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好的親職教育應把教育無形化,孩子感覺不到教育的存在,而教育卻已經滲入了孩子的骨髓。唯有此,才能鑄造孩子強大的內心。內容簡介
《快樂:孩子一生的幸福之源》是成功教子實踐和新銳教育理念享譽全國的著名教育專家、心理專家、暢銷書作家編寫。快樂收穫幸福,幸福締造美好,本書是青少年的知心朋友、家長的良師益友。
目錄
第一章孩子的快樂哪去了一切為了分數
大考、小考不斷
寫不完的作業
背負著沉重的期望
沒有興趣的“興趣班”
母親的嘮叨父親的粗暴
缺少朋友的孤獨
父母不和的擔憂
缺少自由的天空
自卑心理作祟
第二章孩子快樂的源泉
自信的孩子更快樂
“我要學”的快樂
孩子的夥伴不能缺少
自強自立的孩子有成就感
有媽的孩子是個寶
孩子不能缺少父愛
創造和諧的家庭氛圍
鼓勵肯定孩子很重要
平常心是幸福之源
讓孩子學會交朋友
孩子也會有隱私
信任讓孩子快樂成長
家長要經常換位思考
閱讀給孩子帶來快樂
引導孩子樹立理想
第三章會玩的孩子才快樂
教育不該“禁止”玩耍
會玩的孩子心智高
玩耍也是一種學習
讓玩耍多姿多彩
玩耍與金錢無關
讓孩子到外面的世界玩耍
孩子不能沒有同齡玩伴
看卡通片的快樂
與孩子一起玩耍
放手讓孩子做喜歡做的事
學習好不一定要“刻苦”
教會孩子利用網路
教會孩子玩耍
第四章樂觀的孩子才幸福
懂得爭取也要懂得放棄
讓孩子快樂成長
要孩子坦然面對挫折
培養孩子做個樂觀的人
時刻充滿自信
快樂不拒絕失敗
快樂的傻子與憂鬱的天才
第五章快樂孩子ABC
快樂女孩——南南
快樂男孩——王正陽
快樂女孩——范姜國
精彩書摘
如今,在“以分數論成敗”的應試教育為主導的教育環境下,中國的教育已經走到全面追求分數的極端。孩子們接受教育仿佛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考高分。隨著競爭的加劇,分數已經不僅僅只是在高考的時候發揮威力,中考乃至幼稚園畢業入國小,也要憑藉分數。為求日後升大學有較佳出路,競爭入名校就讀已由中學推前到國小,甚至推前到幼稚園。
由於名校名額有限,競爭也就激烈,能不能人“好”的學校爭取獲得較好的教育資源,那就靠分數了。只有考高分,才有資格選擇條件好一點的國小、中學。否則,要被學校接收,就要家長掏錢,掏一筆數目不菲的錢。這個時候分數對於學校來說,就成了獲利的資本,而對於家長來說,則成了一種商品。一分多少錢,離學校規定的錄取分數線差多少分,換算成人民幣是多少,考試分數就這樣和金錢掛上了鉤。
在家長看來,花錢買分是一種投資,為了讓孩子上好學校,為了將來考高分,在需要的時候必須捨得花錢,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不然以後想考高分就更難了。而考不上好學校,今後的路就難走了。所以,現在花多少錢都值得,家長把這稱為“教育投資”。
家長花錢買分的行為還遠遠不止這一種。
周六周日帶孩子上這個特長班上那個補習班、提高班,或者興趣班、超常班……名目繁多,但班班收費,有的家長還不惜花高價請家庭教師為孩子開小灶。家長承擔著越來越昂貴的學費,目的是什麼?究其根源,就是為了讓孩子在學校的考試中換得更高的分數。甚至帶孩子學個二胡、鋼琴,也不是為了讓孩子接受音樂的薰陶,培養孩子的音樂素養,而是要孩子考級,然後藉此獲得考試加分的條件。
現在在很多城市興起的“簽約家教”就明確標明,在期中考試、期末考試、升學考試中每增加一分的價錢。一位國中三年級學生的家長對我談起,她為什麼花重金(中考現在每提高一分付費100元)來請簽約家教,因為孩子考重點只有70%的把握,如果以幾分或是十幾分之差沒有考上重點,她要掏幾萬元孩子才能上重點高中,而且那樣孩子還會自卑,現在花幾千塊錢買回些分數,是很明智的舉措。她的很多同事、朋友也在紛紛效仿她找簽約家教。家長如此追求分數,自然不肯降低對孩子在分數上的要求,他們和學校老師一起,扮演著“監工”的角色,逼迫著孩子為分數而奮鬥。
不少家長為子女請家教、買《參考》、或者親自輔導,心甘情願地吃苦受累,目的只有一個——一切為了孩子,一切為了孩子的學習,一切為了孩子的分數。望子成龍本沒有錯,體現了家長對教育的重視,但是,如果把這些強加於子女,把學習的目的簡單的功利化,把學習簡化為分數,孩子還能否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可能只有分數常居於班級或年級前幾名的學生,因為分數的緣故有一些自豪感,而其他大多數學生品嘗不到學習的樂趣。家長時時關注學生的分數更引起孩子的厭煩情緒。
對於孩子來說,從上學第一天起,就被灌輸著一種思想:考高分才是學習好的表現,才是好學生的表現。沒有一個好分數,自然就是學習差,就是笨,就是差生。所以,每一個從學生時代過來的人,都把分數看作臉面。考好了暗暗得意,充滿自信,自我感覺良好;考不好,則滿是自卑,自覺低人一頭,把自己劃到“差生”的行列。因此,在學生看來,分數與自尊緊密相連,有了高分數就可以抬起頭走路,否則只能每天蜷縮在角落裡,忍受老師的白眼和同學的不屑。
所以,要強的孩子把分數看得比什麼都重要,沒有人願意落在別人的後面。日子久了,大家就模糊了學習的本來目的,仿佛到學校來接受教育,只是為了考高分;仿佛學習就是為了獲得分數,而非為了獲取知識、發展自我。
雖然所有人都知道,分數不能代表一切,可是因為分數在目前這種以考試為評估手段的教育體制下,具有比皇帝的尚方寶劍還要威懾人心的力量,誰能漠視分數,拋開分數來評價一個孩子呢?所以,儘管家長和老師心裡都很清楚,評判一個孩子要看其各個方面,平日裡更要平等對待每一個孩子,但是他們的頭腦中難以放下分數這桿標尺,他們不自覺得總是以分數為標準來評價每一個孩子。所以,有意無意地,分數高的孩子在家長和老師眼裡就是可愛的,優秀的好孩子、好學生;而分數低的孩子則被家長說成“沒出息”,被老師認定為“差生”。
所以,為了做家長和老師眼裡的“寵兒”,孩子們不得不爭取考高分。為了不被貼上“差生”的標籤,孩子們不得不做分數的奴隸,而且是甘願做分數的奴隸。
終日被分數這個緊箍咒禁錮著,孩子們哪裡會有快樂而言?又哪裡會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分數高了可以笑逐顏開,分數低了輕者鬱鬱寡歡,重者或者驚恐於父母的責罵或者逃避於老師的責罰而厭學、逃學,再或者不堪重壓,選擇結束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