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作家曹文軒的作品,《小說門》是一本洋洋400頁的小說理論著作,所述並非不深,所涉並非不廣,卻能讓人暢快淋漓地讀完,毫無艱澀之感,實在不易。
評論家總是將感性的現象理性化、抽象化,而作家總是將抽象的理念感性化、形象化,他們所用的思維是不一致的。如果一個熟諳寫作門道的作家,能把小說理念和技巧升華到理論高度,歸納為邏輯嚴密的理論體系,並用富有文學色彩的語言準確曉暢地傳達給讀者,這種理論著作的面孔一定是賞心悅目的,它的內容也一定讓人大有收穫。《小說門》就是這樣一本書。曹文軒既是小說家又是北大教授,寫小說寫得很成功,他的長篇小說走紅韓國和台灣,獲得過各種文學大獎,更是中國少年心中的高爾基。教授的身份又令他能夠時時站在理論高度審視小說藝術的創作規律,邊創作,邊總結;邊欣賞,邊提高。這使《小說門》里的學問,既沒有理論脫離實踐的弊端,也不是散亂膚淺的經驗之談,而是從經驗出發的理論系統,有很強的實用性。難怪,雖是小說理論,卻像聽先生堂上講課,語言生動、娓娓道來,很有些文學意味。
羅蘭巴特一句話"作品一旦產生,作者就死了",小說批評便被包圍在"大文化批評"的理論眩暈中:小說批評的重心已不再是研究"怎么寫",批評家們似乎更沉醉於"怎么讀"。《小說門》沒有迷失在"大文化批評"的喧囂中,而是獨闢蹊徑地走了一條文本批評的道路。文學作品的價值是由社會價值和審美價值共同決定的,如果只重視其社會價值而忽視其審美價值,文學就會失去文學性。因而,作者主張,讓小說回到它作為藝術應有的審美價值上來評價。《小說門》把小說從大文化批評、社會批評的維度中拉回到審美批評的維度來,探索小說文本的審美價值標準、構思及寫作技巧,讓小說回歸到藝術的標準上來,發出了當代文學理論界的另一種聲音。誠如作者所希望的,這本書的確將我們領入了小說奧妙迷宮門徑中。
作者從古典和現代兩重維度中,尋找小說創作永恆的價值尺度,如"故事永在";"忌諱判斷"和"搖擺"在小說中的地位和作用;探究古典與現代小說觀念的差異,對"經驗""虛構"、"時間"、"空間"、"風景"在古今小說中不同的創作理念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同時,對小說表現技巧諸如"結構"和"懸置"等也做了系統的研究。
無疑,曹文軒的小說審美觀傾向於典雅和優美,傾向於唯美主義和理想主義。但他並沒有因此而偏廢對現代小說藝術追求與價值的肯定,對現代小說在虛構、時間、空間以及敘事策略上所取得的成就,都做了深入而中肯的評價和探討。《小說門》的學術視野開闊,作者橫貫中西,縱橫古今,帶我們遊歷了大量小說文本,在分析和檢視了傳統和現代小說創作的異質之後,提出了中國自己的小說批評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