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的中國發展》

《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的中國發展》

在挑戰與機遇並存的背景下,深入研究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發展的現實影響,以此為基礎形成有助於克服危機、構築長期經濟成長基礎的戰略思維,並最終促進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方式的轉型,不僅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而且具有積極的實踐價值。這次國際金融危機之後,在經濟持續開放的進程中,為確保巨觀金融風險處於可控狀態,我國應該從控制“實際金融開放度”人手,保持戰略上的國家控制力,以實現可持續的“無金融危機增長”。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如果說實現“無金融危機增長”應作為整個金融戰略的核心,那么從實體經濟層面來看,無論是在短期內抵禦當前危機的影響,還是長期中構築堅實的經濟穩定增長的基礎,中國都應將實現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發展方式的轉型作為整個經濟發展戰略的核心。本書包括:《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的中國發展(經濟影響、應對思維與發展方式轉型導論)》和《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的中國發展(四省區實地調研及啟示)》。

目錄

《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的中國發展(經濟影響、應對思維與發展方式轉型
導論)》的目錄:
第1章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的中國經濟:一個概覽
1.1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的中國經濟:挑戰與基於並存
1.2長期視角下的危機應對策略:基於擴大內需方針與加強創新能力建設的巨觀經濟分析
1.3國際金融危機北京下的中國經濟:近期趨勢及長期走向
第2章金融危機、實體經濟與發展方式轉型:基於產業調整策略的分析
2.1金融危機下的產業調整策略:能源行業
2.2金融危機下的產業調整策略:汽車製造行業
2.3金融危機下的產業調整策略:電子信息產業
2.4金融危機下的產業調整策略:3G是時代的電信業
2.5金融危機下的產業調整策略:國際航運業
2.6金融危機下的產業調整策略:軍工行業
2.7金融危機下的產業調整策略:信息化測繪服務業
第3章金融危機與金融部門風險:源自危機敏感性行業的風險因素和控制策略
3.1金融未幾下的銀行支持體系:基於房地產行業與中小企業的融資分析
3.2金融危機對中國資本市場的影響及趨勢分析
3.3金融危機下保險業的風險、監管與競爭力提升
第4章金融危機、民生改善與文化建設:應對新思維
4.1金融危機下的社會保障體系:以殘疾人社會保障與基本養老保障為例
4.2金融危機下的醫療衛生體制:危機衝擊與改革思維
4.3金融危機、新農村建設與大學教育:如何使大學畢業生為農村服務?
4.4金融危機下的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影響與對策
4.5金融危機下的城鄉統籌發展:影響與對策
4.6國家基礎設施建設中的移民與社會和諧:以水庫移民為例
4.7金融危機下文化軟實力建設的新思維
第5章金融危機與西部地區的發展:挑戰、機遇和開發新戰略
5.1金融危機下的西部經濟:重要性更加凸顯
5.2金融危機下的西部經濟:影響與走勢分析
5.3西部地區長期可持續發展的策略選擇:發揮資源性經濟的比較優勢
5.4從資源型經濟到資源型經濟圈: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5.5西部經濟發展中的特殊之路:發展循環經濟
第6章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的港澳穩定和海峽兩岸經濟關係
6.1金融危機與香港、澳門經濟:影響與對策
6.2金融危機與海峽兩岸經濟關係:影響、機遇和政策建議
第7章國家控制力與無金融危機增長
7.1金融自由化、國家控制力與發張中國家的金融危機:一個新的視角
7.2經濟周期與國家干預:應對金融危機的財政政策
7.3信貸擴張、金融監管與經濟穩定增長
7.4國家外匯儲備:作為戰略工具的超額需求與投資結構調整
7.5金融開放度與國家控制力
7.6國有經濟與國家控制力
7.7金融危機、政府工程與國家監管:免疫和效益視角的政府審計監督
7.8“走出去”戰略中的國家利益觀
參考文獻
《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的中國發展(四省區實地調研及啟示)》的目錄:
第1章國際金融危機對經濟發達地區的影響與對策:浙江報告
1.1引言
1.2浙江省銀行對中小企業融資支持狀況分析
1.3浙江省科技幫扶企業的措施與建議
1.4浙江省台資企業應對金融危機的策略與啟示
1.5浙江省金融機構應對金融危機的策略與啟示
1.6銀行經營風險防範:基於浙江省經濟金融運行狀況的樣本分析
1.7浙江省保險業應對金融危機的策略與啟示
1.8應對金融危機與關注民生:寧波的新思路
1.9總體分析:來自浙江省應對金融危機的啟示
第2章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的中央企業創新能力建設:江蘇報告
2.1引言
2.2產學研結合:提高企業創新能力的捷徑
2.3汽車行業技術創新的策略與啟示
2.4中央企業建設創新型企業的策略與啟示:國家電網公司
2.5中央企業建設創新型企業的策略與啟示:南京晨光(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2.6中央企業建設創新型企業的策略與啟示:華潤微電子公司
2.7中央企業建設創新型企業的策略與啟示: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
2.8中央企業建設創新型企業的策略與啟示:南通中遠川崎公司
2.9總體分析:來自江蘇中央企業創新能力建設的啟示
第3章國際金融危機與就業:海南報告
3.1引言
3.2海南省農民工就業狀況分析
3.3海南省選聘大學生“村官”工作考察
3.4海南省婦女就業狀況分析
3.5海南省殘疾人就業狀況分析
3.6海南省農墾促進就業工作考察
3.7海南省華僑農場就業狀況分析
3.8海南省就業工作與就業資金績效監管:基於三亞與青島的比較分析
3.9總體分析:來自海南就業工作的啟示
第4章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的西部地區發展戰略轉型:內蒙古報告
4.1引言
4.2內蒙古呼包鄂三市的跨越式發展對西部經濟發展戰略選擇的啟示
4.3內蒙古自治區工業快速發展的策略與啟示
4.4內蒙古自治區服務業發展策略與啟示
4.5內蒙古自治區對外貿易發展格局與路徑選擇
4.6西部地區信息化建設:內蒙古案例
4.7內蒙古自治區水資源開發利用策略與啟示
4.8提升內蒙古自治區測繪保障服務能力的對策分析
4.9總體分析:來自內蒙古資源型經濟發展模式的啟示

