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廢墟中看到的希望》

《從廢墟中看到的希望》的作者是成華,作品類型為隨筆,為四川地震感悟系列。

網路作家成華寫的散文作品。

基本信息

作者:成華
作品類型:隨筆

簡介

四川地震感悟系列

內容欣賞

今天讀了人民日報5月19日抗震救災特刊欄目的有關報導,感慨頗深,感悟頗深。

在《生命挺過150小時》和《患難夫妻終獲救》的報導中,記述了映秀鎮的虞錦華和北川的唐雄被救的經過,及以今天早上央視播報的一災民,被困170個小時後成功獲救的訊息,我又一次被感動了。

這幾位被困者闖過了72小時的生命極限,創造了生命的奇蹟。從這裡,我們看到了生命的頑強,也看到了生命的希望。在危難時刻,只有心存希望,從心底對生命寄予希望,對黨和政府寄予希望,才能在極度困頓和遭受傷害的惡劣環境中,承受著巨大的煎熬,支撐著微弱的生命。這不僅挑戰著生命的極限,更挑戰著意志的極限。從這裡,我們看到,肉體是脆弱的,精神的堅韌程度,令人驚嘆,令人感佩。這是生命的希望,也是生命的禮讚。

8.0級的巨大地震,對四川汶川地區來說,這是一場滅頂之災。在這次災害中,生命被吞噬,房屋被摧毀,財產被破壞和掩埋。在災害面前,災區的人民表現出極其理性、鎮定和冷靜。他們不慌不亂,不顧餘震的危險,自覺地求助受困者。一支支救援隊伍開過來了,他們帶來了勇氣,帶來了安慰,帶來了力量,也帶來了希望。經他們的手,搶救出一個又一個垂危的生命,他們的手,撫慰著災區的創傷,人民的創傷,也修補著災區的憧憬和希望。偉大的中國人民,正在用他們樸實的行動,譜寫著不屈不撓,抗災破險的戰歌,也彰顯著民族的希望。

這次最大裂度達11度,破壞特別嚴重的地區超過10萬平方公里的巨大地震,是建國以來的第一次。這是對人民的考驗,更是對黨和政府的考驗。在突發的大災面前,黨中央國務院在第一時間作出反映,快速而理性地做出決策和部署。溫總理又在第一時間出現在災區,他踏著餘震,慰問災民,鼓舞士氣,現場指揮救災。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深入一線,各機關團體,也快速投入到搶險救災工作之中,緊張有序,快捷周到,卓有成效。使災民得以救助,把損失降到最低。從這裡,我們看到了以人為本,關愛生命的理念,真正地落到實處,政府與人民心連心。這是國家的希望。

人民日報5月19日第八版,刊登了兩幅巨大的照片,一名救援突擊隊員懷抱一名從北川縣災區搶救出來的幼童緊急轉移;一幅是一個叫杜平的12歲孩子,在地震後抱著七個月大的弟弟,步行8個小時,從安縣脫險。再聯想到昨天央視一組被困孩子的報導,身陷絕境的孩子,對救援人員說:“叔叔阿姨,這裡危險,快離開吧!”這不禁讓我心頭一震,這是孩子嗎?有這樣成熟和冷靜的孩子嗎?千真萬確,這異常堅定的話語和行為中,又不乏童真。這些90後的孩子,不得不讓我們刮目相看,也不得不讓我們感慨萬端。以前人們擔心,80後和90後的孩子們思想水平,道德觀念以及承受能力,能否適應祖國的建設和發展。現在,他們用實際行動做出了回答。在我們為他們揪心的同時,也為他們感到驕傲。從他們的身上,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實實在在的希望,看到了不加任何掩飾的希望,看到了這一代人的希望。

我們常說,孩子是祖國的花朵,是祖國的未來,是祖國的希望。是的,在他們身上閃現出來的希望,不正是國家的希望嗎?不正是民族的希望嗎?

這希望,在廢墟中,顯現得更加真切、真實和耀眼。

2008年5月21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