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博源基金會是一個學術同仁的民間組織,成立於2008年1月。其創始初衷是“著眼於研究中國經濟、社會及國際關係領域內的中長期問題”。但是,博源基金會的成立可謂生不逢時。自成立至今,中國經濟經歷了歷史上少有的撲朔迷離,跌宕起伏。2008年初,中國經濟出現了明顯的過熱現象,通貨膨脹開始抬頭。防止經濟過熱,防止物價過快上漲,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然而,時隔半年,國際金融危機襲來,中國經濟又急速下滑,保增長,保就業,保民生,又成為重心。秉承中國知識分子的傳統,社稷安危繫於心間,急劇變動的經濟形勢迫使甫一成立的博源基金會不得不倉促上陣,應對挑戰。作者簡介
博源基金會成立於2008年1月,是一個在香港註冊、得到香港政府批准,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非營利性公益組織。博源基金會以推動學術及政策研究為目標,著眼於研究中國經濟、社會及國際關係領域內的中長期問題。基金會的活動包括組織、支持研究課題,召集年度論壇,組織年度專題講座及出版專著及論文集行裝。基金會以自己組織參與研究課題為主,同時也向外部研究機構及個人提供經費,資助符合基金會研究方向的課題。博源基金僄理事由國內外知名人士組成,理事長為招商局集團董事長秦曉,總幹事為瑞銀投資銀行副主席何迪。目錄
前言第一章經濟過熱與通貨膨脹
博源基金會第一次經濟學家座談會紀要
香港投行經濟學家對通貨膨脹走勢的判斷
本輪通脹具有暫時性但結構性壓力長期存在
通脹、利潤和利潤率
結構性價格上漲不會演變為全面性通貨膨脹
第二章次貸危機與世界經濟
博源基金會第二次經濟學家座談會紀要
國際“熱錢”流入途徑調查
應當做美國經濟可能長期偏弱的準備,中國應儘快和美元脫鉤
美元是否處於持久跌勢中?
全球化視角下的經濟、美元
第三章金融危機的緣起與發展
博源基金會第三次經濟學家座談會紀要
美國金融危機及其影響
經濟全球化與金融危機
風水輪流轉,輪到新興市場坐莊?
在博源基金會2008年8月16日座談會上的談話要點
第四章金融危機與世界經濟結構
博源基金會第四次經濟學家座談會紀要
結構性震盪:成因、影響及對策
致秦曉函
秦曉和保羅·沃爾克的談話紀要
致秦曉函
中國面臨的挑戰
中國力量的悖論
從亞洲金融危機到世界金融危機
金融風暴與監管制度改革
第五章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
博源基金會第五次經濟學家座談會紀要
經濟形式的判斷決定政策的方向
全球的三角債及其應對建議
全球衰退背景下中國經濟成長能有多快?
中國經濟嶄露“脫鉤”現象
中國經濟的“w形”復甦及其政策含義
第六章控制貸款飆升,轉變政策導向
博源基金會第六次經濟學家座談會紀要
關於美聯儲新政對中國經濟的幾點思考
是給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定量的時候了
從巨觀資產配置看政策取向
2009年信貸增長該有多快?
第七章產能過剩與結構調整
博源基金會第七次經濟學家座談會紀要
產能過剩、投資率和政策含義
中國投資過度:一個似是而非的共識
關於當前全球經濟的幾個關鍵問題的意見
中國:經濟復甦已開始傳導到企業利潤
國家統計局工業企業利潤:踏上復甦之路
第八章經濟回升與反危機政策
博源基金會第八次經濟學家座談會紀要
對當前巨觀經濟形勢的幾點看法
消費者帶來的驚喜
消費目前能否成為經濟的引擎?
政策推動下的脫鉤:調高2009~2010年預測
第九章巨觀經濟政策應向常態轉變
博源基金會第九次經濟學家座談會紀要
外儲激增:“熱錢”問題有多嚴重?
人民幣匯率的退出機制?
國際、國內經濟復甦的軌跡及如何退出
“擴張性貨幣政策”
關於通脹預期管理
金融風暴的最新發展動態
第十章“後危機”的中國經濟
進入“後危機”時期的中國經濟
附錄
2009年11月12日國家統計局專家學者統計工作座談會
前言
博源基金會是一個學術同仁的民間組織,成立於2008年1月。其創始初衷是“著眼於研究中國經濟、社會及國際關係領域內的中長期問題”。但是,博源基金會的成立可謂生不逢時。自成立至今,中國經濟經歷了歷史上少有的撲朔迷離,跌宕起伏。2008年初,中國經濟出現了明顯的過熱現象,通貨膨脹開始抬頭。防止經濟過熱,防止物價過快上漲,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然而,時隔半年,國際金融危機襲來,中國經濟又急速下滑,保增長,保就業,保民生,又成為重心。秉承中國知識分子的傳統,社稷安危繫於心間,急劇變動的經濟形勢迫使甫一成立的博源基金會不得不倉促上陣,應對挑戰。在波濤中航行,嘹望十分重要。博源基金會進行的第一項工作就是搭建瞭望平台——經濟學家的討論會,邀請在一線工作的經濟學家擔任嘹望手。這些經濟學家儘管在“國際水域中撲騰”,卻對中國經濟的振興具有深深的眷念之情。博源基金會期望憑藉著他們的學養、專業精神及愛國情懷,追蹤航跡,辨別風險,瞻望前程。他們的嘹望報告以博源基金會編髮的內參(《中國經濟觀察——全球視野與決策參考》)名義不定期向有關方面提供。
精彩書摘
我們可以把過去5年及未來若干年的全球經濟發展劃分成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全球化紅利”集中釋放期。具體表現為,全球化使中國、印度及前蘇東國家大量過剩的、低成本的勞動力成為全球勞動力供給的一部分,從而使全球勞動力供給得以在短時期內迅速增加,全球經濟的擴張速度得以提升到一個更高水平。同時,由於經濟快速擴張的原始推動力來自生產要素(即勞動力)的外生性增加,通貨膨脹並未產生,反而有所下降。
在這一階段,最直接受益者有三類:勞動密集型製成品的生產者(如中國,因為剩餘勞動力有了就業機會),勞動密集型製成品的消費者(如美國,因為開放貿易使其消費者得以充分享用廉價消費品),以及資本所有者(因為更多低成本勞動力加人生產過程,使資本邊際收益提高)。
第二階段是“硬”大宗商品繁榮期。“全球化紅利”釋放,經濟成長提速,帶來了對其他生產要素的需求。這一需求壓力首先表現為石油、鐵礦石等這類被俗稱為“硬”大宗商品的價格大幅上升。這類“硬”大宗商品因受自然資源稟賦限制,中短期內供給增加有限;同時,在生產活動中,“硬”大宗商品和勞動力這兩種生產要素之間的可替代性最小。
然而,“硬”大宗商品價格快速上漲並沒有拖累全球經濟擴張,因為勞動力外生性增加帶來的正面衝擊,抵消了“硬”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不利影響。這也是即使近年來國際原油和鐵礦石價格成倍上漲,其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卻非常有限的根本原因。在這一階段,“硬”大宗商品生產國(如石油輸出國)成為最大受益者。
第三階段是“軟”大宗商品繁榮期。“硬”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漲,是導致農產品等這類被俗稱為“軟”大宗商品的價格大幅上漲的最重要因素。昂貴的石油和天然氣使發展生物能源變得有利可圖,集中體現在大量土地被用於種植玉米等生產乙醇的燃料,從而導致其他農作物(如糧食、飼料)的種植面積和產量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