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查看大圖作者: 林清玄 著
出 版 社: 河北教育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8-4-1 字數: 160000 版次: 1 頁數: 272 印刷時間: 2008/04/01 開本: 16開 印次: 1 紙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543467743 包裝: 平裝 所屬分類: 圖書 >> 哲學/宗教 >> 宗教 >> 宗教知識讀物
<
編輯推薦
看本書,聽林清玄先生作禪與茶的講演。講演深入淺出,頗能明心見性。 本書共分四個欄目,包括:茶能生善、人間奇香、飲茶洗心和入清涼地。內容簡介
這是本禪茶文化散文,由台灣著名散文作家林清玄先生所作。全書共分四個欄目,包括:茶能生善、人間奇香、飲茶洗心和入清涼地。閱讀本書,如同聽聽林先生在作禪與茶的講演。講演深入淺出,頗能明心見性。作者簡介
林清玄,台灣高雄人。著名散文作家。曾任台灣《中國時報》記者、主編、主筆等。八歲立志成為作家;十七歲正式發表作品;三十歲前獲遍台灣各項文學大獎;三十二歲遇見佛法,入山修行;三十五歲出山,四處參學,寫成“身心安頓”系列,成為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台灣最暢銷的作品;四十歲完成“菩提系列”,暢銷數百萬冊,被推為當代最具影響力的圖書;同時創作的“現代佛典系列”,掀起學佛熱潮;四十五歲錄製《打開心內的門窗》、《走向光明的所在》有聲書,當年錄音磁帶總銷量達三百二十多萬盤,被稱為有聲書的經典;五十歲完成《茶言觀色》、《茶味禪心》和“人生寓言系列”,被選為青少年最佳讀本;五十二歲完成寫作奧秘三部曲《林泉》、《清歡》、《玄想》,被選為中學生優良讀物。
三十多年來,著書百餘部,且本本暢銷。隨著閱歷的豐富,體驗的深入,作品不斷地提升境界,文章深入淺出,語言清雅脫俗,既有文學的優美,又有佛禪的睿智;既有豐富的認知,又有博愛的慈悲;能點亮眾人的心燈,能提升讀者的覺悟。其作品風靡了整個華人世界,被海內外譽為最有影響力的當代華語散文作家之一。
目錄
茶能生善王孫草與野人家
第一位女茶師
萬古雲霄一羽毛
友情的茶
沏壺凍頂供養春天
看時大彬的茗壺
盧仝七碗茶
流華淨肌骨
相思一磬聲
茶歌與酒詩
人間奇香
新鮮的桂花茶
蓮花香片
菊花普洱
若蘭茶酒
酢漿草茶
冷泡銀針
太陽茶
雲香茶
松子茶
肉骨茶
沉香茶
感通茶與嬉野茶
藥草浴與普洱茶
霧裡聽草
小五太平茶
仙茗自仙家
龍井問茶
佛國奇香
飲茶洗心
請上坐,泡好茶
賣茶老婦
飲茶洗心
愛,永遠保持分享
無事最可貴
無我的茶
大茶壺與小茶壺
過眼的繁華
水在舌頭上
佛山無影水
在蟹眼與魚眼問沉浮
情如無憾情補天
茶香一葉
貓空半日
茶與杯的玄思
入清涼地
私房茶與私藏茶
茶禪一味
不可一日無茶
無不是茶
所謂烏龍,即非烏龍
黃葉中的風骨
不可小看老婆子
百鳥不銜花
茶匠的心
落葉永遠掃不乾淨
淨土也有好茶
入清涼地
一片茶葉
片葉不沾身
水會永遠活著
一味
達摩茶杯
家家有明月清風
媒體評論
茶能生善茶,是為了友誼而存在世間的;最好的茶,則是為了知味的人存在世間;我們到處找茶品茶,不也是渴望著與知味的人對飲嗎?
