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學》

《宋明理學》

宋明理學大致分為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宋明理學亦稱“道學”。指宋明(包括元及清)時代,占主導地位的儒家哲學思想體系。宋、明儒家的哲學思想。漢儒治經重名物訓詁,至宋儒則以闡釋義理、兼談性命為主,因有此稱。北宋初胡瑗、孫復、石介,稱為“理學三先生”。

本書簡介 

宋明理學宋明理學
宋明理學又被稱為“新儒學”或“新儒家”,在日本也有時被稱為“新儒教”。“儒家”,“儒學”,“儒教”都是古代文獻中使用過的概念。這三個概念在中文世界的使用,往往有互相重合之處;而就其分別而言,大體上可以說,“儒家”的用法可強調其與道家,墨家等其他學派的分別,“儒學”的用法強調其作為學術體系的意義,而“儒教”的用法往往往往注重其作為教化體系的意義。近代以來的中國學術界所習慣使用的“儒家”,“儒學”,一般都是指“儒家思想”而言,換言之,“儒學”,“儒家”是指稱孔子所開創的思想傳統。如馮友蘭說過,在歷史上,“儒家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反映出中國學者注重把儒家作為其學術思想體系的主流趨向。

本書目錄

引言
宋明理學的正名
宋明理學的內容
宋明理學的定位

第一章宋明理學的先驅
第一節中唐的儒學復興運動

(一)韓愈

(二)李翱
第二節北宋前期的社會思潮
(一)困窮苦學
(二)崇道抑文
(三)尊經
(四)排佛

第二章北宋理學的建立與發展
第一節周敦頤


(一)孔顏樂處
(二)太極動靜
(三)主靜與無欲
第二節張載
(一)太虛即氣
(二)兩一與神話
(三)性與心
(四)窮理與盡心
(五)民胞物與
第三節程顥
(一)天理與道
(二)渾然與物同體
(三)定性說
(四)誠敬與和樂
(五)性與心
第四節程頤

(一)理與氣
(二)動靜與變化
(三)性理與氣質
(四)持敬
(五)涵養與致知
第五節邵雍
(一)元會運世
(二)以物觀物
(三)陰陽體性
第六節謝良佐
(一)窮理
(二)求仁
(三)堯舜氣象

第三章南宋理學的發展
第一節楊時

(一)體驗未發
(二)反身格物
(三)行止急徐之間
第二節胡宏
(一)心為已發
(二)性立天下之大本
(三)性善不與惡對
(四)天理人慾同體異用
(五)心主乎性,心以成性
(六)查識涵養,居敬窮理
第三節朱熹


(一)理氣先後
(二)理氣動靜
(三)理一分殊
(四)未發已發
(五)心統性情
(六)天命之性與氣質之性
(七)主敬涵養
(八)格物窮理
(九)道心人心
(十)知先行後
第四節陸九淵
(一)本心
(二)心既是理
(三)論格物與靜坐
(四)尊德性而後道問學
(五)收拾精神,自作主宰
(六)義利之辯
第五節楊簡
(一)神明妙用
(二)不起意
(三)天地萬物通為一體

第四章明代前期理學的發展
第一節曹端

(一)太極之動
(二)敬與樂
第二節薛瑄
(一)理氣說
(二)格物窮理論
(三)心性功夫
(四)心之虛明
第三節胡居仁
(一)因氣以成理
(二)明理與養氣
(三)靜而操持
(四)主敬無事
(五)論無事與放開
第四節陳獻章
(一)靜坐見心體
(二)求之吾心
(三)自然為宗

第五章明代中後期的理學
第一節王守仁


(一)心外無理
(二)心外無物
(三)格物與格心
(四)知行合一
(五)致良知
(六)四句教
(七)本位與功夫
第二節湛若水
(一)隨處體認天理
(二)心包萬物
(三)執事敬
(四)處心與習心
(五)知行交進
第三節羅欽順
(一)理氣一物
(二)理一分殊
(三)道心人心
(四)論格物
第四節王廷相
(一)元氣實體
(二)理與氣
(三)性有善惡,出於本質
(四)論作聖之功
(五)知識與見聞
第五節王畿
(一)頓悟與四無
(二)一念之幾
(三)良知異見
(四)格物與致知
(五)論神,氣,息
第六節王艮
(一)現成自在
(二)學樂
(三)淮南格物--安身
(四)萬物一體
第七節羅汝芳
(一)赤子之心
(二)當下既是
(三)順適自然
(四)天明與光景
(五)格物與孝慈
第八節劉宗周
(一)意念之辯
(二)獨體
(三)誠意與慎獨
(四)四德與七情
(五)義理之性即氣質之本性
(六)道心即人心之本心
(七)心性一物,即情即性
(八)格物窮理
附李滉
(一)理自動靜,理有體用
(二)四端理之發,七情氣之發
(三)物格理到

結束語

作者介紹

陳來:1952年生於北京,哲學博士。現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國際中國哲學會副執行長,並任清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武漢大學等校兼職教授。主要著作有:《朱子哲學研究》、《朱子書信編年考證》、《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 《宋明理學》 、《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時代的宗教、倫理與社會思想》、《人文主義的視界》、 《現代中國哲學的追尋——新理學與新心學》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