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屬性:痘疹麻痧類皆象形而名之也。惟麻痧證變幻莫測,向無專書,古人名言半多散見於痘科書中。且患家視為泛常,以謂風痧輕證,每多忽略,避忌漫不經心,迨至凶陷告危,無從挽救,追悔何及。縱使天數,當然究由人事之未盡耳。伏讀御纂《醫宗金鑒》曰∶麻疹須留神調治,始終不可一毫疏忽,較之於痘雖稍輕,而變化之速則在頃刻也。至哉訓言,諄諄垂誡。爰不自揣譾陋,謹將古今麻痧證治匯錄成編,厘為四編。曰崇正,曰述古,曰征今,附以成方曰方論,計六卷。後之學人果能尋原討究,行遠自邇,拯斯民於衽席,醫豈小道云乎哉。
附案 《專治麻痧初編》
己丑夏四月,小滿節濕土客氣,山妻潘氏年四十七,忽患頭疼身熱咳嗽,惡風,仍然操作,不避風寒,乃致咽痛如割音嘎咯血,耳後項頸兩旁掀腫,手臂胸膺遍現白疹,形同沙粒;筋骨酸軟,便秘飽悶,口苦不渴,脈濡滯而澀急,用西河柳三錢煎甘桔牛蒡子竹葉蘆根湯沖服玉雪救苦丹一顆,頃刻白疹變為紅色,周身透達頸腫漸平。惟咽茶扦格,再服玉雪丹一丸,諸恙若失,不覺其全愈如斯之速也。當山妻患出白疹,喉中早已腐爛,緣向來頰車不利,牙關閉緊不能開齒,飲食惟覺喉HT 痛如刀割,咳出臭惡膿血令人掩鼻,不得張口可看爛喉,亦不吹藥,可見喉痛是痧疹之常。但當透發痧疹,大忌錯認喉風禁用吹藥涼遏,切囑戒口避風。痧疹出齊則喉痛自愈,如此兇惡重證生死易如反掌,可不懼哉。猶憶同治甲戌尤君劍泉弟婦曾患時疫喉痧,咽喉腫閉,白腐壅塞,項頸擁腫如瓠,滴水不能下咽,湯藥入口,仍由鼻孔噴出。予與同鄉張君聽泉誤認喉痹,醫不如法,日見沉重,特請上海耆醫黃翁菊泉來診,乃問曰∶曾服涼藥乎?已經吹藥乎?證勢危險矣,然幸未喘促尚可挽救,大凡喉痧多因冬不藏陽,伏氣內發,風寒外閉致成爛喉,豈可再用涼遏,所以大忌吹藥,若用冰片犀黃愈吹愈壞,愈爛愈深。但當宣毒發表透達痧疹外出自然諸恙解化,劍泉弟婦服涼藥而遏抑加劇,投表劑而宣透告痊。予於是憬然大悟,諺所謂熟讀湯頭歌,不如得臨證多。而今而後時時勉夫。爰書於此以志從前之過。光緒辛卯二月花朝赤霆子凌德時年六十又一。
拔疔散 《專治麻痧初編》卷六
方劑名稱:拔疔散
藥物組成: 番硇砂1錢,白丁香1錢,蟾酥(酒化)1錢,輕粉1錢,大蜈蚣1錢,全蠍(酒漂)1錢,硃砂1錢,雄黃1錢,金頂砒5分,麝香3分,乳香6分。
處方來源 :《專治麻痧初編》卷六。
方劑主治 :疔瘡。
製備方法 :上為細末。
用法用量 :取活川山甲血,或甲中油杵成膏,如麥粒大,針透疔根,插入1粒,候四邊裂縫,是疔根動搖,即可拔去。若針刺無血,插藥乾枯,膿汁不變,終無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