用雙手摟著紹爾波西的脖子,把自己的面頰緊緊地貼在它的耳朵上
偎擦,而班古利就一邊用溫柔的目光望著她,一邊舔她的身體。這個女孩每天照例三次來到
牛欄里,此外她還不定時地前來拜訪;每當她在家裡聽到某些刻薄的話語,她就立即來到她
那兩個啞巴朋友身邊——而它們從她那富有忍耐性的沉鬱的目光中,憑著一種朦朧的洞察
力,仿佛已經體察到姑娘的內心痛苦;它們走近素芭的身邊,用犄角輕輕地撫弄她的手臂,
企圖以無言的同情來安慰她。
除了兩頭母牛,還有一隻山羊和一隻小貓,雖然素芭對它們的友誼並不都是一樣的,可
是它們對素芭倒表現出相當的親熱。那隻小貓不論白天還是黑夜,一有機會就不知羞愧地趴
在素芭溫暖的懷裡,甜蜜地打著瞌睡。每當素芭用溫柔的手指撫摸它的脖頸和後背的時候,
它就特別容易進入夢鄉,因此它一再向素芭表示,希望她那樣做。
三
在高級動物中間,素芭還結識了一個朋友,但是很難斷定,姑娘和他的友情究竟有多
深,因為他是一個會說話的動物;所以,在他們倆之間就沒有共同的語言。
貢賽家裡的小少爺,名叫普羅達普。這個人非常懶惰。他的父母經過多次努力之後,已
經不再指望他能為改善家庭境況而做點什麼事情。懶惰的人倒也有一個好處:雖然親人們厭
棄他,可他卻成了那些與他無親無故的人們所喜愛的對象,因為他既然不做任何事情,也就
成為公共財產了。這就像在城裡,要有一個半個不屬於任何人家的公共花園一樣,那么在鄉
下,也特別需要有幾個不做事的公共閒人。什麼地方由於工作、娛樂缺少人手,他們就可以
到那裡去幫忙。
普羅達普的主要愛好是執竿垂釣。釣魚消磨了他不少的時光。每天下午,幾乎都可以看
到他在河邊從事這項工作。因此,他與素芭差不多經常見面。不論做什麼事情,只要能有一
個夥伴,普羅達普就很高興。釣魚的時候,能有一個不會說話的夥伴,那是最好不過了,因
此,普羅達普對素芭很尊敬。大家都叫她素芭,而普羅達普卻親昵地叫她“素”。
素芭坐在一棵合歡樹下,普羅達普坐在離她不太遠的地方,執著釣竿,望著水面。普羅
達普帶來了一些蒟醬葉,素芭就親自為他調弄好。我感到,她這樣長時間坐在那裡望著,是
想對普羅達普有所幫助,為他做點什麼事情,她用各種方法向他表示:她在這個世界上也並
不是一個毫無用處的人。但是,這裡真的沒有事情可做。這時候,她就默默祈求神仙賦予她
一種非凡的能力——她希望一念咒語,就會突然創造出這樣一種奇蹟來,使普羅達普看見就
會驚異地說:“哎呀!我真沒有想到,我們的素有這樣大的本事!”