當我想念起一生中曾經啟迪過我、鼓勵過我、安慰過我的好品質的朋友,就有如在森林中孤寂的小徑突然聽到遠方寺廟傳來的鐘磬之聲,或者聽見空山里松子掉落的聲音,猛然驚覺,呀!不是松子,也非鐘磬,而是來自深深的相思。
人問奇香
一些小小的泡在茶里的松子,一粒停泊在溫柔海邊的細沙,一聲在夏夜裡傳來的微弱蟲聲,一點斜在遙遠天際的星光……它們全是無言的,但隨著靈思的流轉,就有了炫目的光彩。記得沈從文這樣說過:“凡是美的都沒有家,流星,落花,螢火……誰見過人蓄養鳳凰呢?誰能束縛著月光呢?一顆流星自有它來去的方向。”人永遠不要忽視身邊事物,即使是小如松子。
飲茶洗心
每天的生活就像一杯茶,大部分人的茶葉和茶具都很相近,然而善泡者泡出來更清香的滋味,善飲者飲到更細膩的訊息;人生需要準備的,不是昂貴的茶,而是喝茶的心情。
生命沉苦時要加一點清涼的菊花,激越時要加一點內蘊的普洱;在苦中猶有向上飛揚的心,在樂里不失去敏銳深刻的態度。這樣,生命的茶才能越陳越醇,越泡越香。
入清涼地
禪自然是有的,但不是寫在牆上、畫在茶杯上。它和茶相同,人生無所不茶,無不是茶;人生無所不禪,無不是禪。
茶不在禪里,禪也不在茶中。茶或禪以及生活的一切惱害都化成一縷輕煙,飛向空無的所在,那就是茶禪一味了。
茶的真滋味,禪的真境界,唯有平常心乃能知之。
書摘插圖
王孫草與野人家唐代有兩位孤兒,我最佩服,一位是玄奘法師,一位是茶聖陸羽。
玄奘法師到西方取經,這實在是千古的盛事,唐代西域的路是多么難行,他過了一百三十八個國家,攜回佛教經論六百五十七部,他的堅強、勇毅、智慧、胸襟,一想到就會令人脊椎骨挺直,有一種巨視來俯看中國的文明與氣派。
陸羽則是寫《茶經》的雅士,他自幼在寺廟與茶結緣,然後自己採茶、制茶煮茶,從茶葉中發現新天地,他既不作官,也不營謀生活的作務,一生都在茶與詩中度過,他的(茶經)完整地給中國茶藝一個深刻的美感結構。喝茶的時候想到陸羽在小小的茶葉中,思維到生活的內涵,就使我們有一種微觀,在細小的茶葉里卻展出不凡的美感覺受。
玄奘與陸羽都是孤兒。
孤兒乃是人生最壞的出發點,但是,我常常想,這最壞也許就是最好。玄奘自幼剃度出家,沒有任何掛礙,長大以後飄然西行,生死不計,沒有任何畏懼,這種毫無背負與留戀的堅毅性格,在貴族與富豪的子女中恐怕很難養成。對於一個孤兒,父母都已經是身外之物了,財富名位又何足道哉!
陸羽從小被棄於江邊,容貌又醜,又有口吃,或者是這樣,使他對生命的美感有強烈的感受,沒有人傳授,就泡出最好喝的茶,放牛的時候用竹片在牛背上寫詩,與朋友能真誠相交,這都是強烈的美感追求。在任何最平凡的事物中體驗美感,恐怕也是富貴子弟不能理解的吧!
生於貧賤,或生為孤兒,是人生的最底層,這個底層對凡夫俗子是甚可哀痛的,但有志遠才高的人,或美感強烈的孩子,這卻是最好的出發。在《莊子》的“知北游”里,東郭子問莊子:“道在哪裡?”
莊子說:“道是無所不在的。”
“請你明指個所在!”
“道就在螻蟻身上。”
“怎么會這樣卑下呢?”
“道就在稊稗小草裡面。”
“怎么越來越卑下了呢?”
