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無論是5年增長200倍的“蒙牛現象”,還是海爾集團的成功經驗,抑或是著名社會心理學家艾倫·蘭格曾做過的心理測試,都在告訴我們。要熟悉人性、學會經營人心,懂得一些心理學妙招。來為自己的成功添磚加瓦。內容簡介
縱觀這個繽紛多變的社會,大凡有所作為的人,通常都懂得如何經營人心。無數的成功經驗也驗證了這一規律。別人的請求會為自己帶來負擔時,心理捷徑(mentalshortcuts)是大多數人作決定的依據,不管理由是否充分。人們都_不會反對。因此,讀懂別人的心。獲取最大的幫助,也是人們通往成功的捷徑。《心理學博士不會告訴你的讀心術(經典珍藏版)》的主旨在於教會人們怎樣與他人溝通,不僅要心有所想,更要知道他人心中所想,方能事有所成。
目錄
第一章洞察人性,贏取更多機會迎合從眾心理,故意為觀眾製造不便/3
藉助他人的權威和威望,為自己製造機會/8
人人都渴望被別人所認同/11
讓自己所做的事情有理由/13
掌握短缺原理,你會獲得更多/14
巧用定勢效應,擺脫困境/17
期望的巨大力量/20
首因效應助你先發制人,處處搶占制高點/25
靈活運用近因效應,讓對方改變以往的看法/28
人們見到的,正是他們知道的/31
調動對方的側隱之心,撥動對方的薄弱心弦/35
舉起手,站起來,大聲說出答案/38
第二章摸清對方心理,博取對方好感
安靜地聽別人說,更能獲得他人的好感/43
巧用移情效應,博取對方好感/48
投其所好,贏得他人的好感/51
好感來源於相似、互補/53
空間距離越短。心理距離越近/57
相似的經歷更容易得到對方的認同/60
熱情是人與人之間最好的介紹信/63
微笑——人類最真誠的情感/66
幽默是人際關係的潤滑劑/70
記住別人的名字——贏得好感最簡單且顯著的方法/74
恰如其分地暴露自己,會讓別人喜歡你/77
交往越多,越容易形成穩固的交往關係/79
不留痕跡地故意效仿,能引發對方的好感/82
第三章做精明人,辦精明事
通過角色置換,讓對方為你著想/87
對方說得越多。越對你有利/89
自信是推薦自己的最好名片/92
把不利的信息提早告訴對方,不要過分隱瞞/97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片“秘密花園”/101
雄辯是銀。沉默是金/104
什麼是最有說服力的工具/108
化劣勢為優勢的秘訣/110
對方容易接受什麼。就給他來什麼/114
身體語言透露了55%的心理信息/117
授人玫瑰。切勿以刺對人/121
做好機會來臨前的準備工作/123
改變目標。為實現更好的目標另闢蹊徑/126
“公正”能讓自己的說辭更具說服力/130
不以己之心度人之腹/133
第四章正確把握互惠互利。你會左右逢源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互惠原理/139
信任是互惠互利的前提/142
“不加附帶條件”才有互惠互利/146
必要時吃吃虧。你會得到更多/148
你願意他人如何待你,你就應該如何待人/152
先給對方好處,才能得到好處/155
給受屈者過望的回報,自然能化干戈為玉帛/159
人情送到底,送佛送到西/161
提前拜冷廟,燒冷灶,才不會成落難英雄/164
感人心者。可先乎情/166
第五章與對方鬥智鬥勇,周旋到底
怎樣做能促使承諾兌現?/171
用“麻煩”贏得對手的尊重/174
巧妙地提問。才能獲得自己想要的答案/176
不按常規出牌,創造取勝機會/179
不動聲色地推銷自己/182
只因為是你。我才做的,185
牆倒眾人推。破鼓萬人捶/187
用心理除法影響對方的心理/190
先否定再肯定/193
恰如其分地暴露“弱點”,可快速麻痹鬆懈對方/196
一個好訊息和一個壞訊息。先聽哪一個?/200
將你的期待放在最後一個/202
第六章軟硬兼施,剛柔並濟
一開始就用優厚的條件進行潛移默化/209
