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電影講述了1994年4月,一名胡圖族士兵在最初大屠殺的混亂里與圖西族妻子和兩個兒子失散的故事,10後當他與遇見他的兄弟澤維爾時,才獲悉他們的命運。而身為記者的澤維爾正在坦尚尼亞Arusha的盧安達國際法庭受審,罪名是通過電台廣播煽動流血事件。影片中也提到了作為美國國務院官員的德博拉-溫格(Debra Winger),努力說服當時的總統比爾-柯林頓採取行動。
現實意義
《四月的某時》 (Sometimes in April)——描寫西
方世界沒有參與調停的1994年盧安達大屠殺的悲慘影片,加入了柏林電影節的競賽單元,是為期11天的電影節中兩部關於此暴行的影片之一。與特里喬治的《盧安達飯店》關注的是同一背景和題材,拉烏爾佩克卻以不同的途徑展示了內戰的創傷。這兩部影片和《卡雅利沙的卡門》可看出南非電影的升溫。 濃筆重彩描繪出大屠殺血腥場面的《四月的某時》,比起同一題材的展映影片《盧安達酒店》(Hotel Rwanda),具有絕對的震懾力。
這部由美國和盧安達聯合製作的影片,是第一部關於大約80萬圖西人和胡圖族人遭到種族滅絕的主要影片,在盧安達當地拍攝,並動用了大批當地居民作為臨時演員。
發行信息
香港
HongKong
2006年4月9日......(HongKongInternationalFilmFestival)
德國
Germany
2005年2月17日......(BerlinInternationalFilmFestival)
美國
USA
2005年3月19日
匈牙利
Hungary
2006年2月23日
製作公司:
HBOFilms[美國]
CINEFACTO[法國]
特技製作公司:
L'E.S.T.[法國](visualeffects)
影片評價
出生在海地的導演和人權積極分子拉烏爾-佩克(Raoul Peck)說,啟用仍然對那場災難記憶猶新的盧安達人當臨時演員,可能有助於外國觀眾更好地理解他們內心的恐懼。佩克強忍住淚說:“影片中所有的事情都是真實的。我認為難得有機會發生這種情況,各種族人們間的關係和衝突頃刻間全部爆發,任何可能發生的事情都成為了現實。”
佩克花費了數個月的時間在盧安達和坦尚尼亞進行調查,影片劇本中的部分內容來自審理團聽證會的副本。他說,一些出演影片的盧安達人聲稱他們不能演兇手,只能演受害者,因為10年前的悲劇仍然深入人心,椎心刺骨。佩克說,拍攝期間由5位專家組成的心理學家小組一天24小時都要駐守在片場。
在片中扮演一名圖西族受害者的比利時女演員卡羅爾-卡雷梅拉(Carole Karemera)說,電影的製作過程對許多身受其害的人來說,是一種精神治療。她說:“經受了痛苦,你才會有羞恥心,才會安靜下來。現在我們試著談論這件事,也開始再次相信其餘的人類。”
一個國家, 由種族憤怒消滅。二個兄弟, 由婚姻和命運劃分
1994 年盧安達種族滅絕的100 天。近一百萬個人被殺害了
同類比較
另一部在本周初上映的同樣題材的影片《盧安達酒店》(Hotel Rwanda)參加了柏林電影節的非競賽單元。佩克說他有意識地決定,要比《盧安達酒店》描繪更多栩栩如生的暴力場面。他說:“我的第一個目標是要把影片拍得儘可能真實殘酷,又不會讓觀眾掉頭而去。我需要觀眾,我需要他們看完整部電影,走完這次恐怖之旅。這場有計畫的種族屠殺發生的時候周圍沒有攝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