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的時代迴響》

《哲學的時代迴響》

《哲學的時代迴響》一書的作者是江蘇大學哲學系教授呂國忱。本書是《1978-1998中國學術前沿性論題文存·龍江學人卷》之一,主要是通過歷史與現實變化的透視、分析了對政治體制改革的憧憬和探索、介紹了改革開放的哲學視野及史學根基,並且對鄧小平理論進行了論證和研究,讓生活在優越環境中的現時代的人學會反思,認真聽那時代呼喚哲學的迴響。

基本信息

簡介

江蘇大學哲學系教授呂國忱江蘇大學哲學系教授呂國忱

《哲學的時代迴響》是《1978-1998中國學術前沿性論題文存·龍江學人卷》之一,主要是通過歷史與現實變化的透視分析了對政治體制改革的憧憬和探索、介紹了改革開放哲學視野及史學根基,並且對鄧小平理論進行了論證和研究,讓生活在優越環境中的現時代的人學會反思,認真聽那時代呼喚哲學的迴響。內容包括:直面現實的哲學理性、實踐是哲學發展的基石、哲學發展與文本解讀、物質世界的辯證本性、現象的認識論維度等。

中心思想

《哲學的時代迴響》一書以哲學眼光分析現實,對我國每一時期的理論中心和社會實踐進行透視和說明。

哲學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

活的靈魂

馬克思指出,哲學是文明的“活的靈魂”。文明包括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是整個人類歷史活動的積澱。因此,哲學必然是時代的產物,是民族繁延的結晶。學習哲學,離不開對它的背景的分析。

時代精神的精華

黑格爾說:“哲學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時代。”這個結論得到了馬克思、恩格斯的贊同,把它發展為“時代精神的精華”。

1、哲學不是哲學家個人的事,任何一種哲學,儘管常用哲學家的名字命如康德哲學、黑格爾哲學等。但這並不等於說,哲學是他們個人的。因為哲學雖然看起來高聳入雲,但哲學家仍然生活在塵世。他們是有激情、有衝動的活生生的人。他們的思維是受時代召喚的,是現實生活推動他們去言說自己的觀點。我們分析任何一位哲學家,都要把他放在他那個時代的整體背景下來考慮。18世紀,法國啟蒙哲學的特點是明快潑辣,那是新生新生資產階級充滿活力的表現。百科全書派的代表人物都是博學多才的智者,他們的理論有一種摧枯拉朽的力量。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狄德羅《供明眼人參考的談盲人信》等等,他們的哲學被稱為“點斗的無神論。”‖我們再看19世紀以黑格爾為代表的德國古典哲學,它的特點就是晦澀艱深,那是資產階級保守階段的需要。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大邏輯》、《小邏輯》,他說從絕對觀念出發開始演化,你就跟著他這個思路一步步爬,爬著爬著就暈暈忽忽了。他說“有,這個無規定的東西實際上就是無,比無恰恰不多刀不少。”意思是說,有,不說出有什麼,有桌子還是有椅子,只是一個純粹的有,是單純的、被意味著的存在,它和非存在就合二為一了。一句話“純有就是無”、“無也不能說出無什麼來,一旦說出來,它也就不是純無了,無桌子、無椅子,那樣的無也就有了規定性,它和純有就不對稱了。”開頭這幾個概念要理解不透,後邊就無法跟著再演化了。

2、時代塑造的兩面性。在不同的時代都會有各種各樣的哲學,儘管它們都離不開時代,但是卻有本質區別。符合時代進步要求的才是真正的哲學。哲學家有真理的發現者,也有錯誤理論的吹鼓手。這也是思想發展的規律,沒有矛盾就沒有動力嘛,唯心主義的各種學說也都是伴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的。哲學的時代性告訴我們,沒有哪一個哲學家能夠建立一個絕對的、一成不變的、一勞永逸的哲學體系。

哲學的民族性

民族是個什麼概念?一個有著共同地域、共同語言、共同信仰和風俗習慣、共同心理素質的比較穩定的人群共同體。不同的民族,他們的哲學思想都是有差別的。從巨觀上說,東方哲學和西方哲學就有著很大的不同,儘管我們經常把古希臘的柏拉圖和中國的老子進行比較,柏拉圖的“理念”和老子的“道”具有相似之處;把黑格爾和朱熹相比較,黑格爾的“絕對觀念”與朱熹的“理”很接近;把貝克萊和王陽明進行比較,貝克萊的“存在就是被感知”與王陽明的“心外無物”如出一轍。但我們必須了解它們之間的差別。

