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三月》

《小城三月》

《小城三月》是蕭紅的最後一部作品。這位正值青春年華的女作家,在寫完這部作品不到半年的時間,就離開人世了。

基本信息

《小城三月》《小城三月》
《小城三月》是蕭紅的最後一部作品。這位正值青春年華的女作家,在寫完這部作品不到半年的時間,就離開人世了。在《小城三月》中,我們可以真切地聆聽到一個東方女性悲惋的哀歌,在這春的悲哀與愛的祈盼中可謂柔腸寸斷。使我們更為深切地感受到那個籠罩一切而又窒息著一切的無邊夜幕。感受到作者對於人間愛的憧憬和嚮往,對於人生的追求與思索。

作品介紹

《小城三月》小城三月
《小城三月》講了一個關於“我”的姨——翠姨的愛情故事,作者以一個家族小輩的角度,用淡淡的筆調、平穩的口氣講述了這樣一個無疾而終卻又透著無盡悲涼的故事。翠姨處在一個新舊交替的時代,她受到了新文化的衝擊,同時又受著中國封建文化的束縛,她想愛而不能愛,她想反抗而無力反抗,最後只能用死來了卻她的一生,然而她所愛的人——“我”的堂哥卻至翠姨死後也不知其為何而死,這對於為他而死的翠姨不失為一種莫大的悲哀。然而,春天已逝,飄然而過,乃其追溯,難尋其影。

作者簡介

《小城三月》蕭紅
蕭紅(1911—1942),黑龍江呼蘭縣人。原名張迺瑩,筆名悄吟、田娣。三十年代中國文壇最負盛名的女作家。1930年因反抗封建家庭的迫害離家出走。1933年開始從事文學創作。1934年離開東北,幾經顛沛流離,三十一歲早逝於香港
蕭紅文筆沉鬱優雅,擅長勾勒蕪雜而生動的生活面貌,作品細膩深刻,委婉而雋永,深受魯迅茅盾等名作家激賞。著有《生死場》、《小城三月》、《馬伯樂》等書。

內容提要

《小城三月》《小城三月》
作品是以兒童視角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我”的一個叫翠姨的“姨”悄悄地在心裡愛上我了的堂哥。然而,“嚮往著愛的自由”的翠姨,卻“不幸”是一位再嫁的寡婦的女兒,而堂哥卻是地主家才學出眾的公子。他們的愛情,在有數千年傳統規範的約束著的愚昧偏僻小鎮,只能被不可理喻的冷寂扼殺掉。幾乎沒有人能意識到翠姨心底的強烈愛情,甚至被她熱烈摯愛著的“堂哥”也不知她緣何悲寂難耐。人們單調而又寂寞地生活著。只有我這個略涉世事的孩子驚奇地窺視到了翠姨的一些異常。結果,當人們準備給翠姨和一個又醜又小的男人結婚之際,翠姨卻日漸消瘦,悄然病逝家中。然而,更可悲的是,那位堂哥此後提起翠姨,“雖常常落淚”,卻不知翠姨為什麼死,“大家也都心中納悶。”
執著地愛著一方從來沒向被愛的一方吐露心曲。直至愛火將人折磨至死,被愛著的人卻不知其生命之火為何而熄。這就是中國女性的東方戀情。在這愛情里,沒有心靈的撞擊,更沒有如《紅樓夢》中那樣被人拆散的曲折。而是一切都窒息於心底,一切都隨著生命之火的泯息而悄然而逝。作者用一個買不到的絨繩鞋做了一個巧妙的暗示,為女主人的悲劇命運埋下了伏筆。隨著生活的流逝,這個最初可愛的少女對其婚姻和命運日漸恐懼,在心理上籠罩了一層更為可憐的、柔弱的悲涼。
儘管翠姨的孤寂,家世較為封閉,但她在“我”家住的時間,卻是一個相對於開明的環境。恰似“枯木逢春”,給這個鄉間少女沉寂的情感世界吹起一片漣漪,也吹進了新綠的生命氣息。作品中寫道:“翠姨非常聰明,會彈大正瑟,就是前些年所流行在中國的日本瑟。她還會吹或是笛子。”
可以看出,帶有一定的現代“氣氛”的這個環境正是在這種氣氛的影響下,翠姨不甘於走鄉鎮女子的婚姻道路和服從於人生的安排。她在認真思索著,執著地探求著。
新舊文明,在翠姨的心理產生巨大衝突。形成了心理悲劇。一方面,她從表面上接觸了一定的現代文化氣氛,並無比嚮往,對讀書人的欽佩,對新文明的渴望。另一方面,她是一個傳統的,在舊環境中長大的東方少女。不可能擺脫自己,去追求新的生活。
一直到她病故,善解人意的家人知她為何而病,“有什麼不如意的?陪嫁的東西買的不順心?”什麼都問到了,唯獨沒有問到情感生活。這足以看到那時人們對情感生活的漠視。即使是現代文化的氛圍,也是表層的。在深處,仍有著這樣或那樣的傳統習俗和心理。正因為這樣,翠姨在這樣“現代文明氛圍”的環境中,即對新文明的渴望,卻又無法表達或大膽追求自己的理想的愛。強烈的衝突,造成了東方女性的悲劇。
作者以散文的筆調刻畫了“春”的背景,優美而悲切,使翠姨的悲劇--寂滅的春天,在她身後留給人更多的思索。

