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慈禧太后要修頤和園風光的過她六十歲生日,李鴻章擔心日本擴充海軍漸成威脅,想加強北洋水師實力,設"海防捐",又找洋人借錢,結果竹籃打水一場空,只得搞了一次令人心酸的演習。中日甲午戰爭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李鴻章受命簽定《馬關條約》,在日本遇刺大難不死,但從此背著漢奸惡名退出政治舞台。甲午兵敗之後朝廷決定訓練新兵,袁世凱沽名釣譽取得新貴榮祿信任,開始小站練兵,經營政治資本。
《馬關條約》的國恥激起全國義憤,康有為等舉子聯名上書朝廷,要求維新變法,光緒雖然也想維新自強,但慈禧一旦發覺變法可能削弱她的權勢利益,便輕而易舉地將維新鎮壓了,逃亡海外的康梁在檀香山宣傳君主立憲制,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駁斥康梁,宣傳中國的出路只有革命,推翻清朝封建統治,建立民國才有希望。
八國聯軍攻進北京,慈禧西逃,為了慈禧迴鑾的議和,清廷不僅賠款,還不得不將一大批被侵略者列為戰犯的王公大臣處死。為慈禧安全迴鑾袁世凱學西方組建警察,正缺兵少將無人可用的慈禧於是很器重袁世凱。
走向共和屢敗於洋人丟盡顏面的慈禧太后聽說立憲共和可以強國,也派五大臣出國考察,袁世凱和權臣慶王爺通過交易結成聯盟,藉機推行"新官制",獲得更大的權力,軍機大臣瞿鴻璣為遏制其權力,發動丁未政潮。慶、袁反擊成功,終使首輔被罷,從此獨斷朝綱。
慈禧太后死後,載灃攝政,罷免袁世凱,親貴專權,遏壓民意。革命黨乘機起事,辛亥革命爆發。朝廷只好又任用袁世凱鎮壓革命軍,袁世凱利用朝廷向革命軍討價還價,又用革命軍要挾朝廷,逼隆裕皇太后退位,孫中山為了實現共和理想的大局,將大總統之職讓給了袁世凱。
宋教仁遇刺暴露了袁世凱封建軍閥政客面目,引發二次革命,革命失敗,孫中山再次流亡海外,國會中占多數的國民黨議員選舉中要罷免袁世凱,袁世凱採用武力威脅和流氓手段演出了一場滑稽的鬧劇,並且解散國會,清除國民黨議員。袁世凱以為再無忌憚,索性復辟當皇帝,蔡鍔起兵討袁護法,袁世凱不得人心,眾叛親離,惶惶而死。但隨即軍閥混戰,張勛藉機復辟。故事在孫中山(港台版)慷慨激昂的為討伐張勛,反思過去,激勵世人的演講中結束。
分集劇情
第1集
公元1890年,清光緒16年,海外傳來日本國制訂“征討清國策”意欲占領朝鮮,進攻大清。此時大清朝廷上下,京城內外,歌舞昇平。糜費國庫數千萬兩銀子的萬壽慶典工程—頤和園,因無銀子即將停工。慈禧召來工程總監工,當今聖上之父醇親王奕環嚴加訓斥。在朝鮮平定內亂而又險遭奸人所陷的袁世凱,此時正躲在紅粉知己,京城名妓沈玉英的家中,聽說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李鴻章奉召來京,遂星夜求見。
與北洋齊名的大清南洋大臣湖廣總督張之洞,對西洋記者莫里遜南北洋的評論憤懣不已,決定親自帶領眾記者參觀他創辦的中國第一鐵廠——漢陽鐵廠。
