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情效應

移情效應

移情效應是指在我國古代早就有愛人者,兼其屋上之烏之說,就是移情效應的典型表現。意思是說,因為愛一個人而連帶愛他屋上的烏鴉。後人以愛屋及烏形容人們愛某人之深情及和這人相關的人和事,心理學中把這種對特定對象的情感遷移到與該對象相關的人或事物上來的現象稱為移情效應。

基本信息

概述

云何嘗能飛,泉何嘗能躍,我們卻常說雲飛泉躍;山何嘗能鳴,谷何嘗能應,我們卻常說山鳴谷應。在說雲飛泉躍、山鳴谷應時,我們比說花紅石頭重,又更進一層了。原來我們只把在我的感覺誤認為在物的屬性,現在我們卻把無生氣的東西看成有生氣的東西,把它們看作我們的儕輩,覺得它們也有性格,也有情感,也能活動。這兩種說話的方法雖不同,道理卻是一樣,都是根據自己的經驗來了解外物。這種心理活動通常叫做移情作用,或者稱為“移情效應”。
移情效應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彷佛覺得外物也有同樣的情感。通俗的講,就是當我們喜歡某個人或者物時,也覺得仿佛周圍的人也會同樣去喜歡。這是一個極普遍的經驗。自己在歡喜時,大地山河都在揚眉帶笑;自己在悲傷時,風雲花鳥都在嘆氣凝愁。惜別時蠟燭可以垂淚,興到時青山亦覺點頭。柳絮有時輕狂,晚峰有時清苦。陶淵明何以愛菊呢?因為他在傲霜殘枝中見出孤臣的勁節;林和靖何以愛梅呢?因為他在暗香疏影中見出隱者的高標。

表現

愛屋及烏愛屋及烏

首先表現為“人情效應”

比如,喜歡交際的人經常會說:“朋友的朋友也是我的朋友”,這是把對朋友的情感遷移到相關的人身上;仗義行俠的“勇士”也表示:“為朋友兩肋插刀”,這就是把對朋友的情感遷移到相關的事上去;許多人們珍藏去世的親朋好友的遺物,這是把對去世者的情感遷移到相關的物上。

心理學研究表明,不僅愛的情感會產生“移情效應”,恨的情感、嫌惡的情感、嫉妒的情感等等也會產生移情效應,這在成語中有一個詞叫“恨烏及屋”。古時候中國的皇帝可以因一人犯罪而株連九族,其恨可謂泛;戰國時的龐涓因嫉妒孫臏的才華而設計剜去孫臏的膝蓋骨,其妒可謂深。人都是有所謂“七情六慾”的,所以人和人之間最容易產生情感方面的好惡,並由此產生移情效應。

還表現為“物情效應”和“事情效應”

據說蹴鞠是高俅發明的,他的球踢得很好,皇帝從喜愛蹴鞠到喜愛高俅,最後高俅成了皇帝的寵臣;在中國歷史上,“以酒會友”、“以文會友”都是美談,因為都愛喝酒和都愛舞文弄墨,不相識的人以酒以文為橋樑建立了友誼;喜歡喝茶的人會對別人送來的茶具感興趣,也許以後自己也會去收集各種茶具,成為茶具收藏家甚至茶具製作家;有些女同志對抽菸深惡痛絕,因而對一切抽菸的男子都抱有成見,即使從未見某人抽過煙而僅僅是聽說也會對這人的品行妄加評說。所以人們有時會感嘆“做人難,難做人”;自己從不認識這個人,也沒有得罪過這個人,而這個人卻在背後說自己的壞話。產生這種現象,一般來說是因為說別人壞話的人不自覺地把自己嫌惡的情感遷移到了某個具體的人身上。

運用

移情效應移情效應
移情效應是一種心理定勢,所以不能從道德上來評價它的是與非,但是,移情效應有時候確實涉及了道德領域;和一切心理定勢一樣,它也會產生道德問題。比如請歌星、影星、體壇名將政界、文化界要人等社會名人作商品廣告的“名人效應”,就是一種移情效應。

在公關活動中,設法把公眾對名人的情感遷移到自己的產品上來,或是遷移到自己企業的知名度上來,是公共關係活動中常用的手段。公關人員應當“投其所好”,針對公眾的興趣、愛好開展宣傳活動,增加“受”者對“投”者的好感,使公眾喜歡自己、信任自己、幫助自己。

在現代廣告中,利用名人做廣告,就是一種移情效應;設法把公眾對名人的情感遷移到自己的產品上來或者遷移到自己組織的知名度上來,是公共關係活動常用的手段。

這裡有些講道德的名人廣告確實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如“娜塔莎·金斯基喜歡用力士香皂,那么您呢?”——這樣的廣告用語明白地告訴人們:請您把對娜塔莎·金斯基的喜愛遷移到力士香皂上來。事實上這條廣告在電視裡反覆播出後也推動了力士香皂的購買,提高了力士香皂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當然,運用這種手段也要講實事求是,也要講道德,否則最終產生的結果是得不償失的,既敗壞自己的聲譽,也敗壞名人的聲譽,既害己又害人。這種反面的例子在公共關係領域中也是不勝枚舉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