前言

毛澤東同志在1930年5月撰寫的《反對本本主義》一文中明確提出: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1961年1月,他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一文中又反覆強調:深入細緻地開展調查研究,就會情況明、決心大、方法對。深入實際開展調查研究,是我們黨領導革命、建設、改革、發展取得成功的一條基本經驗和基本工作方法,也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之一。
組織學員進行社會調研,是中央黨校中青一班教學的重要內容和環節,是貫徹和體現理論聯繫實際教學方針的主要方式,是鍛鍊和檢驗學員調查研究問題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措施,是學員深入基層了解國情的重要途徑,是為中央提供治國政策和策略的基礎性工作。多年來,始終受到廣大學員的歡迎和各有關方面的肯定和好評。一方面,學員從中獲益良多;另一方面,許多調研報告提出的對策建議在國家制定有關法律和政策時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2009年5月20-27日,中青一班三支部全體學員根據中央黨校中青一班教學計畫的安排和要求,組成“國際金融危機對經濟發達地區影響與對策”、“中央企業技術創新問題研究”、“新時期我國西部地區發展戰略研究”、“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的海南省就業情況考察”四個調研組,分赴浙江、江蘇、內蒙古和海南等地,圍繞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及對策問題進行深入的社會調查。各調研組到達有關省市後,一路上不辭辛苦,白天參觀考察、座談走訪,晚間閱讀材料、交流感受和觀點。大家邊調查、邊思考、邊研究,對調研報告的框架、段落乃至語句,都是反覆推敲、反覆修改,可謂精雕細刻、字斟句酌,形成了一份份內容豐富、數字翔實的調研報告。

精彩書摘

(3)創新評審工具,建立科學的信用評價體系。針對中小企業普遍存在的財務數據缺失問題,商業銀行應建立與大客戶完全不同的信用評價模型,重視中小企業的非財務狀況和行為表現,如經營者個人品德、社會聲譽、信用記錄,來自工商、稅務、電力、海關等渠道的軟信息,銀企合作中的表現以及企業未來的發展前景等。
(4)創新貸款流程,提高審批效率。中小企業融資金額小、需求急,應建立方便、快捷的貸款流程,減少審批環節,提高審批效率。為此,要開發與對公業務完全隔離的中小企業信貸管理系統,根據市場、客戶、產品、風險等不同組合條件,設計若干標準化的作業流程,明確各環節的操作標準和限時要求,實行專業化、標準化、集約化處理。同時,建立人工審批和電子審批相結合的審批方式,引入先進的流程管理理念,根據業務風險程度、內部管理水平等不同要素,實現低風險短流程、高風險長流程,短流程管理強、長流程管理弱的差異化流程決策。
(5)創新擔保方式,拓寬融資領域。中小企業一般難以達到銀行信用貸款標準,抵押擔保是銀行中小企業融資的主要方式。但中小企業大多缺乏實物資產,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無形資產占了很大比重。因此,要切實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題,必須創新抵押擔保方式。一方面,要進一步擴大抵押、質押財產範圍,建立包括生產設備、原材料、半成品、產品在內的動產浮動抵押制度;另一方面,要積極探索應收賬款、基金、股權、林權、採礦權以及商標、專利、文化創意著作權等無形資產質押擔保制度。當前,尤其是要關注應收賬款質押業務,目前我國企業應收賬款總量大約有5.5萬億元,占企業總資產的30%左右,而中小企業資產價值的60%以上是應收賬款。此外,信用保證也是中小企業融資擔保的重要方式,要在擴大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擔保的基礎上,積極探索聯保、互保等多種形式的擔保方式。
二、創新業務模式和金融產品,滿足中小企業多樣化的融資需求
商業銀行應根據市場及客戶定位,結合中小企業的實際需求,量體裁衣、因地制宜,積極進行金融產品和服務的開發創新,滿足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類型、不同發展階段的中小企業金融服務的需要。此次調研重點針對銀行創新的兩種業務模式進行了研究分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