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觀美國》

作為記者,以觀察美國的經驗而言,我算有些職業的幸運。 此外,我還寫過一本書,集中談我對美國若干家報紙的考察結果,算是有些專業性的。 1985年,應美國一家民間機構--世界新聞研究所的邀請,為期5個月在美國的訪問。

微觀美國 內容簡介

本書所收文章均從事實入手,在深入介紹多層面美國社會的同時,力求聯繫中國現實使讀者獲得直接啟示,文章視角獨特,感覺敏銳,故事新鮮,寓意深刻,具有相當的可讀性。

微觀美國 本書前言

序言 我近十年來曾分三段在國外工作學習近兩年,這本書是其間和其後―些短文章的匯集。 作為記者,以觀察美國的經驗而言,我算有些職業的幸運。1987年,我曾參加過美國一家民間教育機構組織的全美旅行採訪項目,其主題就叫”美國研究”。當時,我們一行10個記者,分別來自10個國家,在兩名美國領隊的帶領下,駕駛汽車從北到南,從東到西,穿行了美國的20多個州,去了40多個大中城市,採訪了300多人。採訪面是相當寬泛的,涉及美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方方面面,我們去過白宮、國會、五角大樓;去過宇航基地、核能研究所、空軍基地;也去過亞利桑那州的印第安人保留地、舊金山的愛滋病院、芝加哥與紐約的貧民窟、賓夕法心亞阿米什人的社區;我們曾在各種豪華場所與各類商界、政界名流共進午餐或晚餐,也曾在街頭與無家可歸者一起享用教會施捨的飯菜,整個採訪安排得相當職業,在進入每個題目時,都包括了現場訪問、人物座談專家討論等多層次內容。 那次採訪,前後四個月,後來又有一個月在加州的休整活動,讓我終生難忘。雖然這只能算是走馬觀花,可畢竟馬上所觀已經不是一般的花園或花房,而是整個的“花花世界”了,當時和事後,我陸續寫過一些文章,記載難得的採訪中的難得的片斷,集中於我當時比較感興趣的社會和媒體兩方面的主題,也記下了一些此行中印象很深的人物。此外,我還寫過一本書,集中談我對美國若干家報紙的考察結果,算是有些專業性的。 後來又去過美國,是比較短期的。再後來,就有了1994年至1995年那次比較長的經驗――我拿到了美國史丹福大學提供給職業記者的“奈特獎學金”(Knight Fellowship),然後在這所享有盛名的高等學府研修了一年。那是個很特別的研修項目,成員有18人,12個美國人,6個來自不同國家的外國人,都是職業新聞工作者。因為該項目有豐厚的資金和較高的聲譽,所以每周都請來一位美國著名人士與大家座談,有時甚至一周數次;項目的18個成員,或稱學員(fellow)的配偶都被允許同往斯坦福,大家可以任意選修學校的各類課程。 斯坦福所在的灣區,是美國最好的地區之一,具有地中海式的宜人氣候,斯坦福校園也有美國最美麗的校園之評。在這裡生活和學習還使我有一次機會,比較深入地與當地美國人交往,了解史丹福大學和它所在社區的文化及社會價值觀念,而這正是一種典型的當代美國中產階級知識分子的觀念。在斯坦福期間,我們18個小家庭生活得像一個幸福的大家庭一樣,幾乎每個周末我們都舉辦不同名目的派對,熱熱鬧鬧地聚會一番;我們都以中年人重返校園的童心,設計自己的學習計畫,認真學習每一門課程,“嚴於律己”地模擬參加每一次考試,並結合新聞業務交流學習所得。 這也是難忘的經歷。其間,因為時間充裕而且每有所思,我給國內媒體寫過不少短文章,多屬亦敘亦論的性質。題目是談女權,除了我身為女性,對這片自然地有些性趣,還因為受命於《中國婦女報》的編輯。其次,是談些我感興趣的、也覺得對國內能有些借鑑的經濟問題。 這本書收集的文章,主要是上面提到的那些文字,還有少量後來我專門采寫的相關報導。美國這個國家特別大,特別多元而複雜,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和評判美國。而中國的讀者們都懷著很強烈的求知慾,想知道這個社會的方方面面。我想我屬於多少對美國知道一些的中國記者,不過,拉開整個畫面去介紹美國那樣的工作,很多年前就有人做過了。我自知難以超越前人,只能“有所不為”。除了專門探討美國的報業,我寫的東西,主要是在儘可能全面理解美國的基礎上,從比較小的切口和比較具體的事件里挖掘開來,表述比較共通的當代知識分子的價值觀念,講一些切實和生動的故事。爾後,希圖讀者能從中看到對我們中國人有所啟示的東西。 ……

