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血的皇冠大結局》

《嗜血的皇冠大結局》

《嗜血的皇冠大結局》是曹昇的新作《嗜血的皇冠:光武皇帝之劉秀的秀》的結局,重現新朝末年至東漢初年歷史的風雲際會,歷史的血色風流,將劉秀、劉縯、王莽這一個個人物,隔著綿長的時間帶到讀者面前,帶給我們另一種理解歷史的境界。

圖書信息

作者:曹昇著
出版社:時代文藝出版社
ISBN:9787538731293
出版時間:2011-06-01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
紙張:膠版紙
印次:0

內容簡介

洛陽城中已然危機四伏,劉秀將如何死裡逃生?初入河北,劉秀隨身僅有二十餘人馬,他將如何應對前方莫測的兇險,最終將河北據為己有,成為他日後稱霸天下的第一桶金?
羽翼漸豐的劉秀,公然與更始朝廷決裂,自立為帝。然而在那段空前的亂世里,皇帝嚴重通貨膨脹,先後共出現過八位,割據稱王者更不知凡幾。劉秀又是如何在這一團亂麻之中,各個擊破,漸次消滅,最終統一中國,建立強大的東漢王朝,成為名垂史冊的漢光武帝
同時代的雲台二十八將陰麗華、鄧奉、公孫述隗囂等人,他們又分別有著怎樣的人生遇合?
更恢弘的沙場血戰,更奇特的命運悲歡,更糾結的愛恨情仇,更厚重的興亡喟嘆。

作者簡介

曹昇,15歲入浙江大學,19歲畢業。研究歷史十餘載。
2007年,《流血的仕途:李斯與秦帝國》上冊一經出版,便在“2007年中國書業年度評選”中,被讀者評為“年度最受歡迎的人文社科書”,同時也是天涯“煮酒論史”兩年來最受歡迎的歷史小說,該書出版上市不到五個月,就獲得近四十萬冊的驚人銷量,被讀者奉為新一代寫史經典,作者曹昇也從此被譽為“史界第一才子”。三十而立的曹昇,一舉成為歷史寫作新一代大師級領軍人物。讀者稱其為“曹三公子”。
在新作《嗜血的皇冠》中,曹昇將目光轉向東漢開國皇帝劉秀,以汪洋恣肆之筆力,將新朝末年至東漢初年的亂世風雲滿血復活,也將其“以心證史,仿佛親歷”的曹氏風格推向另一個巔峰。《嗜血的皇冠》上冊甫一面世,半年內三十萬冊銷售一空。

目錄

第一章 飛龍在天
第二章 走出冀州
第三章 絕地反擊
第四章 河北女婿
第五章 短命君王
第六章 銅馬皇帝
第七章 天子輩出
第八章 西京東都
第九章 少年鄧奉的煩惱
第十章 長安之亂
第十一章 後院起火
第十二章 戰神哀歌
第十三章 既得隴
第十四章 復望蜀
第十五章 尾聲
後記

媒體評論  

秦始皇相比,我不折騰;和劉邦相比,我不流氓;和王莽相比,我不拍腦袋;和李世民相比,我愛我的兄弟;和趙匡胤相比,我統一了中國;和朱元璋相比,我不殺功臣。我是劉秀,東漢的開國皇帝。這是我的故事。我不相信劣幣驅逐良幣,如果世間壞人當道,那只是因為好人還不夠努力。
曹昇以一顆嬉皮落寞的現代心靈和歷史人物的心靈相對話,成為自成一家的“曹氏心靈史學”。毫不誇張地說,通讀完此書,就好像過了一次劉秀的虛擬人生。讀《嗜血的皇冠》,不但是讀史,也是醒悟人生的過程。——潘石屹
《嗜血的皇冠》是一本非常豐滿的書,每個人都能從中看出自己的故事。心中有愛者,能看到愛情;心中有欲者,能看到野心;心中有天下者,能看到蒼生百姓;為官的,可以以史為鑑圖一個為國為民之道;經商的,可以舉一反三尋一個做大做強之法。即使不圖其他,也能看出“努力”二字。——李開復
由仕途而皇冠,由流血而嗜血,故事的層次在提升,而曹昇的筆法愈加老練成熟。他筆墨放蕩,華麗妖異。似小說而近正史,似敘述而多宏論。筆記典故信手拈來,西方理論流行時尚隨時納入文中而絲絲入扣。以此筆法寫歷史,尤其是近乎無人觸及的東漢歷史,不得不說是膽量也是實力使然。——慕容雪村
臨書涕零,曹昇知我。——劉秀