這邊北洋為戰備要銀子,那邊頤和園工程尚有750萬兩的窟窿。而國庫空虛,對此束手無策的光緒,帶著他的教師軍機大臣翁同龢、戶部尚書閻敬銘來到宮中。面對堅持要停園工的閻敬銘,慈禧大為惱火,當場撤去閻的差使。這時,李鴻章被召到宮中。
第2集
在朝上,面對李鴻章將日本視大清國為頭等敵人的陳述,慈禧不以為然。朝後,新掌戶部的軍機大臣翁同龢公報私仇,拒不給北洋水師一錢銀子。無奈,李鴻章來到頤和園工地,欲取得醇親王的支持。孰料親王正為缺銀子修頤和園面臨慈禧的怪罪而大傷腦筋,正等著李鴻章來,意欲從北洋水師的軍費中將修園子的750萬兩的窟窿補上。在南方的張之洞,此時焦灼不安,漢陽鐵廠因焦炭不足,兩座立爐只能一座開工,又因鐵水質量不行,生產出的鐵賣不出去,面對日日要賠進大筆銀兩的鐵廠,張之洞苦無良策,無奈只好派人進京向朝廷要銀子。
本以為進京能多少要點銀子為北洋水師增添些許大炮,銀子一兩未得,反而要救親王於水深火熱之中,萬般無奈之下,李鴻章幫親王出點子,以北洋水師海防捐的名義,對外賣官,以補頤和園工程急需。豈料,此舉招至全國眾官反對,清流領袖張之洞更是上書奏陳,歷述捐官之弊,在一片罵聲中,朝廷停了“海防捐”。
第3集
“海防捐”停了,修頤和園的窟窿沒補上。李鴻章一面派手下盛宣懷私下加緊與四國銀行談判籌措借款,一面利用張之洞漢陽鐵廠礦石與高爐不符日日虧損的困境,密謀將鐵廠由官辦改成官督商辦,斷其官銀。朝廷里,翁同和與弟子密商,上摺子參奏李鴻章,更利用身為國師之機,讒言李鴻章。見翁、李不和,光緒皇帝深為擔憂。日本天皇檢閱海軍,為與大清國水師一決雌雄,天皇決意每年從個人財產撥出30萬銀子交與水師,並秘密購買大清國在英國所定購的鐵甲巡洋艦。
派人到朝廷要銀子未果,張之洞為救鐵廠,情急之下不知是計,將鐵廠交由盛宣懷督辦。為報李鴻章臨危搭救,他在湖廣狠抓賭場,八方籌錢,甚至不惜清名,親手為人寫“墓志銘”,終於為李鴻章籌措到了一百萬兩白銀。
第4集
在盛宣懷的全力籌辦下,漢陽鐵廠起死回生。重新購置高爐,煉出的鐵水終於合格。湖廣總督張之洞喜不自勝,盛宴酬謝盛宣懷,並將那一百萬兩白銀捐贈於北洋水師。修頤和園所差的銀子也終於如數籌到,光緒皇帝大鬆一口氣。每年一度的會試即將開始,各地舉子陸續來京,其中就包括江蘇的張謇與廣東的康有為。在點評試卷時,作為主考官的大學士徐桐與副主考官翁同和為哪張卷子最好互不相讓,面紅脖粗地將官司打到了慈禧處,最後欽點江蘇張謇高中狀元。
出於對李鴻章籌措750萬兩銀子填平頤和園窟窿的獎勵,慈禧決定派醇親王奕環代天閱兵。為準備朝廷閱兵,李鴻章急召盛宣懷回津,一行人秘訪劉公島。所到之處發現北洋水師軍紀鬆懈,官兵為所欲為,更有甚者,貪污購炮彈公款以石頭充之。大戰之前軍心如此,李鴻章殺心頓起。
第5集
在北洋水師議事會上,面對上有朝廷重臣彈劾,下面水師軍心渙散,李鴻章怒從心起,他以日本小孩玩起“擊沉定遠號”遊戲事例為契機,通過殺一個,赦一個,獎一個,激一個重新凝聚軍心,煥發眾將的英勇氣概。在科舉上屢試屢敗的康有為,此時在廣州辦起萬木草堂,廣招弟子,意欲從“制度”上改革清廷。北洋水師駐地威海衛旌旗獵獵,水兵威風凜凜,醇親王奕環代天閱兵。李鴻章還特意邀請中外記者等一行人,意欲讓世人知曉北洋水師的軍威浩蕩。
演職員表
職員表