1、著力點不同,研究問題的重心不一樣。西方哲學注重於自然客體的研究,自然哲學比較發達。在他們那裡,哲學家往往是自然科學家。萊布尼茨同時是數學家,笛卡爾同時是物理學家,康德同時是天文學家等等。中國哲學則注重於人,以人際關係為研究重點。老子的《道德經》提倡自然無為,與世無爭,講“不爭,則無人與之爭。”斷定“家貧出孝子,國難顯忠臣。”都是社會歷史觀。科舉考試所用的教材“四書”,“五經”,特別是孔子的《論語》講的就是“修身、齊家、安幫、治國、平天下”,大有人類學的味道。中國的科舉考試,考的都是文科,蒲松齡最後參加的那場考試,、題目就是“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讓你闡述治國方略。這又屬於政治學。中國的哲學家,要么同時是政治家,要么同時是教育家,文學家,沒有數學家、化學家等等。唐宋八大家裡的韓愈,柳宗元,他們的哲學思想都體現在自己的道德見解和政治主張上面,立場鮮明、文風潑辣。這是著力點的差別。

2、思維方式不同。西方哲學講天人之分,用觀察、實驗的方法來解剖對象,描繪世界圖景。他們用的是分析方法。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之所以能對時間、空間問題提出“二律背反”,就在於他在《星雲假說》里進行了翔實的考察和論證。馬克思的《數學手稿》也是一部珍貴的文獻,它記錄了一位哲學家的思維方法。中國哲學則講“天人合一”,主張用內省的方法來求知、求善、求和。所用的方法屬於綜合。應該說,分析的方法更代表人類思維的進步。把客體當作對立面,運用先進、發達的認識手段,才能更透徹地看清世界的本來面目。特別是對社會運動的認識,更需要對象性的解剖意識,否則無法擺脫唯心主義。我們之所以選擇了馬克思主義,跟它那種卓越的思維方式是分不開的。如果只講天人合一,不但影響對社會問題的把握,而且往往導致神學唯心主義,造成封建迷信盛行。董仲舒就是利用“天人感應”的學說來為封建制度服務的。但不能因為這一點就說中國沒有哲學,也不影響哲學命題的普遍意義,更不影響互相傳播。

哲學的階級性

哲學家都是現實的人,他們都有自己特定的階級立場,他們對待事物的態度和價值觀念,都會打上自己那個階級的烙印。//但是要注意,哲學體系的階級性並不完全取決於哲學家本人的階級出身。馬克思、恩格斯就是很好的說明。馬克思出身於律師家庭,他上大學一開始是學法律的,後來又學習歷史,最後轉向哲學。按照他當時的情況,完全可以做一個富有的大學教授。恩格斯更是出身於商人家庭,從小就被父親逼著去學習經商。按照他們的社會地位來說,應該屬於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但是他們創立的學說卻是完全長度為無產者服務的。那么,判斷一個哲學體系的階級性質,究竟以什麼為標準呢?就是看在現實的鬥爭中,這種哲學體系以及由此引出的政治結論,究竟對誰有利。(為什麼)。哲學家的思想超不出階級生存狀態所框定的界限。馬克思和恩格斯一開始就選擇了工人階級的生存方式,他們的學說必然成為無產階級求解放的理論。還要注意兩個問題:①哲學的階級性是就整個體系說的,不是指某一個命題或判斷,理解哲學家的思想,不能夠斷章取義。②階級性和真理性不完全矛盾,為本階級利益說話的同時,就為人類文化做了積極貢獻。

哲學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

1、哲學的存在離不開具體的文化形態。沒有文學、藝術、道德、宗教等文化形態,哲學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礎。最早的哲學就是以宗教形態產生的,保留著神話色彩。人們很早就對生與死這類終極問題進行過探索,偶像崇拜就是以有限來追求無限的一種形式。隨著人類思維水平的提高,哲學便以概念、命題的形式獨立出來。但是它的靈魂卻存在於各種文化形態當中。每一部作品都有一個主題,這個主題就是哲學思想的反映。好多哲學家本身就有不少文學作品薩特的《等待戈多》反映了存在主義的觀點,人生來就是沒有希望的、是絕望的。他的哲學思想代表作是《存在與虛無》,還有《牆》這個作品,本來是說謊騙敵人的,但恰巧這些謊言正與事實相符,說明你無論如何努力,也逃不出宿命。

