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西齋書事

這首詩是司馬光辭官後居洛陽時所作。詩人以細緻的筆觸描繪了一幅幽靜清美的夏日圖畫:開到一半的石榴花鮮艷欲滴,與濃綠的葉子相得益彰,風雨欲來,蒼翠的槐樹影子更為深沉,人跡罕至的偏僻小院裡,處處蒼苔,上面布滿飛鳥栖息時指爪留下的痕跡。從而體現了詩人此時寧靜淡遠的心境和情趣。蔡正孫《詩林廣記》後集卷十說:“溫公此詩,寫閒居幽寂之意,然於塵埃之表,於此可以見公之於物澹然而無所泊也。”

作者簡介

一、簡介

司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實,號迂夫,晚號迂叟,陝州夏縣(今屬山西)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自幼聰慧,七歲時,以石破瓮搶救墜水兒童,傳為佳話。

二、政治生活

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 中進士甲科。四十歲前歷任蘇州、武成軍、鄆州、并州判官等職。四十歲召還為開封府推官,累除知制誥、天章閣侍制、知諫院。
司馬光在政治上,始終與變法派對立。在為人方面,他正直磊落,務實敢言,律己嚴謹,正如其自稱:“吾無過人者,但平生所為,未嘗有不可對人言耳!”司馬光著述宏富,有《資治通鑑》二百九十四卷,《溫公續詩話》一卷,筆記《涑水紀聞》十六卷等等。其詩文集名《傳家集》,有八十卷。司馬光自謂:“光素無文,於詩尤拙”。這其實是他的自謙之辭。其集中存詩十四卷,共一千一百多首 ,其中律詩近九百首。他的詩質樸充實,不事華藻,卻又能寓情於辭,言盡其意。

詩詞內容

榴花映葉未全開,
槐影沉沉雨勢來。
小院地偏人不到,
滿庭鳥跡印蒼苔。

詩詞賞析

詩作並非描繪夏日幽靜清美,而是一首寓情於景的抒懷之詩。
司馬光為何辭官,熟知宋史的人一定了解,在熙寧變法中,司馬光與主持變法的王安石發生嚴重分歧,在政見不同、難於合作的情況下,司馬光退居洛陽,這還是比較溫和的表述,實際情況要比這複雜很多,王安石對反對派的打擊力度的極其嚴酷的,作為變法反對派的中堅力量,與蘇東坡等人一貶再貶的際遇相比,司馬光辭官並不是最壞的結果。然而,司馬光家世代為宦,司馬光受家庭薰陶,篤誠好學, 20歲中進士及第,可謂功名早成。立志以仁德建功立業,不求虛名。五十出頭,對於司馬光來說,正當壯年,家學淵源,才學淵博,為政沉穩而富有經驗,辭官實出於無奈,事非得以。當然,北宋都在開封,離洛陽並不遠。雖辭官在家,但他心裡是不是就能完全放棄自己的政治理想與追求呢?他是不是就能不顧社稷的振興與安危呢?顯然,他做不到!王安石的變法實際上沒有遏止北宋的經濟滑坡。司馬光辭官在家,心情孤獨,且憂心忡忡,怎么可能有幽靜清美的心境。
“榴花映葉未全開,槐影沉沉雨勢來。”描寫的應該是農曆五月仲夏的場景。榴花未全開,那是一種開而不全的狀態,是一種欲放還收的狀態。五月榴花似火,在濃密的榴葉的襯托下格外耀眼,未開全的榴花是一種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狀態;五月的槐樹綠蔭正濃,攝人心魄,吸足了水分的槐樹葉,給人一種黑壓壓的氛圍。“槐影沉沉”表面上是寫景,實際上是寫心,所以作者用了“沉沉”來描述。但透過景物所給定的意象,我們隱約感知作者的心情,也是沉沉的。更可佐證的是,接下來就寫到“雨勢來”,仲夏的雨,那是什麼樣子的雨呢,作者沒寫,而是寫到雨勢。
參看唐代詩人許渾的《鹹陽城西樓晚眺》:“一上高城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洲。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詩中“山雨欲來風滿樓”已成千古名句。此景有互通之妙,感覺上可以互參。“槐影沉沉雨勢來”是靜中寓動,靜勢中飽含著動能動勢,有一股巨大的力量,與此同時,還給人以一種深深的壓力感。
“小院地偏人不到,滿庭鳥跡印蒼苔。”容易理解,作者深深的孤寂感正是透過“小”、“偏”“不到”映射出來。因為,辭官,院是小的,地也是偏的,加上一怕牽連,二是已辭了官,以往來往甚密的同僚、朋友有的也受到了打擊,所以“人不到”,寫到這裡,那份淒涼的境況自然地就流露了出來。
詩中靜中寓動,寫靜中流露出來的淒涼心境是顯見的。詩中未開全的“榴花”、“榴葉”、“沉沉的槐影”、欲來的“雨勢”、地偏的“小院”,人不到的“小院”、滿庭的“鳥跡”、“蒼苔”所蘊含的豐富意象表達出來的內心孤寂,、淒涼以及政治鬥爭給他帶來的不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