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倫之子》

《巴比倫之子》

《巴比倫之子》由穆罕默德阿勒達雷德吉自製自編自導,講述亂世中生離死別的哀戚、悲涼…《巴比倫之子》不但讓我們看到一部伊拉克電影,更是一部感人肺腑的電影。

基本信息

劇情

本片由穆罕默德阿勒達雷德吉自製自編自導,講述亂世中生離死別的哀戚、悲涼…。

故事開始於2003年,當時波斯灣戰爭甫結束,就在伊拉克南方,少數存活的戰俘被發現,並受到媒體披露。

遠在另一端,收音機前一位庫德族的老婦人,她一聽到新聞,心中一陣悸動,因為她參戰的兒子,到現在還沒有回來。憑著一股堅持的信念,她毅然帶著年幼孫子,啟程出發,只為尋找失聯的兒子

一路上,她看著年幼的孫子,生在窮苦的環境是逼不得已,但只要能找到父親,一家人還是可以團圓。她深深相信,兒子仍好好存活於世界上某個地方。

一段意料之中、跋山涉水的艱困路程…,就這樣迎面而來,沿途,他們看到亂世中形形色色的人們,穿梭了各種形貌的悲苦、困頓,當然,亦不乏朝聖者臉容滿溢希望光輝的正面激勵。

路程中,心境再怎麽百轉千迴,她都不願放棄尋親的希望,哪怕只是一絲絲的可能性…,都含納無窮的契機。

殘酷與傷痛

《巴》由穆罕默德阿勒達雷德吉(MohamedAlDaradji)自製自編自導,摘下柏林影展的“和平獎”。講述亂世中生離死別的哀戚悲涼,是母親尋子的坎坷之旅,更展現為人母的“無語問蒼天”。

導演是畢業於倫敦電影學校的伊拉克人,作品不多,2005年導《夢想》(Dreams),2008年導紀錄片《戰爭,愛,上帝與瘋狂》(War,Love,God&Madness),《巴》是導演的第三部電影,他的電影都刻劃無情戰火帶來的殘酷與傷痛。

幽默對白

《巴》影片的開場是廣袤無邊的乾枯之地,眉頭深鎖的老婦與天真的孫子,要求小貨車司機送他們到巴格達,導演透過這個“客串”司機的牢騷,他一連串對空中飛過美軍飛機的指責,以及質疑上帝是否存在,三兩下清楚交代伊拉克老百姓對動盪不安局勢的不滿。

孫子在小貨車上拿出父親的軍服外套披身,老婦人十分生氣,她不要孫子步父親的後塵,被捉去打仗,她要孫子以父親為榜樣,當個音樂家。

當伊拉克的歌曲唱出:“Losingoursonsislikelosingoursouls。”(意指失去兒子,仿佛失去我們的靈魂)老婦人傷感地吐露:“Whenweloseachild,apartofusdied”(當我們失去一個孩子,我們身體的部分也死亡)。老婦人在找不到兒子時,悲泣不已,天真的孫子問驢子:“我要如何幫奶奶,她生病了?”看官無不眼眶一陣紅。

全片處理得不煽情,但令觀眾動容,悲傷中又不時冒出幽默的對白,帶出小人物的無奈。

透過老婦人與孫子在旅途認識的一個男子Musa,導演讓我們思索:在戰爭中,到底誰是受害者?誰是兇手?老婦人聽說Musa被逼從軍,在戰火中殺了不少庫德族人後,氣憤的認為他是兇手,不要他幫忙找兒子,相對的Musa就急得滿頭大汗,不斷澄清說自己是被逼的。

演員表現

片中的老婦人與孫子都不是職業演員,但表現叫人激賞,老婦人詮釋出一個母親的傷痛與絕望,小孫子則處處體諒奶奶,叫人憐愛。來到片尾,透過老婦人的最終際遇,大家才明白電影的片名為什麼叫《巴比倫之子》。

據所知,過去40多年,伊拉克有超過100萬男女和小孩失蹤,大部分人至今還是下落不明。2009年4月,超過300個亂葬崗被發現,裡頭有15萬至25萬具屍體。連年的戰爭造成當地家破人亡,遍地孤兒的處境,所以《巴》是部大家尤其是恐怖分子、好戰的政治家該看的電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