出品人:高建民;劉文武製作人:鄭佳明;胡恩;李健;吳兆龍
監製:趙化勇;謝建輝
導演:張黎
副導演(助理):嘉娜·沙哈提;雅特
編劇:盛和煜;張建偉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
---|---|---|---|---|
孫中山 | 馬少驊 | 國父,中國民主革命家 | ||
宋慶齡 | 石佳麗 | 國母,孫中山的妻子 | ||
袁世凱 | 孫淳 | 中華民國,大總統 | ||
宋教仁 | 喬立生 | 同盟會,領袖,國民黨代理理事長 | ||
黃興 | 李傳纓 | 同盟會領袖,民國陸軍總長 | ||
李鴻章 | 王冰 | 洋務派,領袖,清國直隸總督 | ||
康有為 | 孫寧 | 維新派,領袖,保皇黨,人 | ||
梁啓超 | 張洪睿 | 維新派領袖,進步黨,黨魁 | ||
慈禧太后 | 呂中 | 清朝,皇太后 | ||
愛新覺羅,·載湉 | 李光潔 | 清朝第11代皇帝 | ||
榮祿 | 戈治均 | 清朝,軍機處,大臣 | ||
愛新覺羅·,奕劻 | 徐敏 | 清朝內閣總理大臣 | ||
愛新覺羅·奕譞 | 錢學格 | 醇親王,光緒皇帝生父 | ||
愛新覺羅·奕訢 | 鄭天庸 | 洋務派領袖,清朝恭親王 | ||
翁同龢 | 張矩 | 清朝軍機處大臣,帝師 | ||
張之洞 | 廖丙炎 | 清朝湖廣總督,洋務派 | ||
辜鴻銘 | 田小潔 | 清朝著名學者 | ||
李蓮英 | 李永貴 | 清朝,內務府,大內,總管 | ||
楊度 | 陳康 | 立憲派人士,袁世凱幕僚 | ||
徐世昌 | 鄭玉 | 中華民國國務卿,袁世凱,謀士 | ||
唐紹儀 | 王宇 | 中華民國內閣總理 | ||
趙秉均 | 李屹 | 中華民國國務總理 | ||
黎元洪 | 蔡偉 | 中華民國副總統 | ||
馮國璋 | 姚崗 | 北洋軍閥 | ||
段祺瑞 | 馬侖 | 北洋軍閥 | ||
張勛 | 楊光華 | 北洋軍閥,保皇黨人 | ||
應桂馨 | 楊俊勇 | 宋教仁案的嫌疑犯 | ||
田沫 | 柳淵 | 民國時報記者 | ||
羅文 | 趙立新 | 國會,參議院,議員 | ||
馬三俊 | 韓英群 | 清朝,淮軍,將領 | ||
鄧世昌 | 蘇茂 | 清朝北洋,水師,致遠艦艦長 | ||
譚嗣同 | 隨抒揚 | 維新派人士 | ||
孫眉 | 米國強 | 美國,農場主,孫文的哥哥 | ||
盛宣懷 | 溫海波 | 清朝,戶部,侍郎,實業家 | ||
隆裕太后 | 姜楠 | 清朝末代皇太后 | ||
愛新覺羅·載灃 | 高田昊,佟樂 | 清朝末代,攝政王 | ||
愛新覺羅·,溥儀 | 王培文 | 清朝末代皇帝 | ||
珍妃 | 阿斯茹 | 光緒皇帝妃子 | ||
沈玉英 | 韓再芬 | 袁世凱妾侍 | ||
愛新覺羅·,載澤 | 郝伯傑 | 清朝,宗室,立憲派 | ||
徐桐 | 王洪濤 | 清朝大學士 | ||
徐承煜 | 於雷 | 徐桐的兒子 | ||
陸皓東 | 鄭春雨 | 孫中山曾經,密友,廣州起義,時犧牲 | ||
楊衢雲 | 脫一 | 興中會領袖,被清廷暗殺 | ||