相關評價

《小城三月》《小城三月》
蕭紅是帶著心靈的創傷寫下了她最出色的作品《呼蘭河傳》和《小城三月》的。——余傑
蕭紅時時以自己的心體諒這個世界,而在下筆時,是時時在以別人的心來關注生活和生活中的苦難,把自己的喜怒深深壓在心底,壓在文字的背後。——劉繼業
在現代文學史上,蕭紅幾乎是獨一無二的。她從生存本身意義上展現人們的生存困境,視角獨特,她的文字成為不可複製不可替代的絕品。
蕭紅的作品有意模糊了散文小說的界限,理念的隱退帶來的是文學直覺的充分還原,復沓的語句充滿詩意和回溯之美。

思想價值

《小城三月》《小城三月》
《小城三月》歷來多是從反映社會生活,從小說文體的角度,從作家藝術個性成長的角度,從鄉土文學的角度被討論,這些角度是重要而且是必要的,但也不免有所見而有所不見。從反映與表現社會的角度,女主人公翠姨的故事其實是五四以來被反覆敘述過的故事,看來不免陳舊而且簡單的。翠姨的悲劇故事當中確實包含了貧富地位的因素,也包含了家庭倫理與禮教的因素,當然還包含了性格因素。小說中著意將翠姨與她的妺妺對比著寫,就是為了突出性格因素。她妺妺是個粗心大意、大說大笑、不修邊幅的人,而翠姨的性格全然不同,猶豫、矜持卻又執著,正是這樣的性格,推動了向悲劇的發展。
這篇小說在敘事方面的特點值得注意,小說中寫翠姨,都是通過“我”的敘述,她不多的言語,也是由敘述者轉述的,小說並沒有聚焦於人物的內心世界;同時,小說採用克制陳述敘述故事,這導致批評者往往忽略對於翠姨內部生活的探索。
翠姨是一個追求新鮮事物,嚮往新生活的女孩子。她的喜歡“我”,原因簡單,“因為我在學堂里念書”,她以為念書的人“想什麼事都比她明白”。讀書人比之一般人高人一等,原是中國傳統觀念。雖然是新時代了,讀書人所讀之書早已不同,但讀書人的那點權威,卻一點兒也沒有淡化,甚至強化了。翠姨出入於這個開通的大家族,見識了許許多多的新事物,新人物,新的生活樣式,但是同時,也聽了很多的新人物的故事。新式學堂的男性,“一看了那不識字的又不是女學生之類就生氣。覺得處處不如他。”在流行的觀念中,自由戀愛是屬於新式讀書人的——新式學校的學生。這正是翠姨愛上堂哥——堂哥正是一個學生——而不敢表白愛的更深的根源。為了這一張“入場券”,翠姨很勇敢地提出來要讀書,要改變自己的身份,並且在雙方的妥協折中中“實現”了。讀書意味著新的生活的希望與幻想,但是,她那樣的年齡的讀書和那樣方式的讀書,對於她的希望與幻想來說,只是一個絕望的掙扎,小說並沒有寫讀書中翠姨的內心世界,作者用第一人稱的視角限制了敘述的權力,將這一切留在敘述之外。
實際上,沒有接受新式教育的女性有無愛新式學生的權力這個問題本來就在新文化的視野之外。可是在她的病,在她的悶悶不樂的敘述中,作者暗示了翠姨內心的焦慮與絕望,正是這焦慮與絕望導致了人物的“病”。新文化喚醒了她對於新生活,新的幸福的憧憬,她也勇敢地堅定地去追求了,但是,她還不是“新女性”,而“新女性”在世俗社會中等同於女學生,從這個意義上說,同時也是新文化剝奪了她的愛的勇氣與權力。小說是意味深長的,在翠姨面對自己愛著的人時,她不是用子君式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愛,而是非常中國的、傳統的方式。