微觀美國 本書目錄

序言
女權篇
萊麗的擔憂
小鳥何處依人
男人掙的錢為什麼少了
享受孤獨
尊重選擇
“家庭中心”質疑
精英認同
晚婚模式
整容得失
猜猜誰來付餐費
“愛你沒商量”嗎
另一種長征
多一些桑迪,多一些希望
想起女老闆
性騷擾的惶惑
“職業太太”
人往高處走
做不做“酸葡萄”
天賦女人以美
財富篇
書中自有黃金屋
迪斯尼門票之謎
美國女性時裝的“失戀”
八小時以外商機多
自來水筆的回歸
第五大道:紆尊降貴為哪般
“波士頓烤雞”何以不同尋常
第二次“越南戰爭”
美國的“沈太福現象”
施奈德挑戰德國銀行
……

微觀美國 文章節選

現在是星期天下午3點。南加州地區成千上萬的父母清清楚楚地知道孩子們到哪裡去了――他們肯定泡在洛杉機的迪斯尼樂園裡了。
按美國人的標準,迪斯尼的門票並不算太貴。1987年我首次造訪時,票價才20美元。現在是成人45美元,兒童35美元,門前的停車場收費6美元。這裡的收費是一次性的,你買了票不僅可以在園子裡任選遊樂項目玩上整整一天,而且還可以晚上出來在附近旅館睡一覺,次日再接著玩。出門前只要聲明一下,遊樂園職工就會給你的手背上蓋一個隱形的螢光印章,回來時在特殊的小燈下面一照,就算是亮出了入門證。
這樣看,到迪斯尼去會一會米老鼠和唐老鴨實在是件挺方便、也挺實惠的事情。
不過,迪斯尼也有特別不方便的一面:這裡的每一個遊樂項目都需要排長隊,沒有足夠的耐心和時間休想玩好。我八年前去那裡時正值盛夏,洛城的驕陽無遮無攔地當頭照下來,烤得人幾乎喘不過氣。可所有的美國人――男人、女人和孩子――都在那裡毫無怨言地排隊,烈日下一站就是幾十分鐘、個把小時。當時,看到有些美國人全家老小穿著清一色天藍底五彩米老鼠T恤衫,歡天喜地在那裡排隊的樣子,我不免隱隱地覺得,他們實在是有點傻氣。
現在才知道,這種“傻氣”其實是經年不變的。比如在今年,在眼下這種春季周末的日子裡,玩一次“星際旅行”或“加勒比海探險”要排一小時,上一次“過山車”是一個半小時,而最受孩子們歡迎的“瓊斯廟”要排兩個半小時的隊。
可迪斯尼還是迪斯尼,熙熙攘攘,熱鬧非常。
這情景充分證明了迪斯尼巨大的魁力和成功。不過想得久了,便又生出進一步的問題來:其實遊藝經營有各種辦法,為什麼迪斯尼樂園一定要讓遊客排隊呢?無論如何,美國人是最珍惜時間,最不喜歡排隊的。購物排長隊的情形,一直是美國人心目中前蘇聯生活的寫照。為什麼習慣於資本主義效率的美國人,又會甘心情願到迪斯尼的園子裡當一回 “蘇聯人”呢?
其實市場經濟的基本常識早就告訴人們,在經營中,商品的價格不能反映其價值,是件很危險的事情。昔日的蘇聯人生活在高度計畫經濟之下,日常生活用品完全以配給的方解決,沒有人考慮價格和相對價值的關係,與之相適應的就是人們生活中無窮的排隊等待,以及前蘇聯經濟的最後崩潰。
然而,迪斯尼是美國成功的象徵,被稱為“資本主義經濟皇冠上的寶石”,為什麼迪斯尼也在製造“長龍”?在迪斯尼,門票是一次性的,進門以後全部免費。採用價格調節供求的辦法只有一招:團體遊客可以在每周非高峰期買到減價票。
當然,可愛的米老鼠和唐老鴨就是做“思想工作”的政委,可以減輕人們的排隊之苦。這裡每個項目的預計排隊時間都是公開張貼出來的;樂園園工在每一處長隊兩旁友好而堅決地維持秩序,讓遊客們不必擔心有誰能夠“加塞兒”。迫斯尼的發言人約翰・德利葉說:“我們就是要在這裡創造一種人人都是遊客的氛圍。”
