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鵝之死》

《天鵝之死》

二十世紀初,俄國著名芭蕾舞演員安娜巴甫洛娃應彼得堡皇家歌劇院的邀請,在貴族會館舉行的一次音樂會上表演獨舞。音樂選用了法國作曲家聖桑(1835-1921年)《動物狂歡節》組曲中的第十三曲,即由大提琴與鋼琴演奏的《天鵝》。由於當時的芭蕾作品常用\"天鵝\"作為標題,故改為《天鵝之死》以示區別。舞蹈忠實地保持了古典芭蕾的傳統,以詩一般的靈感使表演與技巧有機地結合。通過描繪瀕死的天鵝渴求重新振翅,孤身隻影在平靜的湖面上艱難掙扎,最終默默死去時的神情,以象徵人類在現實生活中與死亡,命運進行不懈反抗的搏鬥精神。

《天鵝之死》

《天鵝之死》《天鵝之死》

芭蕾獨舞《天鵝之死》表現了人類與命運,死亡進行搏鬥的堅韌頑強精神,表現了人類對生的渴望。《天鵝之死》有著震撼人們靈魂的力量。自1905年在俄國彼得堡初演以來,每次演出都給人以新的感受,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

《天鵝之死》由俄國舞蹈編導米哈伊.福金創作。在寧靜皎潔的月色下,一隻白天鵝憂傷地抖動著翅膀,立起足尖緩緩移步出場,在湖面上徘徊,大提琴奏出抑鬱的鏇律。白天鵝身負重傷,將與世長辭,但她渴望重新振翅飛向天際。她輕輕地抖動翅膀,艱難地立起足尖,一次有一次地嘗試著飛離湖面。生命在呼喚著她奮力與死神拼搏,她終於奇蹟般地展翅鏇轉飛翔起來了,生命的光輝重新閃現。但由於精疲力竭,白天鵝緩緩屈身倒地,漸漸合上雙眼,一陣陣顫慄似閃電掃過她全身。最後,她在顫抖中竭盡全力抬起一隻翅膀,遙遙指向天際,表現出她對生的願望。隨後,慢慢地閉上雙眼默默死去。

《天鵝之死》米歇爾·福金編導、安娜·巴甫洛娃主演的《天鵝之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