重視他人。給人力量/212
“你說呢”——反問的氣勢/216
把批評變得“可口”,218
學會讚美他人的人,才會真正被他人稱讚/222
運用最後時限。給對方施加壓力/226
小讓步,大文章/229
疲勞能降低對方的判斷力/233
溫和的方式才是致命的/236
比對方早到交涉場所,讓其產生歉意/238
勇於直言,不做好好先生/241
第七章因人而異。引發他人心中的渴望
越禁止越有效/247
通過詢問,引發對方心理渴望,激起對方參與意識/250
利用觀眾效應,激發對方積極性/253
運用人類競爭的天性,激發他人的進攻意識/256
言傳不如身教/259
簡單一句話有時勝過噦嗦一大串/263
為了養羊,先要養狼/265
讓每一個人的責任都一目了然/268
順毛驢逆摸/271
第八章給人面子,駕馭你的關係網
給別人面子就是給自己面子/281
人之短處,要曲為彌逢/284
當眾提出忠告是揭短,私下提出忠告是規勸/288
拒絕得越委婉。被拒絕的人越有面子/291
不能在背後說人壞話,但能在背後說人好話/295
頭銜雖然是無形的,卻讓人覺得很有面子/298
前言
縱觀這個繽紛多變的社會,大凡有所作為的人,通常都懂得如何經營人心,這一點我們可以找到無數的事例作充分說明。從零起步,5年增長200倍。6年銷售200億,牛根生領導的蒙牛一躍成為中國成長企業百強之冠!“蒙牛現象”已經成了眾多企業家、學者、媒體關注的焦點。牛根生之所以能在短短几年“再造一個伊利”,最主要的還是得益於他的經營企業就是“經營人心”的理念,所謂得人心者得天下。
海爾集團總裁張瑞敏也說:“人的素質過去是海爾成功的根本,今後我們面臨的挑戰也是人的素質問題,如何凝聚人心將是企業發展的根本。”
我們每天都要面對形形色色的人,如何經營他們的心,是我們必須要掌握的一門藝術。因為這是我們在未來是否能夠取得成就與發展的關鍵所在。
那么,如何經營人心呢?人們常說“知人知面不知心”,是否意味著人心是不可捉摸的呢?我們知道,人的一切外在行為都是受某些心理支配的。也就是說.每個人處在同一心理狀況時,所表現出來的行為雖然各不相同,但支配這些行為的心理卻是永恆不變的。可見,如果我們懂得一些心理學妙招,經營人心就會易如反掌。請注意本書的宗旨:稍稍的變化通常能帶來意外的驚喜。
精彩書摘
在畫展的走廊上,貼著這樣一幅漫畫,畫的是一個人張著嘴,仰著頭,似乎在看天。有一個人看到了,覺得非常奇怪,以為天上有什麼特別的東西。於是,這個人也像前面的那個人一樣,張嘴、仰頭、看天。這時來了另外一個人,他想,這兩個人都在看天,一定是天上有什麼特別的東西,於是他也這樣做了。又來了一個人……這樣,到後來有一群人都像第一個人那樣,張嘴、仰頭、看天。還沒等他們發現天上到底有什麼東西,只見第一個人腦袋抖了幾下,“哇”的一聲,打了個大噴嚏,身旁那一群人才傻了眼……可笑嗎?你肯定認為可笑,不過,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此等可笑的事情還真不少。
某轉彎處,一個人忽見一隊人排得老長、老長,在沒有查明原因的情況下,他以為有什麼難得的好機會,於是停下腳步,趕緊站到隊後排上,生怕錯過。等到那個人拐過拐角,才發現在這裡排隊的人都是為了上廁所,不禁啞然失笑。
其實,生活中,大多數人都有類似於上面那位仁兄的心理:在不明原因的情況下。看到有人排隊就希望排過去,看到有人扎堆兒就希望靠上去,總以為多數人都在做的事肯定不會錯。
在心理學上,這種心理動向被解釋為“從眾心理”。也叫“趨眾心理”。由“從眾心理”指導的行為就叫“從眾行為”。所謂“從眾行為”,是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和認識上表現出符合於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比如,在十字路口站著幾位行人,紅燈亮了,然而路面上並沒有行駛的車輛。這時有一人不顧紅燈的警告穿越馬路,接著兩人、三人……恐怕後面的人明明知道這樣做是不對的,但他還是作出了與大眾相同的舉動——穿越馬路。這就是“從眾心理”的力量。