精彩書摘

精彩摘錄一
劉秀並不想和大家一樣擺攤,擺攤能賺幾個錢?他的計畫是買頭驢,跑出租,搞物流,反正從太學到會市,還有一大段路,這些擺攤的同學,都有運貨的需求,生意管保差不了。想出這么個主意,劉秀很是得意,但是,哪怕是買頭驢的錢,他也拿不出來,於是找到同宿舍韓子,拉他一起入伙。韓子家境也不富裕,初聞劉秀的提議,一口回絕。劉秀並不氣餒,向韓子描繪了這樣一幅宏偉藍圖:
咱倆先合資買一頭驢,出租給別人拉東西。等有了錢,再給驢配個車,咱們就改出租驢為計程車。等有了更多的錢,再擴大規模,搞兩輛驢車,一輛拉生意,一輛自己坐。
韓子一聽,大為興奮,嚷道,等咱有了車,每回出門都坐。媽的想上車就上車,想走路就讓車跟著。
劉秀一笑,道,冷靜,冷靜,這才剛剛開始呢,好事還在後頭。等生意更紅火起來,咱們再成立一支驢車隊,把咱們的驢車隊都送上市場,簡稱上市。你說,那得多美氣啊。
上市的夢想,又有誰能抵擋。韓子於是掏出全部積蓄,加入了劉秀的生意。兩人集資買了一頭驢,再讓僕從牽去會市,幫人馱運貨物,自己則坐地收租。
劉秀的預見果然沒錯,出租驢一推出,很快便火爆得不行。然而,立即便有跟風者。一時間,長安驢貴。也難怪,這行業準入門檻太低,無論你買頭驢或者你自己是頭驢都可以。
精彩摘錄二
剛入太學之時,迫於經濟壓力,朱祐也曾經嘗試做過賣藥的小生意。按理說,賣藥的生意總不會太糟,況且,朱祐的藥方又是祖上傳下,療效出奇的好,然而,朱祐的生意還是日漸蕭條下來,最後只能關張大吉,自我安慰道:君子固窮而已。
劉秀卻偏偏看上這么個爛攤子,找到朱祐,商量一起賣藥。朱祐早已斷了發財的念想,指了指牆角的庫存,你要賣?拿去,拿去。劉秀也不客氣,提藥就走,再回來時,手上藥是沒了,錢卻拎了一大袋。
朱祐大驚,顧不上作罷功課再理會劉秀的慣例,趕緊放下書,下堂迎接。劉秀大笑道:“朱兄為何前倨而後恭?為我多金乎?”
這便是劉秀,總能和人保持恰當的距離,恰當得可以隨時實施調戲,而又不至於被人大叫非禮。朱祐赤著臉,只能尷尬笑笑。劉秀調侃過後,正色道:“你知道你的藥為什麼賣不出去?”
朱祐一臉天真,為什麼?劉秀答道:“你的藥太苦。”
朱祐不以為然,“良藥苦口,自古皆然。”
劉秀笑道:“窮則變,變則通,你不變不通,怎能不窮?”說完分錢走人,朱祐鞋也來不及穿,追出十幾里地,拉住劉秀,討問秘訣。劉秀道,哪有什麼秘訣,我也就是往藥里加了些蜂蜜,從人所欲而已。朱祐大失所望,道,就這么簡單?劉秀笑道,你知道你和我最大的區別是什麼?朱祐抓耳撓腮,想不出答案。劉秀大笑,揚長而去,遠遠拋下一句:你賣的是藥,我賣的是口感。
精彩摘錄三
在王莽的想法裡,既然我皇帝都維護你們老百姓的利益,如果有官吏膽敢從中作梗,有我替你們撐腰,你們還怕什麼,你們大可以反抗嘛,你們為什麼不反抗?殊不知,就算王莽到時候真的肯為老百姓撐腰,老百姓們依然不會選擇反抗,一則他們本來就以善於忍受苦難而聞名於世,二則又是人性的必然結果。
博弈論里有一種“自願者困境”,即在一個群體之中,率先採取行動的人將會喪失一切,而讓其他人得益,但是,如果群體中的所有人都維持不動的話,那么最後大家都會面臨滅頂之災。而具體到老百姓反抗官府這事上,則“自願者困境”可以改稱為“出頭鳥困境”,即老百姓們不堪官府欺壓,都希望官府完蛋,但是要讓官府完蛋,就必須有人起來反抗,而反抗官府的代價則是死亡,於是,每個人都希望別人去當出頭鳥,為了大家的利益去送死,自己則搭順風車撿便宜。最終結果則是誰都不願用自己的性命為他人做嫁衣,大家都等著別人起來反抗,最後就變成沒有人反抗。孔子所言的“不患貧而患不均”,至此則有了新的意義,老百姓們既然都很平均地過著悲慘的生活,同時也很平均地受著官府的侮辱,於是很容易便會淪為麻木的看客,非但不抱怨自己的悲慘,甚至還學會了欣賞別人的悲慘,並從中獲取巨大的安慰。
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一路上雖然偶爾也有好事,譬如女兒國什麼的,但大部分時間裡,總還是碰到妖怪前來欺負他們。此時的師徒四人,其實也面臨著“出頭鳥困境”,打妖怪總是有危險的,最好是讓別人去搞定,自己則不出工也不出力(尤其考慮到妖怪的主要目標通常都是唐僧,三個徒弟如果都選擇觀望容忍,結果最多也就是白挨一頓揍,保命應該問題不大)。讓唐僧高念阿彌陀佛的是,每次妖怪一來,孫悟空都會義不容辭地主動跳出來,從而解決了這一“出頭鳥困境”。孫悟空之所以甘作出頭鳥,拋開他的本領大不論,更重要的其餘三人都是人(豬八戒曾經也是人),而孫悟空則是猴,他沒那么複雜和陰暗的人性。
王莽想不通的第二個問題是,為什麼老百姓們一餓肚子,就要合起伙來跟他作對?王莽這一問,雖然遠比說“何不食肉糜”的晉惠帝來得清醒,來得高明,但他畢竟從未挨過餓,他根本不明白飢餓帶給人的恐怖。
這世上原本什麼人都有,生旦淨末醜,豬馬雞羊狗,千人千面,不一而足。然而儘管人性變化莫測,但所有的人性,都有一個最小公約數也是唯一的公約數,那便是對食物的需求。飽腹之後,自然可以人人有一本流水的帳,家家有一本難念的經,從而陷入到出頭鳥困境,然而一旦飢餓降臨,像做除法一般剔除掉所有多餘的人性,於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要吃飯,我要活下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