不過在美國,多思的經濟學家們還是在討論,為什麼迪斯尼不能根據園內各個項目遊客的多少,分門別類地收取費用,以減少遊客排隊之苦呢?比如美國芝加哥大學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加利・貝克就提出,為什麼迪斯尼不採取美國許多博物館和有線電視的收費方法,也就是先按一般標準收取進門費(博物館一般為三至五美元),然後再對最受歡迎的項目加收費用?
而羅徹斯待大學的經濟學教授瓦爾特・奧依還提出,為什麼迪斯尼不能像許多滑雪勝地那樣,採取客人分等收費的辦法,比如讓其“商務級”客人坐馬車進去,加倍收費(比如收100美元),然後排一個較短的隊呢?
對於迪斯尼現在這種經營方法的解釋是多種多樣的。比如有一種很常見的看法認為,關鍵在於迪斯尼的客人多數是一次性的。所以迪斯尼愚弄一下他們,在收取中等水平的入門費之後,給客人低於其期望的遊樂機會,也還可以繼續經營下去。
  還有一種似乎更有理的解釋:美國人在度假的時候,不喜歡去想花錢是不是划得來這類掃興的問題。所以豪華遊艇、滑雪勝地、租車公司和相當一部分遊樂場,也常採用此類“一次性包乾”的方法。
紐約大學商學院的經濟學家勞倫斯・瓦爾特提出了另一種假設:“排長隊也是樂趣之一。”此外,排隊帶來數字上的可靠性,因為排長隊反而加強了客人遊覽迪斯尼的決心。這就像如果在一家時興餐館訂座很困難,反而能確保顧客一樣。
最有意思的解釋來自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經濟學家羅伯特・富蘭克。他覺得,如果真的把“瓊斯廟”的票價提到用不著排隊,可能仍然會有些遊客願意一天花上幾百塊錢,來尋求“昂貴的刺激”。所以,迪斯尼一次性收費的辦法,可能正是對於兒童需求的一種配給制,甚至用不著他們的父母說“不”字了。
無論各種解釋如何,事實總歸是事實:數十年一貫制,以一次性門票招攬天下客的迪斯尼,實實在在地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成功。遊樂業的特殊性質,米老鼠和唐老鴨的特殊魅力,還有沃爾特・迪斯尼的天才創造,當都是迪斯尼式經營得以成功的關鍵因素。不過除此之外,還有什麼更多的、具有共性的東西呢?迪斯尼樂園的成功,在多大程度上具有可複製的經驗性?這個問題目前在美國還沒有公認的答案。
如今中國人已經相當熟悉米老鼠和唐老鴨了,中國的土地上也有了自己的新興遊樂業。據筆者粗知,中國的大型遊樂場大多數還是採用了價格更具彈性的分項收費制,而各個遊樂場的經濟效益則或好或壞,差別很大。我想中國的遊樂業者們在商海中備嘗甘苦的同時,對於那個馳名世界的迪斯尼樂園,一定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思索。而且中國的消費者們或親歷、或耳聞,一定也對此岸乃至彼岸的遊樂場,有了許多於快樂驚險之外的比較和感受。

微觀美國 作者介紹

胡舒立,1978年高考恢復,考入剛復校的人大新聞系。1982年胡舒立畢業進入《工人日報》國內部當記者。1985年胡舒立被派往廈門做駐站記者。1985年,應美國一家民間機構--世界新聞研究所的邀請,為期5個月在美國的訪問。1987年8月胡舒立回國,後寫成《美國報業見聞》一書並在1991年出版。1992年到《中華工商時報》任國際部主任。1994年胡舒立赴美國史丹福大學做為期一年的學習,選擇研讀發展經濟學。1995年,她獲得COFJ頒發的"傑出新聞記者獎"。1998年《財經》創刊,胡舒立任主編。2001年,被美國《商業周刊》評選為50位"亞洲之星"之一,這是我國首位獲此殊榮的記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