“道就在磚瓦裡面。”
“怎么又更卑下了呢?”
“道就在屎溺裡面。”
東郭子不說話了。
莊子下結論說:“你問的話、離開大道太遠了,以人道來觀看萬物,萬物沒有貴賤。螻蟻、稗梯、磚瓦、屎溺是一樣的。它們如果不合乎道,或根本不能存在,所以我說道是無所不在。”
是呀!如果不是從最底層出發的人,他可能連螻蟻、小草、磚瓦、屎溺的樣子都看不清楚,自然看不清大道的所在,豪貴的人容易對平凡的事物輕賤,也容易對低俗的事嫌惡,對生命之美就有了壞的出發點(誰的生命沒有磚瓦和屎溺呢?);卑賤的人則牛糞。小草的味道貌岸然多么親切,磚瓦、螻蟻多么美而有生命之力,對美的出發是很好的。
每次想到陸羽是一個棄嬰,被撫養在佛寺,曾經放牛,甚至.在戲班裡演過丑角,就覺得是茶的幸運,是中國生活藝術的幸運,是茶的美感經驗的幸運,想一想,陸羽如果是高官的兒子,他便不會親自去汲泉水;陸羽如果是富人的兒子,他便不會到荒山去採茶;則中國將沒有《茶經》,如此想來,都會嚇出一身冷汗。
為了深入體驗獲的美感,孤兒陸羽把我國茶葉產地分成五大區,山南、淮南、浙西、浙東、劍南,對同一地區不同地點的茶,都品評其質地,並下了深刻的評語,這對飲茶的歷史是劃時代的創舉。
為了知道茶味,陸羽完全地了解粗茶、散茶、末茶、餅茶的製作方法,他曾親手造茶,採茶,光是茶餅就要經過來、蒸。搗、拍、焙、穿、封七道手續,對茶研究的深入可知。為了對茶的境界有更多的體會,陸羽也研究了水,他把水分成山水、江水、井水三個類型,把天下的水分為二十個等級,他品評過的水,西到商州、(現在陝西省的商縣),南到柳州(廣西柳州),北到後州的淮水發源地(豫西桐柏山區),遍及長江中下游。甚至,他也品味了瀑布和雪水。最後,陸羽留下一個對水質精闢的見解,他說:“夫茶於所產處,無不佳也,蓋水土之宜。離其處,水功其半,恭善烹潔器,全其功也。”它的意思是說能出產好茶的地方,那裡的水都是很棒的。因為得到水土之宜。再好的水運到遠處,品質只剩一半,要靠泡茶技術和好的器具來補救了。這位孤兒出身的陸羽,不只使飲茶從生活提升了美感,也使得一向為少數人專屬的品茶藝術,成為普及的、人人都能體會的平民藝術。在史傳上,陸羽是“聰俊多能”,是“學贍辭逸,詼諧縱辨”,是“有文學,多意思”,是“恥一物不盡其妙,茶術尤著”。
他是一個性情中人,他時常“獨行野中,誦詩擊木,徘徊不得意,或慟哭而歸”。他對朋友熱誠,凡結識他的都樂於親近他。他因為自小被棄在竟陵城下的河邊,“於江湖稱竟陵子,於南越稱桑芒翁”。
他是一個視富貴如浮雲的人,許多從人生底層出發的人,容易對名利產生執著,但是陸羽有官也不願去做,一生遊歷天下;遍品天下的水飲遍天下的茶時常走入深山去採茶制茶。
他懷念感恩養育他的竟陵禪師智積,在唐代李肇的(國史補)中說:“羽少事竟陵禪師智積;異日,在他處聞禪師去世;哭之甚哀,作詩寄情。”他寫的詩是:
不羨白玉盞。不羨黃金罍;
亦不羨朝入省,亦不去幕入台;
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
他不羨慕榮華富貴;只羨慕那西江的水,能流在竟陵城下永遠陪伴著師父。
陸羽是一個了不起的孤兒;他雖“以茶為經”,以小見大,不像那些研究六經的人,以大見小,但他作為人的品質,他對美感追求的貢獻,比許多窮完六經的學者猶有過之。
作為野人家的子弟,陸羽卻研究了被稱為“子孫草”的茶,“分其原,制其具,教其造、設其器,命其煮”,今天我們對喝茶有一些體驗,實在應該感念他。
皇甫冉寫的《送陸鴻漸棲霞寺採茶》一詩:
採茶非采篆,遠遠上層崖;
布葉春風暖,盈筐白日斜。
舊知山寺路;時宿野人家,
借問王孫草,何時泛碗花?