鄭士良 | 王敬禹 | 興中會成員 | ||
鐵良 | 賈一平 | 清朝宗室,陸軍部尚書 | ||
李熙 | 何顯達 | 朝鮮高宗 | ||
莫理遜 | 曹操 | 英國,泰晤士報,記者 | ||
西奧多·羅斯福 | 漢斯 | 美國總統 | ||
明治天皇 | 矢野浩二 | 日本,天皇 | ||
伊藤博文 | 平田康之 | 日本內閣總理大臣 | ||
伊東佑亨 | 中村文平 | 日本帝國海軍總司令 | ||
野村吉三郎 | 三浦研一 | 日本帝國海軍陸戰隊將軍 | ||
陸奧宗光 | 桑名涌 | 日本外務大臣 | ||
小村壽太郎 | 神谷秀澄 | 日本駐華公使 | ||
西鄉從道 | 星野,晃 | 日本海軍大臣 | ||
純子 | 市川亞沙子 | 日本女孩 |
影片評價
爭議
1、有不少反對者認為該劇過度美化慈禧和李鴻章,對於此二人誤國誤民的言行輕描淡寫。他們認為,此劇甲午之敗上為慈禧和李鴻章開脫淡化,反而推之於翁同龢和和光緒皇帝。如《馬關條約》的簽訂,此劇一味強調日方伊藤博文強勢的態度,以及日軍進逼山海關的不利戰略形勢,為慈禧和李鴻章的軟弱、自私、為保一己私利而犧牲全國的利益作辯解。而甲午後,李鴻章被認為是出於報復日本的目的,而極力促成損害國家主權的中俄密約。
批評者認為,這些自私賣國的作為,《走向共和》一概略過不提或歪曲歷史,只著墨其忠君愛國、戮力從公的一面。有些學者亦指出,該劇許多情節,與歷史事實多有出入。
但也有大陸媒體和一些學者認為《走向共和》比較客觀持平地表現了慈禧太后、李鴻章、袁世凱等歷史人物,不像以往歷史劇和教科書過多地從現代的意識型態出發加以批判,而能就這些人物在歷史情境中的局限性給予平實的描寫,是中國歷史劇的一種創新和進步,值得肯定。
由於存在諸多爭議,因此在內地播出時,電視劇有較多修改和刪節的地方。
集數不同:《走向共和》是中國歷史劇突破舊思維的一種嘗試,在學術界也引起了一定程度的注意與迴響。而且中國大陸地區觀眾只能看到五十九集,台灣和香港地區的觀眾則可以看到完整的六十集。其影碟仍被允許發行。中國中央電視台在播出該劇時刪除了一些情節(如第59集末尾孫文在上海大禮堂的講演、第52集宋教仁被暗殺的過程等等),但在台灣、香港地區在市面發售的影碟中保留了刪減片段。
大結局不同:《走向共和》台灣版和香港版完整保留了孫中山在上海的演講,孫中山演講的主題包括了三民主義、五權憲法等內容,並且強調共和尚未成功,而內地版這一段在公映時則進行了大量刪剪,以字幕形式改成了中國共產黨人通過革命成功實現了共和國。
軼聞
1、在本劇中,孫文起初較為流里流氣,一反過去嚴肅偉人形象,據說這是刻意安排的,要呈現一個孫文的成長過程。
2、因為央視刪除的緣故,片中突然出現一個光緒的六爺,並拒絕見慈禧,並未交代清楚。該六爺乃恭親王奕,才幹在四哥鹹豐皇帝之上,並未繼承皇位。起初與慈禧共同扳倒肅順,後在推行洋務運動時,被慈禧扳倒後兩人鬧翻。
3、本片十分注重以對比手法敘事,如在甲午海戰前,日本天皇為購買“吉野號”而節食,鏡頭一轉,敘述慈禧的“108菜宴”。
4、本片導演乃拍廣告出身,拍攝方法新穎活潑;主角之一的孫淳原本想演孫文,後演袁世凱,刻意增肥許多;光緒皇帝演員李光潔演出時,仍乃戲劇學院學生,年齡21歲;演出孫文的馬少驊,傳說是中國長的最像孫文的演員。
