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全稱《漢豫州從事尹宙碑》,又名《尹宙碑額》。東漢熹平六年(177年)四月立。192廈米。橫89.6厘米。14行。行27字。額篆書“漢豫州從事尹公銘”8字,僅存“從、銘”二字,存河南鄢陵縣孔廟。今廟已改為縣立第二中學(詳見《增補校碑隨筆》)。
釋文
1、君諱宙,字周南。其先出自有殷。乃迄於周,世作師尹,赫赫之盛,因以為
2、氏。吉甫相周宣,勛力有章,文則作頌,武襄獫狁。二子著詩,列於《風雅》。及
3、其玄孫言多,世事景王,載在史典。秦兼天下,侵暴大族,支判流遷,或居
4、三川,或徙趙地。漢興,以三川為潁川,分趙地為巨鹿。故子心騰於楊縣
5、致位執金吾。子孫以銀艾相繼。在潁川者,家於鄢陵,克纉祖業,牧守相
6、亞。君東平相之玄,會稽太守之曾,富波侯相之孫,守長社令之元子也。
7、君體溫良恭儉之德,篤親於九族,恂恂於鄉黨,交朋會友,貞賢是與。治
8、《公羊春秋經》,博通書傳。仕郡,歷主簿督郵。五官掾功曹,守昆陽令,州辟
9、從事,立朝正色,進思盡忠,舉衡以處事,清身以歷時,高位不以為榮,卑
10、官不以為恥。含純履規,秉心惟常,京夏歸德,宰司嘉焉,年六十有二,遭
11、離寢疾,熹平六年四月己卯卒。於是論功敘實,宜勒金石,乃作銘曰:
12、於爍明德,於我尹君。龜銀之胄,弈世載勛。綱紀本朝,優劣殊分。守攝百
13、里,遺愛在民。佐翼牧伯,諸夏肅震。當漸鴻羽,為漢輔臣。位不福德,壽不
14、隨仁。景命不永,早即幽昏。名光萬世,萬祀不泯。
發現
元皇慶元年(1312年)正月,汴梁路(今河南)鄢陵縣達魯花赤阿巴赤,以重修孔子廟廣求石材,於洧川(今河南洧川縣境)發現此石,後移至鄢陵孔廟內。不知何時又沒入土中。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一說萬曆間(1573-1619),因棺水泛漲,岸崩而重出,復遷回鄢陵孔廟。據《金石萃編》載:碑高八尺一寸,橫三尺九寸,字共十四行,滿行二十七字。書法方整渾穆,萬經《分隸偶存》評為“漢碑之尤者”。碑石初出土時字基本完整,一字不缺。清乾隆、嘉慶間拓本則“德壽不”等字已泐。碑陰有元皇慶三年題記。
特點
《尹宙碑》結體內緊外拓,筆畫細瘦圓健,整篇碑文為隸書,體勢近似楷書,元明以來書家多稱之。字型風格俊逸灑脫,頗具秦小篆之遺風。清王澍評其書云:“漢人隸書,每碑各自一格,莫有同者,大約多以古勁方拙為尚,獨《尹宙碑》筆法圓健,於楷為近。”(《虛舟題跋》)後世每多以此碑與《孔宙碑》並稱“二宙”。清翁方綱《兩漢金石記》謂:“(《尹宙》)碑字較諸碑稍大,而沖和有度,正與《孔宙碑》可同玩之。”郭尚先雖以為《尹宙碑》比《孔宙碑》“不及遠甚”,但他臨寫“二宙”時,仍說“筆下覺有秦篆氣”,並說《尹宙碑》“其神逸固不及《史晨》、《韓勑》諸石,而圓到整麗,要非魏人所能仿佛。”(《芳堅館題跋》)至乾隆時,全碑仍一字不缺。其後拓本,泐字漸多。
價值
此碑書法筆法圓健,與楷相近。書法風格工整中透出灑脫,統一中富於變化。行筆一波三折,有金石之氣。結體顧盼有神,若群鶴起舞,堪稱漢碑中的上乘之作。古代書家給以較高的評價,“無一字不生動,無一字不規矩”,《尹宙碑》是漢隸高峰期的碑刻。
保護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對該碑的保護十分重視。鄢陵縣和河南省文物局先後於1957年、1960年兩次對該碑進行普查登記,整理文字和圖片資料。1963年尹宙碑被正式公布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1973年,碑刻拓片應邀赴日本國展出,受到日本友人的讚譽。1990年,河南省文物局曾撥專款對碑體進行保護,對文廟戟門進行維修,使這通珍貴的漢碑得到了較好保護。
尹宙
碑主人尹宙,字周南,河南鄢陵人。博通經傳,官至豫州(治在今安徽亳縣)從事。其先祖出現於殷、周之際,“世作師尹,赫赫之盛,因以為氏。”至秦王嬴政時,“秦兼天下,侵暴大族,”尹氏宗族開始流遷。一部分仍居住於三川郡,也有遷徙到趙地的。到了漢代,又有從三川郡遷至潁川郡鄢陵的。家族中人世代為官,尹宙乃是東平相的玄孫,會稽太守的曾孫,富波侯相的孫子,守長社令的長子。他具有“溫良恭儉之德”、“交朋會友,貞賢是與”,並經常學習《春秋公羊傳》和《書》。在仕途上,他歷任郡主簿、督郵、五官椽、功曹、守昆陽令、州辟從事等官職。官場生涯中,尹宙始終“進思盡忠,舉衡以處事,清身以歷時。”不以官職的顯赫卑微為榮辱,以一顆平常之心,履行好自己的職責和義務。漢靈帝熹平六年(177年)四月他因病逝世,終年62歲。這通《豫州從事尹宙碑》,主要記述了尹宙的家世、履歷及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