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起源
大山,它是我們中華民族引以為豪的中國畫傳統的象徵;它又是像李可染先生那樣亘古通今、艱辛求索終於達到頂峰的中國畫大師的象徵;同時還象徵著博大永恆、雲水飛動的大自然。
真正的藝術家們,多少年來,一代又一代在茫茫藝海中鍥而不捨,他們義無反顧地奔向大山、投向它廣袤無垠的懷抱,在那裡獲得激情、感悟和升華——於是筆端湧出了恬淡、清遠、自由、鏗鏘、悲蒼與凝重。這,便是——對山的迴響。
是偉大的、東方的、中國的學子們以生命尊嚴鑄就的響徹天宇的——山的迴響。
大山迴響——藝術家心靈與大山撞擊後,迸發出的生命交響——這次畫展宗旨最好的比喻。
李寶林
2006年10月30日
大山迴響:
2006年10月31日,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畫研究院、李可染藝術基金會共同主辦的《大山迴響——李寶林師生畫展》在中國美術館隆重舉行,拉開了長達半年的李寶林師生巡迴畫展的帷幕。
2006年12月1日~12月8日湖北美術學院美術館,
2006年12月15日~12月24日廣東美術館,
2007年1月6日~1月28日深圳觀瀾美術館,
2007年2月9日~2月25日深圳市關山月美術館,
2007年3月22日~3月27日江蘇省美術館,
畫展所到之處,激起陣陣悠長的迴響。
我們很難將如此規模浩大的巡迴畫展,僅僅視為李寶林先生及其弟子們個人藝術生涯中的重要事件。放在更廣大的背景下,這次巡迴展及深遠的後續影響,對中國畫的傳承與發揚、對營造嚴謹認真及相互啟發的學術氛圍、對推動中國山水畫乃至中國美術事業的繁榮與發展都具有積極的作用。
這次經過長時間醞釀和充分準備的畫展,一是展示了李寶林先生數十年不懈創作的藝術成就,按他自己的說法,是站在七十歲的門口梳理藝術生涯,倡導剛正有力、昂揚向上的大山精神;二是通過強調師承,以師生展的形式,體現中國畫數千年傳統的繼承與發展,正是這種自覺的繼承與發展,才有了中國畫數千年來的綿延壯大。李寶林先生在畫展的前言中寫道:師承不僅是技藝的傳承,更重要的是事業和精神的傳承。在我七十歲的時候,謹以此師生畫展獻給所有教過我的恩師。;三是是藉此機會與喜歡中國畫的各界朋友真誠對話。伴隨巡展,認真召開理論研討會,匯集從北到南的許多理論家,大家在研討會上暢所欲言,探討中國畫的現狀與發展,探討李寶林及其弟子在藝術上的探索及成就。同時通過媒體宣傳,讓更多的人獲得美的享受,並發人深思,關注中國畫乃至中國藝術傳統的傳承和創新。
生死剛正謂之骨
寶林山水畫中蘊含的精神之道
看過李寶林先生繪畫的人,往往震撼於他筆下西部山水的雄偉氣勢,被畫中展現的精神力量所打動,而這,正是寶林先生希望展現的精神之“道”。
中國人與山水的關係,神奇而深遠。
王魯湘在大山迴響巡展開幕前言中寫到:
大山迴響
中國是大山的國度/中國文化是山和水的纏綿
淵停岳峙——我們常用來比擬聖賢氣象
山高水長——我們常用來讚美崇高的師德
高山仰止——我們常用來描述面對偉大人格時的心情
中國人幾千年來居山、游山、讀山、畫山,搜盡奇峰而成內心丘壑/丘壑有多深,中國人的文化心靈就有多妙
古人撫琴動操,欲令眾山皆響/迴響,在層巒疊嶂的谷底與峰巔……