不合史實
1、康有為當時是非四品以上官員,無法能夠與皇帝見面(電視劇中似有一場“康有為舌戰群儒”,並先到軍機處,受到李鴻章等人的“審問”)。2、甲午戰爭後,孫文曾經想求見李鴻章,並寫了一篇文章先呈給李。李鴻章見寫的不錯就召見他,結果因為他一口廣東腔聽不下去,孫文於是立志革命。在電視劇當中,孫文向李鴻章宣傳革命,時間順序有錯誤。
3、片中關於清末新政立憲的橋段中,提到英國當朝的仍是維多利亞女王,實際上維多利亞女王1901年即去世,當時的應該國國王是愛德華七世。
4、1906年預備立憲時提到奕劻過五十大壽,似有重大出入,因為奕劻生於1838年。
5、片中早在小站練兵時,袁世凱即在兵營升旗時奏響清國國歌《鞏金甌》,後來五大臣出訪考察憲政時亦在美國主持的歡迎儀式上作為清國國歌奏響,而實際上此曲卻是1911年才由清廷作為國歌頒布。
6、片中孫中山曾在夏威夷檀香山經營農場的兄長孫眉處居住很長時間,而實際上孫眉的農場在毛伊島,不在檀香山。
7、片中袁世凱登基稱帝的服飾不是龍袍、冕服,而是民國公民祭天的祭祀服裝。是按照祭祀冠服制訂的,但袁世凱應該穿十二章大總統級祭服,片中卻穿成九章部長級祭服,這一點不如《建黨偉業》中袁世凱祭天的衣服來的嚴謹求實。而且把袁世凱穿的那套祭服說成登基稱帝的龍袍,顯然違反歷史。
8、片中於1906年出現光緒帝生母葉赫那拉·婉貞,而實際上,婉貞1896年就已經去世。
9、1912年隆裕太后下詔清室退位時稱自己“四十壽辰”,而實際上隆裕出生於1868年。
10、民國以前的片段大部分按《清史稿》拍攝,沒有虛構人物,人物在歷史上都存在。但民國後出現一些虛構人物,似虎頭蛇尾。
11、片中,趙秉鈞被毒死在前,孫中山發動二次革命在後。而歷史上,二次革命是1913年而趙秉鈞於1914年去世。
12、片中,剛毅曾於逃出北京後在西安拜見光緒與慈禧,實際上,剛毅在西逃途中尚未未抵達西安,便於山西侯馬病死,時在1900年8月。
13、片中,載灃參與了由良弼組織的宗社黨,並且許諾提供軍火。但實際上載灃自從辭去攝政王后就不問政事,深居簡出。
14、片中,宋案的真相是由虛構的記者田沫找到的,明顯的過於輕率。
15、翁將他與李鴻章的私人恩怨派系鬥爭延伸到國家大事之中,剋扣北洋水師軍費,最終導致甲午海戰失敗,這是他人生中不可抹去的污點。
幕後製作
《走向共和》播出後,引起巨大反響,被指責為有美化慈禧、李鴻章之嫌,很多專家提出了許多批評意見,因此,央視播出速度加快且邊播邊改。中央電視台影視部主任汪國輝,他明確表示,這純粹是無稽之談。《走向共和》確實做過一次刪節性的修改,不過這是在該劇播出之前,根據審片組的專家們提出的意見,將該劇由60集“縮水”至59集。
汪國輝強調說,每天播出三集是應觀眾的要求,某些報導中提及的《走向共和》邊播邊改的說法根本站不住腳。據悉,在《走向共和》播出之前舉行的審片會上,依據審片組專家的意見,該劇的創作人員對整個劇集做了一次修改。汪國輝透露,修改主要集中在某些較為拖沓的情節上,並非像一些報導中說刪去了某些歷史人物過於正面的情節。“只是做了邊邊角角的改動,沒有影響人物走向和故事發展的脈絡。”修改後,專家沒有表示什麼異議,在這以後,《走向共和》沒有做其他調整。