在這方面,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所羅門·阿希在1952年所做的一個試驗最能說明人們會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他人的影響,違心地進行明顯錯誤的判斷。
試驗是這樣的:阿希請大學生們自願做他的測試者,告訴他們這個實驗的目的是研究人的視覺情況。當某個來參加實驗的大學生走進實驗室的時候,他發現已經有5個人先坐在那裡了,他只能坐在第6個位置上。事實上他不知道,其他5個人是跟阿希串通好了的假受試者(即所謂的“託兒”)。
阿希要大家做一個非常容易的判斷——比較線段的長度。他拿出一張畫有一條豎線的卡片,然後讓大家對這條線和另一張卡片上的3條線(其中一條與第一張卡片上的豎線一樣長,另外兩條要么長很多,要么短很多)作出比較,看它和3條線中的哪一條線等長。判斷共進行了18次。依據正常的視覺,每個人都能很容易地作出正確無誤的選擇。
呈現第一組兩張卡片後,受試者們依次大聲地回答自己的判斷,所有人的意見都一致,也都是正確的。然後再呈現第二組。判斷依然是一致的。然而,在兩次正確判斷之後,5個假受試者故意說出同一個錯誤答案。於是,真正的受試者開始感到左右為難,是堅定地相信自己的眼力呢,還是說出一個和其他人一樣但自己心裡都認為不正確的答案呢?最終,他還是小聲說出了與別人相同的錯誤答案。
從總體結果來看,有33%的人選擇了和大家一樣的判斷,有76%的人至少做了一次從眾的判斷,而在正常的情況下,人們對這個問題判斷出錯的可能性還不到1%。當然,還有24%的人一直沒有從眾,他們堅持按照自己的正確判斷來回答。這就是在從眾現象研究中,最為經典的“阿希實驗”。由此可見,從眾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一個人甚至是一個集體的正確判斷能力。
其實,“從眾心理”幾乎人人都有,因為人類的許多社會行為都是模仿性的。例如,兒童在幼年時期就開始模仿他們的長輩,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們的大部分行為是受周圍人的影響。例如,在公眾場合,我們看見別人站著,我們也就站著,人家鼓掌,我們也跟著鼓掌,甚至別人打哈欠,我們也打起哈欠來。實際上,我們模仿各種行為,有好的,有壞的,還有無動於衷的。我們甚至接受別人的影響而捐款給慈善事業,這只是因為別人在捐款。我們可能對別的種族群體持有偏見,因為我們的家庭和鄰居的行為就帶有偏見。
既然如此,那么我們如何運用人們的“從眾心理”為自己服務呢?下面就從商業和人際交往兩方面進行說明。
迎合從眾心理。故意為觀眾製造不便
如今,電視購物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各個電視頻道。在這行中,科林·斯若特最為成功。她不僅擔任美國幾大知名電視購物節目的編劇,而且其銷售業績無人可及。
在主持節目時,科林·斯若特的行銷手段極為常見,如誇張的廣告詞、狂熱的聽眾以及名人的認可。但最近,她在行銷手段上做了一些小的變動——把電視購物中的電話用語進行了修改。就是這個小的改動,不僅讓購買產品的客戶數量大幅上升,而且讓客戶認為將要購買的產品是非常熱銷的。
她到底對電話用語進行了怎樣的改動?它們又是怎樣吸引大量的客戶購買產品的呢?這其中的答案再簡單不過了。科林·斯若特將購物專線的電話用語由“歡迎致電××購物熱線,接線員正在等待您的來電”改為“線路忙,請稍後再撥”。
表面上看,這樣的變動實在太愚蠢了,這不是讓顧客把大把的時間浪費在撥打電話上嗎?其實,這樣的懷疑實屬多餘,因為我們忽略了人們的從眾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