請你們想想看!假如素芭是水神公主,她就會慢慢地游出水面,把蛇王頭上的一塊寶石
送到岸邊。那時候,普羅達普就會放棄他那項下賤的釣魚職業,帶著那塊寶石潛入水底,而
且會在那裡看到,是誰坐在那銀光閃閃的水晶宮裡的金色寶座上。那是巴尼康托家裡的啞女
——我們的素,她就是這個珠光閃爍的靜謐的王宮中的唯一的公主。難道這不可能嗎?這是
完全可能的!其實,並沒有什麼不可能的事。不過,素芭不是生在無臣民的水下王族之家,
而是生在巴尼康托的家裡,而且她也沒有辦法使貢賽家裡的少爺——普羅達普感到驚訝。
四
素芭的年齡漸漸大了。她仿佛漸漸地感觸到了自己。一種新的無法形容的意識力,仿佛
是在月圓之日從大海湧來的一股潮水,在填補著她心靈的空虛。她望著自己,想著自己,詢
問著自己,但是她卻得不到答案。
在一個深沉的月圓之夜,她打開臥室的門,膽怯地探頭向外窺視。月圓時節的大自然就
像素芭一樣,正在俯視著孤獨酣睡的大地——她那充滿青春的歡樂、激情、憂傷的無限孤寂
的生活,完全達到了最後的極限,甚至大大地超過了它,可是她卻一句話也說不出來。一個
沉默、憂傷的少女,就這樣佇立在沉默、憂傷的大自然身邊。
在這方面,肩負著女兒重擔的父母,心裡是焦慮不安的。人們開始譴責他們,甚至傳說
要把他們從村里趕出去。巴尼康托的家庭比較富裕,每日兩餐有魚有米,因此他的仇人也不
少。
夫妻倆經過詳細商量之後,巴尼康托到外地去了一些日子。
最後他回來了,說道:“走吧,到加爾各答去。”
他們開始為到外地去作準備工作。素芭的整個內心猶如被濃霧籠罩的朝霞一樣,完全浸
沉在淚水裡。這些天來,她懷著一種恐懼的心情,就像一頭沉默的牲畜一樣,緊跟在父母的
身後。她睜著一雙大大的眼睛,望著他們的臉,企圖探聽到一點兒訊息,但是他們什麼都沒
有對她講。
有一天下午,普羅達普拿著釣魚竿,笑著對她說:“喂,素!是不是家裡給你找了一個
女婿,你要出嫁了?你可別把我們給忘了!”說後又去專心釣魚了。
素芭像一頭受傷的小鹿望著獵人那樣,注視著普羅達普,仿佛在默默地說:“我有什麼
對不起你的地方呀?”這一天,她沒有再坐在樹下。巴尼康托睡過午覺,正在臥室里吸菸,
素芭坐在父親的腳下,望著他的臉哭了起來。最後,巴尼康托想安慰女兒幾句,可是從他那
乾瘦的面頰上也流下了眼淚。
他們已經決定,明天到加爾各答去。素芭走進牛欄,向她的童年的朋友告別,親手為它
們加了草料,摟著它們的脖頸,用一雙蘊含著話語的眼睛,再一次深情地望著它們——
她那一雙花瓣似的眼睛撲簌簌地滴著淚水。
這一天,正是月圓的夜晚。素芭走出臥室,來到她從小就熟悉的河邊,撲倒在綠茸茸的
草地上——仿佛她要用雙手抱住大地——這位巨大而沉默的人類母親,並想對她說:“你不
要讓我走呵!母親!你也像我擁抱你一樣,伸出雙手緊緊把我抱住吧!”
一天,在加爾各答的一座住宅里,素芭的母親在仔細地為她梳妝打扮:把她的頭髮紮起
來,編成髮辮,在髮辮上紮上彩帶,給她戴上首飾——這樣就破壞了她那自然的美。素芭的
兩眼在流著淚水。她母親擔心她會把眼睛哭腫,於是就狠狠地責罵她,但眼淚是不會順從責
罵的。
新郎和他的朋友一起來相親了。新娘的父母焦慮不安地忙乎起來,仿佛是天神親自降臨
人間,為自己挑選祭畜來了。母親在背後大聲訓斥女兒,致使素芭的眼淚加倍地流淌。就這
樣她被帶到了來相親的人面前。
相親的人看了好一會兒,說道:“還不錯。”
特別是當他看到姑娘啼哭的時候,就意識到:“她一定有一顆溫柔的心。她今天在與父
母分別的時候這樣難過,那么將來對我也會是如此。”姑娘的眼淚只會提高她的身份,這就
如同珍珠會提高海蚌價格一樣。因此,他再也沒有說什麼。
查過曆書之後,在一個吉日良辰為他們舉行了婚禮。素芭的父母把啞女交給別人之後,
就回到鄉下的家裡去了——
他們的種姓和來世都有了保障。
新郎在西部地區工作。婚後不久,他就帶著妻子到那裡去了。
沒過一周,大家就知道了,新媳婦是個啞巴。如果誰還不知道的話,那也不是她的過
錯。她並沒有欺騙任何人。她的兩隻眼睛已經述說了一切,可是並沒有人能理解。她望著四
周,說不出話來。她看不到懂得啞人語言的、從小就熟悉她的那些人的面孔。在這個小姑娘
永遠沉默的心中,發出了一種無休止的不可名狀的哭泣,但是除了神仙再也沒有誰能聽到。
這一次,她丈夫眼耳並用又相了親,娶來了一個會說話的姑娘。
(1893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