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危機、美國霸權與東亞經濟合作》

《國際金融危機、美國霸權與東亞經濟合作》

《國際金融危機、美國霸權與東亞經濟合作》繼2008年成功地舉行了第一屆青年論壇後,2009年11月12日-13日,上海社科院亞太所舉行了第二屆青年學者論壇,其主題是“金融危機與國際新秩序”。現在奉獻給各位讀者的這本論文集就是這個會議部分論文的薈萃。

基本信息

目錄


第一編國際金融危機探究與國際金融體系改革
美國金融危機的政治經濟學解讀
國際金融危機後的中國政策選擇
試論國際金融體系改革
第二編國際金融危機和美國地位變化
國際金融危機與美國的單極地位——當前美國的國家實力、國內制度和國際戰略調整
全球金融危機與國際權力格局的變遷
金融危機的影響及國際秩序的調整
第三編歷史上的金融危機與國際體系變更
歷史上的經濟危機與美國重振國力的內在機制
一個沒有得到歷史論證的命題:金融危機影響國際體系變化
權力、觀念與制度:金融危機中的國際體系
第四編金融危機與東亞經濟合作
東亞地區主義的歷史進程與理論思考
東亞共同體建設:問題與未來
東亞共同體與中美日關係的發展
國際金融危機與中美針對東亞一體化進程的政策調整
全球金融危機下對深化東亞金融合作的新思考
國際金融危機與東亞金融合作
第五編金融危機與全球治理
國際氣候話語權之爭初探
金融危機對全球治理的影響及對中國的啟示
第六編金融危機、貿易保護主義與地區應對
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的貿易保護主義:文獻評述與政策選擇
中日韓三國經濟合作與東亞區域性公共產品的供應——以全球金融危機為背景
從邊緣走向中心?——後金融危機時期國際體系中的拉美
金融危機與中國同南亞國家的經貿合作

前言

繼2008年成功地舉行了第一屆青年論壇後,2009年11月12日-13日,上海社科院亞太所舉行了第二屆青年學者論壇,其主題是“金融危機與國際新秩序”。現在奉獻給各位讀者的這本論文集就是這個會議部分論文的薈萃。
論文作者的年齡段在24__45歲之間,他們基本上都屬於青年科研人員,也有三位是在讀研究生。其中,以上海地區的學者居多,包括上海社科院亞太所的高蘭、劉阿明、張茗、胡志勇、焦世新、王成至、王偉男七人;上海社科院世界經濟研究所的周宇、李剛、孫立行和孫伊然;還有上海復旦大學的張家棟、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的龔克瑜牛海彬、上海政法學院的郭學堂;來自北京的作者包括: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的魏紅霞、北京大學的宋偉、中國人民大學的保鍵雲。另外,王雙是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的博士研究生;葉成城是亞太研究所的碩士生;周石是世界經濟研究所的碩士生。
會議舉行期間,美國、歐洲等國的金融體系正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因此,國內外學術界對美國實力與地位的評價普遍是悲觀的,認為它已經病人膏肓、無法救藥。但是,國際關係學界對這個結論卻呈現分歧狀態,一部分學者認為:另一部分人則持比較謹慎的看法:反對低估美國,認為其具有自我恢復的超強能力,也不認為國際體系的力量消長出現了根本性的變化。正因為如此,論文集中有好幾篇文章著重闡述了這個問題。幾位年輕學人保持了他們獨立和執著的學風,從理論、歷史和制度等層面進行引經據典,以此來論證美國是一個具有自我修復能力很強的國家,或美國並沒有在金融危機中傷筋動骨,在可見的將來,其實力不會有根本性的衰落。
當然,他們逆向性和保守性的分析與警言,並不等於他們的論證是完美無缺的、科學客觀的,或表明美國什麼都沒有變,什麼問題都沒有,他們的研究僅僅是從一個角度提醒國人,不要以良好的意願和先人為主的認識代替客觀的判斷;對美國的實力走勢的認識需要建立在科學辯證法和複雜性的基礎上。
但是,經濟學人的視角又往往與國際關係學者大為不同,他們的研究也可以彌補國際關係學者知識結構與觀察問題的單一性的不足。我院世界經濟研究所研究人員側重於從危機的根源、破壞的程度、對世界金融體系改革和地區金融合作的影響進行深入和計量性的考察。其中在轉述美國學者的研究成果時,提出的一個觀點顛覆了我們普遍存在的認識,即“絕大多數美國居民並非以借債來維持所謂‘超前’、‘奢侈’的生活水準”。
論文集中的第二個主要議題是東亞共同體,這個問題與金融危機沒有直接的聯繫,但是,它又是在這個大背景下凸顯的,反映了所謂世界力量中心向亞洲轉移或力量開始分散化的趨勢。日本前首相鳩山倡議東亞共同體,顯然是看到了中日韓在東亞地區自主合作是大勢所趨的現實;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提出亞太共同體,也是看到了東亞10+3的發展與中國作用的上升這種態勢,澳大利亞希望介入其中,重新創造一個它可以發揮主要影響的合作進程;美國總統歐巴馬上台後,就積極返回東南亞,要求參加東亞峰會,並在黃海、南海和東海展示軍事實力,與中國進行地區主導性影響的較量。這一切表明東亞在全球秩序中的地位在上升,力量結構和關係在重新調整。但是,隨著東協國家把美國拉進東亞合作的進程,原有合作的基調、信任、方式將不復存在。

精彩書摘

由於金融危機對於一個國家人口、領土、資源稟賦、軍事實力和支配輿論的權力影響都是微乎其微的,它對於政治穩定的破壞力通常也很低,金融危機僅有的作用是對經濟的部分影響,我們應該承認,在其他因素特別是軍事實力都保持不變的情況下,經濟波動對於體系中的主要國家的綜合國力計算函式的影響並不明顯,並且這種影響還是要打折扣的。以戰後的美國為例,根據索洛的模型和柯布一道格拉斯生產函式計算得出的結果,生產要素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僅占了25%,而科技的作用占了75%,⑨而金融危機短期無法對科技產生影響,因此它僅僅對這25%生產要素的作用產生影響,即使是這一部分作用,其對國家間相對實力的影響也是有限的,本文會在後面部分繼續探討這個問題。
其次,金融危機爆發的原因決定了它難以改變國際體系。根據明斯基的模型,危機的第一階段是始於巨觀經濟體系的外部衝擊,這種衝擊可能是國內革命結束、戰爭的勝利、技術發明、金融制度改革等因素,這些因素改變了經濟預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