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工程化學》

《岩土工程化學》

《岩土工程化學(精)》共13章,包括岩土工程化學的理論、岩土的微觀試驗研究、化學灌漿的理論與技術、膨脹土工程化學、岩土工程環境反應的化學研究、水泥土和水泥穩定土研究、土建功能高分子材料與新技術、與化學有關的特殊岩土工程、數值分析方法在岩土工程化學中的套用以及綠色化學與岩土工程等。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岩土工程化學(精)》基礎資料雄厚,是在國內外和作者本人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編纂而成。由於歷史上關於化學與岩土工程結合所做出的巨大貢獻一直被埋沒,未從理論上提煉上升為一門科學,因此,作者撰寫《岩土工程化學(精)》的宗旨,除了把岩土工程的各行各業、各項分散的、用於岩土工程的化學理論和技術集中整理外,還對岩土工程實踐中使用的一些新工藝和新方法進行了總結,儘可能展示岩土工程化學的真正內涵。
 
《岩土工程化學(精)》可供土木建築部門科研和工程技術人員及大專院校有關師生閱讀。

作者簡介

熊厚金,1940年生,男,湖北仙桃人。中國科學院廣州化學研究所研究員。1963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化學系,參加工作後一直從事化學灌漿技術的研發和推廣運用。歷時40餘年,主持並參與了成昆鐵路、貴昆鐵路、京廣複線等鐵路建設的化灌工程,國營711礦,6501工程、高州水庫及香港、澳門的隧道工程等數百項疑難工程。
曾獲“全國首屆優秀科技企業實業家”銀獎,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文物保護獎”、“國家新聞出版獎”及中國科學院,省部委的科技進步獎等獎勵。自1965年參加大三線建設,就致力於科研為社會主義建設的主戰場,1981年率先正式成立專業化的化灌公司,同時對組織專業學會、論壇,舉辦國際和國內有關學術會議,培養化灌人才,起了一定的組織和推動作用,撰寫了大量論文和專著,提出了“岩土工程化學”、“原位處理”、“綠色化灌”等新概念。
林天健(1930一2007),高級工程師,廣東懷集人。中共黨員。歷任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員會勘測設計研究院岩土研究室副主任,中國岩土工程研究中心廣州岩土工程公司、廣州芳村岩土工程公司、中國海洋航空公司廣州公司總工程師及中國科學院廣州化學灌漿總公司高級顧問等職務,並曾先後擔任武漢大學數學系、長江工程大學工程力學系及華南工學院建築工程系兼職教師。40多年來先後從事過岩土工程、三峽岩基研究、岩溶地下水資源、岩基各向異性力學、軟土地基化學灌漿理論與工藝研究等研究工作,並在工民建建築結構設計及深基礎工程設計與施工等領域工作多年。在國內外刊物及國際國內重要學術會議發表論文120多篇,其中有幾篇被全國水電學會和廣東省評選為優秀學術論文。對岩石三軸應力狀態轉化理論、岩石力學認識中的若干謬誤、非線性分析中的本構關係問題、灌漿施工控制理論與工藝以及岩土工程化學學科框架等做了創造性的闡述。在國內最早提出的工作:翻譯引進Talobre的《岩石力學》;設計我國第一台大型岩石三軸試驗機等。曾以獨特的設計構思完成了珠江口偉波船塢的設計和施工設計;所主持設計的長江一500型大型三軸試驗機榮獲全國科學大會重大貢獻獎。與同行合寫的專著有《樁基礎設計指南》和《軟岩工程設計理論與施工實踐》等。
李寧,1959年11月生於陝西,1992年獲奧地利茵斯布魯克大學博士學位,1993年被破格晉升為教授,1995年聘為博導;1997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人選,1998年西安理工大學岩土工程博士學科帶頭人。任凍土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2002年至今連任陝西省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第四、五屆理事長,2007年當選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副理事長;《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副主編,“岩土工程學報》、《鐵道科學與工程學報》,《岩土工程界》、《地下工程》等編委。
已發表論文241篇,其中SCI收錄17篇,EI收錄95篇,合著及專著6部;發明專利與軟體著作權7項,獲省部級一等獎二項、二等獎二項:2002年獲茅以升科學技術獎——土力學及基礎工程青年獎。2005年榮獲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
·查看全部>>

媒體評論

1954年開始電化學加固地基的研究,並出版《土壤矽化》專著
——柳大綱
1957年7月17日《訪蘇日記》Na2SiO3在水溶液內,膠體SiO2與電解質起膠凝,建築材料基礎固化對中國很重要
——曾昭掄
1958年3月“關於三峽水利樞紐和長江流域規劃的意見”中列入“三峽大型水利樞紐壩基防滲和固結灌漿”
——陳宗基
1959年5月5日灌漿座談會,高分子灌漿材料等課題的確立
——葉作舟等
1964年完成了被譽為“20世紀魔水”的中化-656研製
——葉作舟
1965年5月13日聽完匯報後指出,你們的成果是雪中送炭;並指示立即參加“國家科委支援西南建設專家考察團”(團長:張維。副團長:李國豪)
——韓光
1965年《十二年科學發展規劃》列入“深覆蓋層防滲補強”和“壩體混凝土裂縫加固補強灌漿”兩大課題
——陳宗基
1965—1966年多次深入西南工地,教導我們“不要在—個樹幹上吊死幾個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