為陸羽在深山採茶留下了身影。他的弟弟皇甫曾則有一首《送陸鴻漸山人採茶回》的詩:
千峰待通客,香茗復叢生;
採摘知深處,煙霞羨獨行。
幽期山寺遠;野飯石泉清;
寂寂燃燈夜,相思一磬聲。
陸羽是一位每次上山採茶,都不僅令人“懷念”,甚至今人“相思”的人。不只是他煎的茶,也是他的人格特質,對於從人生底層出發的老百姓,陸羽是很好的啟發,有時喝茶之際,想到陸羽,都像聽到遙遠的時代傳來的磐聲,香茗還在千峰,煙霞橫於無邊的天際!
第一位女茶師
在西安的時候,我很想去兩個地方,一個是大雁塔,一個是法門寺。
大雁塔在慈恩寺內,是玄奘法師譯經的地方,傳說玄奘為擔憂經文梵篋遇到火難而散佚,乃請高宗皇帝采西域之制,建大雁塔,安置梵篋。
大雁塔的來源還有兩個傳說,都非常動人。
一是在一位菩薩捨身的紀念日,慈恩寺的法師聚集在一起誦經,這時,一群雁子呈人字飛過天空,有一位僧人起了一念:“我們生活艱苦,一直不能飽腹,菩薩也應該知道吧!尤其今天是他捨身的日子。”
他的念頭才閃過,空中雁群里有一隻雁子突然筆直墜落,當場觸地而死,為了紀念這隻捨身供僧的雁子,在它觸地的地方蓋了一座雁形的寶塔。
二是曾有獵人在慈恩寺外射雁,一隻大雁被射中了,它的伴侶悲啼數聲,飛上高空,然後急速地撞地而亡,為了紀念這對雁子的情深義重,慈恩寺的僧人遂蓋大雁塔以為見證。
不管哪一個說法是正確的,每一個都令人十分動容。
法門寺則是收藏佛骨舍利的地方。唐朝皇帝經常迎佛骨舍利入宮供養,使得韓愈看不過去,寫了《諫迎佛骨表》給憲宗皇帝。
我想去法門寺,不只是為了瞻禮佛骨,而是十年前因法門寺的寶塔崩塌,發現了“地宮”,這地下宮殿里保留了非常重要的茶文化,還是首次被發現。
可惜行程的安排太緊,使我沒有時間到大雁塔和法門寺,幸好,在書店裡找了許多書籍資料,對法門寺發現的茶文化有了更新的認識。
在陸羽的《茶經》里雖然對茶作過非常完整的記述,但陸羽到底是一個平民,對於唐朝宮廷的飲茶方式是無法記載的。
此外,陸羽對茶具雖有細緻的描寫,可惜因年代久遠,找不到當時的茶具,無法呈現出茶道在唐朝的原貌。
法門寺在一九八八年發現的茶具,製成於鹹通九年到十二年,為僖宗皇帝御用的真品,保留得非常完整,這套唐朝宮廷用的茶具,是迄今世界上發現最早、最完善、最精緻的茶具文物。
法門寺地宮的茶具包括:
一、烘焙器:金銀絲結條籠子、鎏金飛鴻球路紋籠子。
這兩件都是烘烤團茶所用的,通體剔透,工藝精巧,可見早在唐代,金絲編織工藝已達到極高的水準。
二、碾羅器:鎏金鴻雁流雲紋銀茶碾子、鎏金仙人駕鶴紋壺門座茶羅子。