面對愛的表白,“哥哥茫然的不知道說什麼”,作為新式學生的堂哥不僅當時毫無反應,而且,即便後來翠姨因愛而死,儘管“哥哥後來提起翠姨常常落淚”,但是“他不知翠姨為什麼死”。話語的隔閡與權力關係,在這個場景中得到了生動形象的表現。這篇作品涉及了新文學作家從未涉及的話題,包含了作者對於女性命運的深刻思考。
在20世紀社會解放運動中的婚姻自由,戀愛自由,並不是僅僅為了讓一對對情投意合的妙人兒出雙入對,婚姻戀愛自由本身是社會解放運動,民族國家話語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婚姻戀愛自由的真意,是要將一個個青年人從傳統的家族結構中離析出來,讓他們匯入到國家民族獨立解放的運動中去,如果參與者僅僅止於二人世界的卿卿我我,止於沉溺於世俗人生,止於熱衷於兩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那就是小生產者意識、小資產階級意識、深受中國傳統文化遺毒的影響。要達到這樣的婚姻自由與戀愛自由,是必須經過啟蒙,經過規訓,經過系統的學習,這就是為什麼婚姻戀愛自由是新式學校學生、新青年的特有權利的道理。
正如上文指出的,翠姨的故事有很多種講法,但是像蕭紅這樣對現代性形成質疑的講法是很少見的。
可以與蕭紅作比較的,大概也只有魯迅的《離婚》
幾乎所有的研究者都是根據小說中角色的敘述來複述愛姑的婚姻糾紛故事的。仔細閱讀文本,敘述了這個故事的都是愛姑的同情者,在愛姑,丈夫是“小畜生”,公公是“老畜生”,至於丈夫與公公是什麼樣的人,小說中並無交待。愛姑以畜生稱之,倒是有理由的,在明媒正娶的妻子之外,另有女人,從傳統道德看,正是禽獸不如,說畜生已經是抬舉了!可是,如果我們考慮到小說創作於1925年,如果試將《傷逝》與《離婚》合觀,則當有驚訝:用“五四”觀點複述《離婚》的故事將如何?“小畜生”與愛姑因為是父母包辦婚姻,婚後無感情,後來與“小寡婦”兩情相悅,於是要求與愛姑離婚,……這樣敘述,故事完全改變,愛姑不再是無可爭辯的正面人物,而“小畜生”也成為爭取婚姻自由的時代勇士。
就“離婚”中的故事而言,放在“五四”意識形態中處理自然是“五四”文學的主流,但是,這一事件放在愛姑世界的意識形態中處理,則“五四”價值,完全是傷風敗俗的不德行為,而愛姑的行為,放在傳統的世界中處理,則也是不守婦道。離開特定的意識形態,或許無法講述“離婚”的故事。魯迅或許並無言說的痛苦,因為《離婚》就是一種言說,但它不是權威敘述者的言說。在小說中權威敘述者要做的是將一個可以由“五四”話語言說的故事給愛姑們來言說,放棄敘述而取呈現,顯示,結果呈現顯示出來的就是如此令人哭笑不得的場景。
將一種意識形態下的故事置於另一意識形態的視野之中,這就是魯迅《離婚》顯示的敘事原則。而用一個局外人的闖入來檢視、考驗一種意識形態的彈性與容忍度,呈現其霸權與傲慢,則是《小城三月》敘事最富有獨創性的地方。

作品版本

《小城三月》蕭紅經典作品選
出版時間: 出版社:
1995-10-01廣州出版社
1999-01-01 香港三聯書店
2003-03-01經濟日報出版社
2004-09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4-09-01當代世界出版社
2005-12-01 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