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春之曲》

(回春之曲)是田漢的三幕話劇,寫於1934年。30年代,田漢的話劇創作在思想和藝術上發生了一些新的變化。而(回春之曲》被公認為是這一時期田漢劇作的代表作,是恢復了“田漢味”的劇作。

作者簡介

田漢(1898.3.12-1968.12.10)湖南長沙人,字壽昌,曾用筆名伯鴻、陳瑜、漱人、漢仙等。1916年隨舅父去日本東京高等師範英文系學習,後參加少年中國學會。1920年出版與郭沫若、宗白華的通信《三葉集》。1921年與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等組織創造社。1922年回國後與妻子易漱瑜創辦《南國半月刊》,繼而組織南國電影劇社,從事話劇創作和演出活動。此時期創作的話劇《咖啡店之一夜》、《獲虎之夜》、《蘇州夜話》等都充滿浪漫主義氣息。1927年在上海藝術大學任教並被選為校長,此時與歐陽予倩周信芳等舉辦藝術魚龍會,會上演出他的劇作《名優之死》獲得成功。同年冬成立南國社及南園藝術學院,1928至1929年率南國社先後在上海、杭州、南京、廣州、無錫各地舉行話劇公演和其他藝術活動,推動了中國話劇的發展。同時期他也創作了大量劇本。1930年加入“左聯”,寫下了著名的《我們的自己批判》,創作從浪漫主義轉向現實主義。同年南國社被國民黨查封。1932年加人中國共產黨,任左翼戲劇家聯盟黨團書記等職。此時創作的《年夜飯》、《亂鍾》、《顧正紅之死》等劇。

劇本介紹

(回春之曲)是田漢的三幕話劇,寫於1934年。30年代,田漢的話劇創作在思想和藝術上發生了一些新的變化。而(回春之曲》被公認為是這一時期田漢劇作的代表作,是恢復了“田漢味”的劇作。在三四十年代,田漢的大量劇作是表現抗日愛國鬥爭主題的,與他那些表現工人運動的劇本一樣,許多成了配合政治宜傳的急救章,沒有像20年代的代表作那樣達到思想和藝術的和諧。《回春之曲》則突破了這些局限,將主人公的愛情命運和祖國的命運有機地結合起來,表現了抗日愛國的主題。在選材上側重於愛國青年知識分子的心靈世界和他們的情感生活。那么,為什麼田漢轉向後在表現這類題材上獲得了成功?當然時代、社會所提供的機緣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也與田漢轉向以來嘗試使自己前期形成的藝術風格巧妙地附著在新的內容上的努力分不開。而本文想探究的是除此而外,這種創作的成功可以在何種程度上歸因於作家的體驗,或者說是能否把它看作是作者創作上一種固有情節的“回春”。而要回答這些問題,僅僅考察以上列舉的外因是不夠的,我們嘗試把目光投向作家的情感生活,或許會獲得有益的啟示。(回春之曲》的劇情富有浪視傳奇色彩,主人公高維漢拋別戀人......

田漢作品

田漢(1898年3月12日—1968年12月10日),原名壽昌,話劇作家,戲曲作家,電影劇本作家,小說家,詩人,歌詞作家,文藝批評家,社會活動家,文藝工作領導者。中國現代戲劇的奠基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