因唐代用團茶,煮茶之前,要將團茶烘烤,用茶碾子碾碎,再用茶羅子篩茶。當時的人品茶,多是自碾自羅,是品茶者醞釀品茶情趣的重要過程。
陸羽在《茶經》中主張碾羅器要用竹木製成,法門寺出土的茶具顯然豪華得多,也可見帝王飲茶的享受比一般人講究得多。
三、貯茶器、貯盆、椒器:鎏金銀龜盒、鎏金人物畫罈子、鎏金摩羯紋蕾紐三足架銀鹽台。
唐人吃茶,以茶粉末放入爆發中烹煮,加入椒、鹽等佐料,調成糊狀,一起吃下。
四、烹煮器:鎏金飛鴻紋銀匙、鎏金飛鴻紋銀則。
銀則是投茶時的匕狀量具,形如勺,茶匙是煮茶時用來擊沸湯麵,使茶末融於湯中。
五、飲茶器:鎏金伎樂紋銀調達子、素麵淡黃色琉璃茶盞、茶托。五瓣葵口圈足秘色瓷茶碗。
可見以琉璃製成的茶具,早在唐代就已起用,色茶碗更可看出茶具在唐朝已經在造型、釉彩、紋色等方面達到最高境界了!
法門寺地宮得以保存如此完整的茶具是非常偶然的。原來,晚唐的皇帝經常到法門寺拜祭佛骨舍利,祈願“聖壽萬春,聖枝萬葉,八荒來服,四海無波”。這套文思院特別為僖宗打造的茶具,不知是僖宗拜祭時供養佛陀所用?或者是隨行喝茶所用?它就存放在法門寺的地窖里,上面又蓋了寶塔,才能經歷千年還毫髮無損,完美如新。
這套茶具使我們知道茶道在唐朝不只是成熟的文化現象,具有深邃的思想內涵,還是精美的藝術形式,成為生活的完美實踐。
宮廷,是封建社會的最高層,也是社會意識的源頭。既是時尚與文明的典範,又是文化思想傳播的中心。當皇帝講究飲茶之道,御用茶具金碧輝煌、華美富麗到了極致,社會飲茶的風靡也就可想而知了。
如果我們將飲茶分為不同的層次;民間茶道是為了聯結友情、品味人生;寺院茶道是為了超脫世俗、寧靜致遠;宮廷茶道是為了揀精擇極、豪華享受。這樣,我們才能對茶道有全面的了解。
在研讀法門寺茶具的歷史資料時,意外地發現唐德宗皇帝有一個寵妃李冶,竟是中國第一位女茶師,而且是茶聖陸羽的紅粉知己,她的身世坎坷離奇,令人感慨萬千。
安史之亂後,陸羽離開竟陵,沿長江而下,經過鄂州、黃州、彭澤等地,最後抵達湖州。湖州的風景秀麗、地靈人傑,鄰近地區的茶泉都非常好,加上結識了方外至交皎然,陸羽便在湖州定居下來。
經由皎然的引薦,陸羽認識了一個色藝雙絕的女道士李冶。
李冶原是吳興一帶的名妓,在詩歌藝術上有很深的造詣,後來看破紅塵,出家修道。由於她長得美麗非凡,寫一手好詩,又能談禪論道,附近的名士都樂於結識她。
陸羽就是在這種惜才的情況下認識李冶的。初次見面,李冶向陸羽敬了一杯香茶,沒想到陸羽只向杯中看了一眼就說:“久聞李道姑以詩才著稱,沒想到尚未擺脫庸俗之氣。”
李冶吃了一驚:“我們尚未開口交談,陸處士何以斷定我未脫庸俗之氣?”