2、發達文化都蘊含著高深的哲學

古希臘、古羅馬的輝煌成就是不言而喻的。馬克思的成就如果直接溯源就找到了亞里士多德。人文主義運動則被稱為“文藝復興”,說明古代文明的寶貴。中國哲學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靈魂,作為東方文明古國,哲學思想源遠流長。從《周易》、《八卦》,到諸子百家,再到後來的獨尊儒術、佛學,都有許多精湛的東西。老子的《道德經》,日本人研究得比我們還細。倒是不少中國人,對自己的本土文化、傳統哲學意蘊感到厭煩,崇拜外來的東西。大部分青少年張嘴就能唱流行歌曲,跳迪斯科、辟靂舞,但很少有人喜歡京劇藝術。過去這屬於宮庭藝術,那種圓潤、和諧、儲蓄的韻味,正是中國哲學的精髓。十六大報告提出,要培育民族精神,我們要在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過程中,多多關注民族文化中的精華,當然,對那些腐朽的東西、糟粕的東西,一定要加以批判和摒棄。

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

歷史條件和理論來源

1、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世界性哲學馬克思以前,哲學的主要特徵就是民族性、本土性,這裡的民族性不是指它的表現形式和語言風格等外在特徵,而是指它所占的地位。只崇拜自己國家的哲學大師,對外來哲學,只讓它處於文化交流的地位,只是參考,而不凳正堂。(五、四時期,羅素、杜威)而馬克思主義哲學則是世界性的,它不專屬於德國。1888年,恩格斯就說過:“馬克思原世界觀遠在德國和歐洲境界以外,在世界的一切文明語言中都找到了擁護者。”(不是所有人的哲學)

2、工人運動需要自己的理論列寧說:“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工人運動一開始必然表現出自發性,但這種運動首先說明了兩個總問題:①資本主義社會的尖銳矛盾已經充分展現出來;②無產階級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已經凳上了歷史舞台。三大工人運動的失敗,更加突出地表明,工人階級需要自己的理論。當時的黑格爾哲學和費爾巴哈哲學決不會給工人運動以任何幫助。特別是黑格爾,他是直接為德國政府服務的,其哲學體系是一種反思,是事後的思考,是事後諸葛亮,是紙上談兵。//還有一些思想家為那個時代做過努力,梯葉里、米涅、基佐、摩爾根等等,都寫出過自己的菱,特別是摩爾根的《古代社會》,很接近馬克思、恩格斯,他為了研究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曾在野人世界生活了許多年。不過最後取得成功的還是馬克思和恩格斯。

馬克思與恩格斯的合作

是歷史上學術夥伴的奇蹟。他們之間的友誼,超過了以往一切關於友誼的傳說。這兩位偉人都是德國人。他們在認識之前各自走過了不同的道路。馬克思大學畢業後首先擔任《萊茵報》主編。有一次,他授命於政府寫一篇關於林木盜竊案的評論,(案情略)這時他發現非常需要經濟學知識。在大英博物館苦讀,40年寫也《資本論》,一生貧病交加。恩格斯在讀中學的時候就被父親逼著去學習經商,後來又去服兵役,曾在大學旁聽。他的淵博的知識都是自學的。特別應該提到的是,他為了支持馬克思搞研究,在學術上把馬克思當作核心。在經濟上,寧肯去經營自己很討厭的商業,以求給馬克思經濟上的援助。《資本論》這部巨著共有三卷,只有第一卷是馬克思獨立完成並出版的,後兩卷是在他逝世之後,由恩格斯整理出版的。他在任何一個看不清的地方都標上自己的推測,註明這一部分由他自己負責。學風之嚴謹、人格之高尚,可見一般。但他始終稱自己拉第二把小提琴。

邏輯與哲學方面的書籍

哲學,就是研究客觀世界上的一切普遍規律的科學,就是研究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發展中的一切普遍規律的科學,就是通過研究自然界、人類認識、人類種族和人類社會發展中的一切普遍規律,為人類認識、人類種族和人類社會的發展提供一切普遍適用的科學的認識方法和實踐方法的科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