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草原文化的寬解和高遠與隱晦曲折的封建中原文化的鮮明對照。對漢武帝及其相關層面惡劣人性的歷史性評點和批判,以及對李陵性格缺陷的透析和鞭辟。內容簡介
《大漠悲風》中有對漢武帝及其相關層面惡劣人性的歷史性評點和批判,以及對李陵性格缺陷的透析和鞭辟。人性的回歸,對歷史時空的超越,當代文化理念與人文情懷交織的人文悲劇。精彩書摘
這是一個簡直讓人無法忍受的夏天。春天的腳步聲剛剛離去,從西北方向刮過來的風,就瘋狂地吼叫著,像一個魔鬼似的,進行著毫無目的的追逐。天地之間,整日活躍著一層猙獰的沙塵。沙暴過去不久,天上又降下蜷曲的白毛,經過沙塵的精心包裝,如同飛雪般的白毛,飄飄灑灑地落在地上,乍看上去,就像一片又一片毛毛蟲。太陽被迫戴上了沉重的耳環,陽光形同虛設。古城長安,從街市到皇宮,從亭台到閣榭,全都籠罩在一片渾黃的色彩中。這天,正值早朝時分,忽然一陣大風颳過,懸掛在午門前的黃色大纛,當即被撕成了兩半,接著,“啪”、“啪”、“啪”三聲巨響,如柱般的旗桿生生折成了三截。金鑾殿上,滿朝文武都一個個大驚失色。武帝背靠龍椅,表面看上去好像很坦然,內心卻異常不安。當朝折旗,這在術數上是被視為大不吉利的。況且,自從入夏以來,狂風怒吼,沙石飛揚,天降白毛,諸多物象,著實迥異。而所有這些徵兆,都在凶數之列。那么,它將應驗在哪裡呢?這是否與目前正在進行的這場戰事有關啊?武帝突然想到了這一點,跟著,一堵身子猛然挺了起來。
一個多月以前,貳師將軍李廣利奉命率領三萬精銳從酒泉出塞,在天山一帶與匈奴軍隊展開激戰,斬殺匈奴騎兵一萬多人,得勝而歸。但是在班師回朝途中,卻遭到匈奴重兵包圍。關鍵時刻,代理司馬趙充國親自率領精壯士卒一百多人,拚死殺開一條血路,李廣利統領大軍緊隨其後,漢軍這才擺脫了困境。但是經過這番衝殺,已有一多半將士落魂沙場,趙充國身上留下二十多處刀傷。戰役結束後,武帝親自駕臨軍營,對三軍將士進行慰問,並且當場封趙充國為中郎。返回長安後,又立即派因杼將軍公孫敖率軍從西河郡一帶出塞,與強弩都尉、伏波將軍路博德會師於涿塗山,伺機給匈奴軍隊以重創。如今,諸多徵兆出現,該不是這場戰事又走進困境了吧?
武帝的揣度完全正確。不一會兒,中常侍便有奏摺上來:公孫敖率部進入涿塗山後,沒有任何進展。匈奴騎兵如同一群幽靈,憑藉熟悉的地形地貌,倏忽而來,倏忽而去,漢軍對他們的追蹤,一如捕捉太陽的影子。因此,大軍雖然在荒漠、戈壁奔波多時,也找不見匈奴主力。經過這段時間的消耗,部隊已經十分疲憊。照這樣下去,一旦戰役正式展開,結果將是很難預料的。為此,部隊正在原地休整待命。
文武百官面面相覷,隨後把目光一齊投向了武帝。而武帝則雙眉緊鎖,目光呆滯,面如止水。此刻,他正集中考慮眼前的這場戰爭。不,確切一點說,是有關這場戰爭的根源。他的心開始在昨天的時空里馳騁——
漢朝與匈奴的這場戰爭,可以說由來已久。高帝六年秋天,匈奴軍隊在馬邑包圍了韓王信。漢朝曾多次發兵前去救援。可是韓王信在向漢朝求助的同時,又多次派出使者,秘密出使匈奴,試圖另覓一條生路。高帝當即派人直接趕到韓王信的駐地,當面對其大加指責。事後,韓王信害怕高帝因此而殺他,便率領部隊投降了匈奴。這以後,在很短的時間裡,匈奴軍隊便一舉越過句注山,進駐太原,直逼晉陽,把一個銳利的釘子牢牢地嵌在漢朝的命門上。為此,漢朝上下寢食不安。
對於韓王信的背信棄義,高帝十分惱怒。第二年,便親率大軍前去征討,雙方在銅韞一帶展開激戰,韓王信被打得大敗,隻身逃往匈奴。殘部被部下曼丘成、王黃收留,並擁立趙王的後代趙利為王,與韓王信和匈奴聯起手來,共同對付漢朝。這以後不久,匈奴大單于冒頓親自統兵代谷,虎視江中。得知這一情況後,高帝立即率領三十二萬大軍前去進攻冒頓,企圖以出其不意的方式,一舉將對方置於死地。然而當高帝抵達平城時,其他幾路部隊尚在運動之中。轉眼之間,戰機便被匈奴人握在了手裡。冒頓當即發出四十萬精兵,把高帝困在了白登山上。等到漢軍後續部隊陸續到達時,前後無法呼應,情勢十分危急。關鍵時刻,陳平出謀獻計說:“臣曾多次聽人說過,匈奴閼氏生性貪婪,不管什麼人送來的禮物,她都從不拒絕,而且在匈奴向來一言九鼎。既然這樣,聖上何不暗中派出使者,用重金打通冒頓閼氏,使她從中說項,讓冒頓放我們一條生路呢?”高帝生性自負而固執。要是在平時,他是絕對不會這么做的,反而會對陳平大加責難;可現在是非常時期,統觀目前這種態勢,沒有任何其他可以挽救危局的辦法。於是,便采納陳平的意見,連夜派出使者,秘密來到冒頓閼氏的住處。冒頓閼氏收下重金後,開始勸說冒頓。冒頓便下令解開包圍的一角,高帝這才躲過了一場厄難。其時,他在白登山上已經被匈奴部隊圍困了整整七天的時間。
七天,對於一個御駕親征的九五之尊來說,該是一段多么難堪的日子!
所以平城之圍雖然最終解厄於匈奴閼氏的貪婪和匈奴大單于的側隱,但客觀上卻進一步加深了漢匈之間的敵對情緒。到高后執政時,匈奴單于又多次致書漢朝,對漢朝及高后肆意進行侮辱,漢匈矛盾進一步加劇。
新仇舊恨,累積在一起,如同一座大山,始終橫亘在武帝的心頭,壓得他連出氣都感到非常艱難。為此,多少年來,他一直在刻意尋找著發泄的時機。
為武帝提供這一契機的,是當時匈奴國內的政治局勢和漢朝軍隊對大宛那場軍事行動的勝利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