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出版社:鳳凰出版傳媒集團,譯林出版社;第1版(2011年1月1日)外文書名:HowtoReadandWhy
叢書名:名家文學講壇
平裝:316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32
ISBN:9787544708227,7544708225
條形碼:9787544708227
商品尺寸:20.8x15x1.8cm
商品重量:399g
品牌:譯林出版社
ASIN:B004OQJJYY
內容簡介
《如何讀,為什麼讀》是布魯姆在年近古稀時出版的一本個人化的導讀著作,這位閱讀大師、智慧老人、經典的經典讀者為我們正本清源,梳理西方不朽作品,談論他從童年到晚年喜愛的詩、小說、戲劇。《如何讀,為什麼讀》可以說是《西方正典》的互補版,已讀過《西方正典》的讀者,可在這裡再探索和再發現西方正典,以及再接受布魯姆的批評能量;初次接觸布魯姆的讀者,則可從這裡開始,踏上尋訪和分享西方正典的旅程。編輯推薦
《如何讀,為什麼讀》:名家文學講壇媒體推薦
他是批評界的巨人……他對文學的熱忱是一種令人陶醉的麻醉劑。——《紐約時報雜誌》
讀哈羅德·布魯姆的評論……就好像在讀石火電閃般的經典。
——M.H.艾布拉姆斯
哈羅德·布魯姆是我們時代文學批評界的領軍人物……他激活了他的文學批評,將自己的滿腔熱情傾注其中。
——《衛報》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哈羅德·布魯姆(HaroldBloom)譯者:黃燦然叢書主編:周憲哈羅德·布魯姆(1930-),當代美國著名文學教授、“耶魯學派”批評家、文學理論家。曾執教於耶魯大學、紐約大學和啥佛大學等知名高校。主要研究領域包括詩歌批評、理論批評和宗教批評三大方面,代表作有《影響的焦慮》(1973)、《誤讀之圖》(1975)、《西方正典》(1994)、《莎士比亞:人的發明》(1998)等,以其獨特的理論建構和批評實踐被譽為“西方傳統中最有天賦、最有原創性和最有煽動性的一位文學批評家”。
目錄
前言序曲:為什麼讀?
短篇小說
導言
伊萬·屠格涅夫
安東·契訶夫
居伊·德·莫泊桑
歐內斯特·海明威
弗蘭納里·奧康納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
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
托馬索·蘭多爾菲
伊塔洛·卡爾維諾
結語
詩
導言
豪斯曼、布萊克、蘭多和丁尼生
羅伯特·白朗寧
沃爾特·惠特曼
狄金森、勃朗特、民謠和《湯姆·奧貝德蘭》
威廉·莎士比亞
約翰·彌爾頓
威廉·華茲華斯
塞繆爾·泰勒·柯爾律治
雪萊和濟慈
結語
長篇小說(Ⅰ)
導言
米格爾·德·塞萬提斯:《堂吉訶德》
司湯達:《帕爾馬修道院》
簡·奧斯汀:《愛瑪》
查爾斯·狄更斯:《遠大前程》
陀思妥耶夫斯基:《罪與罰》
亨利·詹姆斯:《一位女士的畫像》
馬塞爾·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
托馬斯·曼:《魔山》
結語
戲劇
導言
威廉·莎士比亞:《啥姆雷特》
亨利克·易卜生:《海達·高布樂》
奧斯卡·王爾德:《認真的重要》
結語
長篇小說(Ⅱ)
赫爾曼·梅爾維爾:《白鯨》
威廉·福克納:《我彌留之際》
納撒尼爾·韋斯特:《寂寞芳心小姐》
托馬斯·品欽:《拍賣第四十九批》
科馬克·麥卡錫:《,血色子午線》
拉爾夫·艾里森:《看不見的人》
托妮·莫里森:《所羅門之歌》
結語
尾聲:完成工作
文摘
而當他寫他最喜歡的作家時,他的真情流露使我們頓然明白他為什麼討厭學院派。我們不僅感受到他作為普通讀者的熱情,而且享受到他表達這種熱情時勃發的大作家才有的精彩句子。例如他談弗蘭納里·奧康納:“擁擠在奧康納那些令人驚嘆的故事中的人物,都是被罰入地獄的人——弗蘭納里·奧康納樂呵呵地把她的大多數讀者都包括在這個類別里。我覺得,讀她的小說的最好辦法,是一開始就承認我們自己是她那些被罰入地獄的人物之一,然後從那裡開始痛痛快快地享受她那怪異而難忘的講故事的藝術。”在談到蘭多爾菲的《果戈理的妻子》時,他說:“她確實是果戈理本人可能為自己找到的(或發明的)最理想情人。相反,蘭多爾菲不大可能寫一篇相同的故事然後把它稱為《莫泊桑的妻子》,更不要說稱為《屠格涅夫的妻子》了。不,必須是果戈理並且只能是果戈理,而我差不多對蘭多爾菲這篇小說的真實性照單全收,尤其是在每次剛重讀之後。”在談到莫泊桑的《泰利埃公館》時,他寫道:“講故事時那種充沛的活力,是很難抗拒的,而莫泊桑的寫作,從未像在《泰利埃公館》中表現得這么妙趣橫生。這個諾曼第故事,有溫暖,有歡笑,有驚奇,甚至有某種靈性洞見。燃燒在會眾中的聖靈降臨的狂喜,真實如引發這場狂喜的妓女們的哭泣……此外,故事的色而不淫,其精神是莎士比亞式的;它擴大生命,卻不減損任何人。”在這些評論中,我們可以看到布魯姆完全陶醉於他喜愛的作家創造的氛氛中,並充分發揮他的個人魅力。作為讀者,我們能夠感受到他的徹底投入,也能夠感受到他因這種徹底投入而達至的酣暢。易卜生的海達·高布樂和王爾德的布雷克耐爾太太無疑也是他的至愛,當他寫到她們時,他抑制不了把他已在本書中處處顯露的誇張法再大大渲染一番,並帶出他特有的洞見。海達:“她的悲喜劇恰如其分地總結了十九世紀,那個世紀在她那自嘲的笑聲中不安地死去……海達最大的恐懼,除了醜聞外揚,就是她會沉悶而死,然而她自己是如此極致地反常,以致她不可能使別的任何人沉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