陸羽說:“從這杯茶就可以斷定了!”
李冶不解地問:“這茶里有什麼事可以斷定?”
“你所居的吳興,啄木嶺茶名揚天下,顧渚山的紫筍茶是歷代的、貢品,但你泡的茶和俗人一樣,辱沒了好茶。”
李冶更為驚奇:“茶,還有道俗之分嗎?”
陸羽說:“茶,乃養生之精,可以解熱渴、驅凝悶、緩腦痛、明眼目、息煩惱、舒關節、盪昏寐,長期飲用可以有力悅志、增益思考……這些還在其次,善茶之人必有五美,味之美、器之美、火之美、飲之美、境之美,茶的境界與詩情道心並無分別,境界高的人才能泡出天人合一的滋味呀!”
李冶聽了心中大為嘆服,口中依然不服,說:“你還沒有喝這杯茶,怎么說我未脫俗氣呢?”
陸羽說:“茶水煮開時,小滾為魚目,大滾為蟹眼,唯有魚目與蟹眼,茶葉才能顯味,你用尚未開透之水泡茶請我,以致茶葉浮水、茶香未出,顯露出你泡茶的時候心不從容、意不平寧、志不專一,這不是和俗人一樣嗎?”
李冶聽了若有所悟,當場拜陸羽為師,學習茶藝。陸羽當晚即留宿觀中,住了半個多月,這段時間除了與李冶談詩論藝,就是傳授烹茶品茗之道,李冶很快領略其中的要訣。後來,陸羽常來與她煮茶論道,使她的茶藝走向了新境界。不久之後,李冶不僅色藝知名於天下,烹茶煮茗的聲名也震動八方。
唐建中四年(公元七八三年),德宗皇帝聞知李冶的詩名茶名,特別下詔召她上京晉見。德宗一見李冶驚為天人,當時李冶已經四十幾歲了,但姿色脫俗,氣質更是非凡。德宗驚喜之餘,把她強留在宮中,並召幸了李冶。
第二年,大將朱批發動政變,唐德宗倉皇逃走,後宮佳麗都被棄在宮中。朱泚入宮後找到李冶,被她清雅不凡的風韻所傾倒,把她占為己有,李冶迫於無奈,只好隨在朱泚身邊。
這場叛亂很快被平息了,唐德宗再度回京,惱恨李冶對他不忠,下詔將李冶處斬。
中國第一位女茶師,詩藝與茶道都達到高峰的女茶師,就在男性無知與霸權的心態下不明不白地死了,死在那些心不從容、意不平寧、志不專一的俗人手裡!
李冶的形體如茶香飄散了,但她從陸羽學來的茶道藝術卻流傳下來,至今吳興一帶用的還是她的烹茶方法,湖州一帶著名的“擂茶”聽說是她傳下來的絕技。
就在李冶被召進宮中的前幾年,陸羽在湖州的青塘門外,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茶經》,時在公元七八。年。
談完李冶的故事使我掩卷嘆息,再想到法門寺地宮裡那些皇室的茶具,更是悵惘無限。想到李冶當年也是用這種茶具煮茶來侍奉庸俗的皇帝,不像她的老師陸羽,聽到皇帝召見,連夜逃出皇宮,浪跡天涯。她的心也是這樣悵惘的吧!如同用未開透的水泡出的茶葉,半乾半濕、半綠半黃地浮在水面,水是水,茶是茶,人已非人。
即使是一片茶葉的香氣,也是在天地間尋找知味的人呀!
這樣想來,慈恩寺大雁塔捨身的那隻大雁,在萬古長空中雖只有小小的身影,在一朝風月里,卻又翼長萬里,覆蓋了整個藍天。在人間的俗人,可能在一生里偶得風月,以權勢和粗魯服人,卻只是歷史裡的一點菸塵煤灰,一提到他們就仿佛污染了我們潔白的衣裳呀!
……
書摘與插圖
相關詞條
資料來源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0173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