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洞》

《地洞》

《地洞》中形象地描繪了一個與世隔絕的幽居世界,展示了一種與世俗化的外部世界生活方式相對抗的內在生活方式,還原了他的心靈世界圖景。

基本信息

簡介

《地洞》《地洞》

《地洞》寫於1923到1924年間,即卡夫卡住在柏林期間,這是卡夫卡短暫一生的最後兩年.1924年的6月3日,作家就因病重而離開了人間.寫於這一時期的《地洞》,可以說是作家最後一部篇幅較長的小說了.

《地洞》以第一人稱“我”作為小說敘述主角,“我”是一行將年老的動物,“我”建造了一個地洞,打算在此度過餘生.卡夫卡的小說往往都隱藏了一個象徵體系,《地洞》也不例外.

卡夫卡一生中最後一個名篇《地洞》就可以看作是他這一創作風格的總結。在《地洞》中,作者借“地洞”這一特定環境展示了一種與世俗化的外部世界生活方式相對抗的內在生活方式,一種內心生活,還原了他的心靈圖景。

主要情節

一個人為了給自己一個安身立命的地方,挖掘建造了一個巨大的地洞。這個地洞有通道、廣場、城郭,有偽裝的入口,有使敵人找不到入口的迷津。城郭里,穹頂上鑲嵌著星星,倉庫里儲藏著豐富的食物。在這樣花費了巨大精力建造的地洞裡,建造者完全可以靜下心來,無憂無慮地安享天年度過餘生了。可是,一種莫名的巨大不安卻時刻籠罩著他。他總是害怕敵人來臨,奪走他為之付出了勞動和心血的地洞。這種恐懼感使他惶惶不可終日,難以享受自己精心打造的地洞。於是,他會去入口外躲藏起來,監視有無敵人走近入口識破迷津。有時,他聽到洞內細微的聲音,便挖地三尺地尋找和猜測危險的來源;亦有時,他把自己的儲藏品放在一處,覺得不安全,又把它們分散開來……

人物形象

這位地洞的建造者花費了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光才建造了這樣一處躲避紛亂的“地下桃源”。在他為其耗費了壯年時光,步入老年的時候,地洞卻沒有給他帶來安全感。地洞儼然成了建造者的主人,成了其供奉的神明,使這位締造者永遠不能靜下心來,從容地安享於地洞之中,反而卻為之背負上永久的勞役。他難以平息心中對敵人和危險的想像,於是注定要在恐懼和憂慮中,通過某種形式排遣和驅除心底的不安,在忙忙碌碌中度過餘生。

評論

這篇小說看似荒誕,可現實世界中卻有許多人正在時刻演繹著相同的版本。人們都希望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安定家園,在紛繁複雜的世界上,能夠擁有這樣一處家園是許多人的願望。於是,人們便建起了各種形式的地洞用於托寄他們的財富、事業、家庭、朋友甚至生命。這些有形或無形的東西鑑證了人們的存在。可是我們不禁要問:人們是這一切真正的主人嗎?人們能通過這些享受生命,安托靈魂嗎?還是為了保衛這“地洞”里的一切而終身忙碌卻無暇享用片刻歡愉?這是為了自己,還是背叛自己呢?

《地洞》就像一個的寓言,痛苦地揭示了生存的永恆悖論。

作者

《地洞》作者卡夫卡《地洞》作者卡夫卡

卡夫卡是一個內省的、思辨的、帶玄學意味的人,這一性格特徵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的創作風格,一方面他把寫作當作他的內心世界的表達,另一方面他又把他的創作當作他的哲學意念、心靈世界的形象化,卡夫卡曾說,他的創作是“圖像,僅僅是圖像,別無其他”,還說他的“圖像”是他“個人的象形文字”,因此卡夫卡的很多作品都是他內心世界的折射投影,是他內心世界的對應世界,即他的內心世界的心靈圖景。

中外監獄題材的電影

所有的監獄題材電影都試圖把這些生活在一個全封閉的、社會最黑暗的底層人群,這些被社會所厭惡的罪犯們以及與罪犯相關的人群比如:警察、律師、獄警、典獄長、親人等等,去表現他們的人性中的各個層面,比如罪大惡極的犯罪分子可以殺人不眨眼,但對家人和孩子卻也是溫情的;看似正義的獄警也許在巨大的精神壓力下也會道德淪喪地做出比犯罪更恐怖的事情;有些人拚命掙扎為自己,有些人人性扭曲為家庭和孩子……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