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循環是指微動脈和微靜脈之間的血液循環。微循環的基本功能是進行血液和組織液之間的物質交換。正常情況下,微循環的血流量與組織器官的代謝水平相適應,保證各組織器官的血液灌流量並調節回心血量。如果微循環發生障礙,將會直接影響各器官的生理功能。
簡介
微循環的組成隨器官而異。典型的微循環一般由微動脈、後微動脈、毛細血管前括約肌、真毛細血管、通血毛細血管、動—靜脈吻合支和微靜脈等七個部分組成,微循環的血液可通過三條途徑由微動脈流向微靜脈。
1.迂迴通路血流從微動脈經後微動脈、前毛細血管括約肌、真毛細血管網,最後匯流至微靜脈。由於真毛細血管交織成網,迂迴曲折,穿行於細胞之間,血流緩慢,加之真毛細血管管壁薄,通透性又高。因此,此條通路是血液與組織進行物質交換的主要場所。故又稱為營養通路。真毛細血管是交替開放的。安靜時,骨骼肌中真毛細血管網大約只有20%處於開放狀態,運動時,真毛細血管開放數量增加,提高血液和組織之間的物質交換,為組織提供更多的營養物質。
2.直捷通路血流從微動脈經後微動脈、通血毛細血管至微靜脈。這條通路較直,流速較快,加之通血毛細血管管壁較厚,又承受較大的血流壓力,故經常處於開放狀態。因此這條通路的作用不是在於物質交換,而是使一部分血液通過微循環快速返回心臟。
3.動--靜脈短路血流經被動脈通過動一靜脈吻合支直接回到微靜脈。動靜脈吻合支的管壁厚,有完整的平滑肌層。多分布在皮膚、手掌、足底和耳廓,其口徑變化與體溫調節有關。當環境溫度升高時,吻合支開放,上述組織的血流量增加,有利於散發熱量;環境溫度降低,吻合支關閉,有利於保存體內的熱量。
摘要
在1980年出版的《微循環》一書中,田牛首次在我國對“微循環”的概念作出了闡述。隨著近10年研究的深入,他結合前人觀點及最新科研成果,再次對“微循環”的定義進行探討,試圖賦予這一概念以新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