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衡》的組織由散在各地的學者組成﹐公開表明文字由各作者個人負責﹐與所任事的學校及隸屬的團體無關。創辦人是南京東南大學的梅光迪﹑吳宓﹑胡先驌等教授。經常為該刊撰稿的有劉伯明﹑柳貽征﹑王國維﹑景昌極﹑繆鳳林﹑湯用彤﹑張蔭麟﹑孫德謙﹑郭秉等二十餘人﹐均為當時著名學者。其中多數人受過西式教育﹐有三分之一留學美國和法國。梅光迪﹑吳宓都曾在美國哈佛大學研究院攻讀西洋文學。受業於美國人文主義的倡導者白璧德。因之﹐他們評判文學的標準受到人文主義思想的影響。
《學衡》創刊號於1922年1月出版。刊首刊登孔子和亞里士多德畫像﹐反映了《學衡》的宗旨。這一期發表了梅光迪的《評提倡新文化者》一文﹐全面抨擊新文化運動的提倡者﹐輿論界為之譁然。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立即發表文章予以反駁。雙方在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對待五四新文化等問題上展開了激烈論爭。在當時《學衡》被認為是“復古派雜誌”﹑“國粹派雜誌”。梅光迪等人則被稱為“學衡派”。
《學衡》雜誌於1933年7月停刊。共出七十九期。
相關詞條
-
學衡派
學衡派是因在南京創辦的《學衡》雜誌而得名,是以《學衡》為中心﹐在思想文化界形成的一個文學復古﹑反對新文化運動的流派。 學派代表人物為當時國立東南大學(現...
簡介 文化觀 核心思想 代表人物 -
學衡
五四運動以後出版的宣傳中國舊文化的學術性刊物。1922年1月在南京創刊。主辦人為南京東南大學教師胡先驌﹑梅光迪﹑吳宓等﹐由上海中華書局發行。初為月刊﹐第...
雜誌簡介 創刊宗旨 辦刊概況 -
衡
漢字衡基本解釋héng {heng2} ㄏㄥˊ 秤桿,泛指秤:~器。~鏡(借指辨別是非善惡的標準)。~鑒(衡鏡)。 稱量:~鈞(借指執掌國政之權)。
字意解釋 相關內容 -
何叔衡
何叔衡(1876-1935),男,漢族,湖南省寧鄉縣人,中共黨員。湖南省立第一師範畢業,清末秀才。無產階級革命家,新民學會骨幹會員,長沙共產主義小組成員...
簡介 傳略 生平事跡 人物評價 相關連結 -
譚學衡
譚學衡(1871-1919年),字奕章,廣東新會棠下天鄉禮村繼龍里人
投身海軍 督辦治河 -
《在歐化與國粹之間——學衡派文化思想研究》
鄭師渠的《在歐化與國粹之間——學衡派文化思想研究》是一部重新研究評價學衡派文化思想的“翻案”之作。
簡介 書評 -
《守衡學》
《守衡學》,作者:馮敬,張易編,由遠方出版社於2009年出版,萬千謀略,無非是為了謀名謀利。但所有的計謀背後都洋溢著強大的人性。運用熱鬧靈活的手段做道場...
圖書信息 內容簡介 圖書目錄 -
守衡學
《守衡學》,是馮敬,張易編著,遠方出版社出版的書籍。
內容簡介 圖書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