該劇出品人劉文武先生向記者聲明,《走向共和》確實反映那段中國近代史上最黑暗年代的一些史實,但電視劇畢竟是電視劇,而非歷史研究,也不是寫論文,《走向共和》沒打算,也沒有必要給歷史人物下定論。如何給李鴻章定論是歷史工作者的事情,電視劇還是以愉悅觀眾為首要目的。
該劇編劇盛和煜還就觀眾的一些爭議問題做出一些解釋,並說願為自己創作的李鴻章形象負責。
盛和煜先生介紹,其實《走向共和》劇中也表現了很多翁同龢正面的作為,沒有任何要貶低他的意思。比如,他在科舉考試中敢於和慈禧太后親自任命的主考官作對,選拔一個與他毫無關係考生而且翁同龢為官清廉,不貪財,這在電視劇中也有表現。
當然,在那樣一個艱辛的年代,愛國光靠一腔熱血是不行的,翁同龢具有當年的讀書人所普遍具有的思想,確實公忠體國,但在具體行動上難免被思想所限,他也有他的歷史局限性。電視劇需要有主角和配角之分,不可能把每一個人物用相同的筆墨來表現,《走向共和》中李鴻章比翁同龢的戲多也不難理解。
盛和煜說,《走向共和》創作的初衷是希望喚起大家的民族精神,讓大家了解先輩們在中國發展歷程上探索和前進的事例,知道今天的來之不易和必然性。《走向共和》沒有任何為歷史翻案的意思,這也不是電視劇應該承載的責任。歷史到底是怎么樣的,自有專家和有關部門來考證。
播出信息
《走向共和》(英文名:ForthesakeoftheRepublicofChina)是中國內地第一部大型近代史電視連續劇,共六十八集,但在中國大陸地區觀眾只能看到五十九集,該劇在中國中央電視台播出一次後即被禁止重播。2003年,該劇在台灣由緯來綜合台及中視以《滿清末代王朝》之名先後播出。2005年,香港無線電視購得該劇集之播映權。
精彩對白
李鴻章:太后之事無小事。袁世凱:你是個婊子沒錯,但比那些假模假式的君子強多了。
慈禧:要是我的生日過寒磣了,不僅我的面子沒地方擱,朝廷的面子也沒地方擱,同治中興以來的氣象都跑哪去了?這樣一來,不單洋人瞧不起,連老百姓也瞧不起。洋人瞧不起你,他就敢欺負你,老百姓瞧不起你,他就不服你,這樣就會出事,祖宗的基業就會毀於一旦。
閻敬銘:話好說,事不好做。
李鴻章:創建水師學堂本是醇親王和朝廷遠慮,但有的事情,不知道為什麼,辦著辦這就走樣了。
影視原聲
專輯中文名:走向共和專輯英文名:TheRoadLeadingToRepublic
藝術家:原聲大碟
資源格式:MP3
發行時間:2005年
地區:大陸
語言:國語
簡介:慷慨激昂的長篇歷史電視連續劇魅力音樂,著名作曲家徐沛東最新力作,中國歌后宋祖英傾情演繹。
專輯曲目
01.走向共和02.年輕的嚮往
03.心如烈火
04.山河破碎
05.志向不捨
06.滿目蒼涼
07.天高雲淡
08.花天花落
09.天地輪迴
10.鐵蹄踐踏
11.憂國憂民
12.上下求索
13.後宮軼事
14.笑傲蒼天
15.奮起行動
16.前赴後繼
17.戰事急迫
18.年輕的嚮往(伴奏)
19.走向共向(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