與西方人熱衷於征服自然的態度不同,中國人一直主張和大自然和睦相處,在中國古代建築和古詩古畫中,這種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意思都表達得很充分。中國人建房子,多採用木質結構,強調與山水為鄰,青磚白瓦掩映著綠樹紅花。中國古代文學,從詩經到楚辭再到純粹的山水詩出現,運用自然界的各種現象烘托、表達思想、情感的精彩字句比比皆是,以至於有人說中國古代文學,可以歸結為風花雪月四個字,確實,春風、秋風、西風、北風、楊花、桃花、牡丹、薔薇、梅花、幽蘭、梧桐、楊柳、風雪、雨雪、秋月、缺月、滿月等字眼出現的頻率非常高,再沒有哪個民族,如此長時間地熱衷於吟詠自然,將個人情感與自然景象的描寫融為一體。在哲學思想上,早在春秋時,老子就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至高無上的存在。但春秋時,學術界百家爭鳴,道家並非主流。其後秦統一天下,崇尚法家,嚴而少恩,歷二世而亡,漢朝吸取前代教訓,獨尊儒術,“列君維臣父子之禮,序夫妻長幼之別”,以此維持大一統的統治,漢末天下大亂,小國林立,征戰不休,非但民不聊生,連世家大族的成員,也因權力更迭頻繁,深感人世動盪,虛無變幻,為了擺脫俗世困擾,他們將目光轉向老莊,寄情山水,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文心雕龍o明詩》有一段著名的話:“宋初文詠,體有因革,莊、老告退,而山水方滋。”這話從字面上講,是認為老莊哲學的告退才有了山水詩的興盛,而從更深層面分析,正是老莊哲學的盛行,為山水詩、山水畫的方茲打下美學理論基礎。 “山水以形媚道”,山水與道息息相通,士大夫們遊覽山水,重在領略玄趣、觀道並抒發情懷。宗炳終生遊覽山水,“每游山水,動輒忘歸。”他遊了一輩子,年紀大了,游不動了,就創造出“臥遊”,把山水畫出來,掛在牆上,臥著看,從畫中再現的山水裡,繼續神遊觀道。眷戀山水,吟詠山水、描繪山水,從山水中領略玄趣,是魏晉以降士大夫階層最喜歡的精神娛樂,山水兩字,在中國文化中具有非常深遠的象徵意義,所以,要理解中國山水畫的審美情趣,也必須先理解中國知識分子眼中山水與道的關係。
隨著歷史的推移,“道”的內涵在不斷變化,它不僅僅是指道家的道,還包括儒家的道,佛家的道,“道”既是聖人之道,也是玄外之音,形外之美,意外之境,這種“道”的變化,影響著山水畫的發展。但不管道的內涵如何變化,好的山水畫,是能從中見“道”的山水畫,能讓人看到形式之外的精、氣、神。
在李寶林先生的畫裡,“道”意味著對生命的熱愛,意味著剛正昂揚的精神境界,就像他自己說的:“大山,它是我們中華民族引以為豪的中國畫傳統的象徵;它又象徵著李可染先生那樣博古通今、艱辛求索終於將中國畫推向新高度的中國畫大師;同時還象徵著博大永恆、雲水飛動的大自然。真正的藝術家們,多少年來,一代又一代在茫茫藝海中鍥而不捨,他們義無反顧地奔向大山、投向它廣袤無垠的懷抱,在那裡獲得激情、感悟和升華……”
近年來,李寶林先生特別推崇五代荊浩所提出的“生死剛正謂之骨”,並將其內涵進一步拓展,認為骨不僅指作品本身表現形式的精準、嚴密、有力,內容的言之有物,還體現了創作者正直高尚的人格。這種藝術理念,影響著李寶林先生的審美取向,他對美的要求,一直貫穿著對骨的強調,也就是對內在理性和“力”的強調,認為沒有“骨”的作品是失敗的,缺乏骨的支撐,情感的表達顯得空虛、軟弱。好的作品,必然風骨相濟,“骨豐肉潤,入妙通靈” (王僧虔《筆意贊》),既具有思想的深度,結構的嚴謹,又具有內容的豐富性和情感表現的魅力。
事實上,這種藝術理念並不陌生,當謝赫提出“骨法用筆”時,“骨”已經具有了非常豐富的文化內涵,它不僅僅是指筆下線條運用的方法,還指向創作者的學識、氣質、品行。脫離了內在的修養、學識、品行的用筆,純然在技巧上打轉,甚至炫耀技巧的作品,是沒有生命力、感染力可言的。畫家筆下富有骨氣韻味的線條,有著美的韻律和節奏,是可供藝術家“訴說”的語言。藝術家致力於“養吾浩然之氣”,“覽宇宙之寶藏,窮天地之生機,飽游飫看,冥思遐想,窮年累月,胸中自具神奇,造化自為我有。是師法造化,不徒為技術之事,尤為修養人格之終生課業。然後不求氣韻而氣韻自至,不求成法而法在其中。”(傅雷因辦“黃賓虹書畫展”而寫的《觀畫答客問》中的一段話,而黃老對此深表贊同)。
一方面自覺把內心完善放在首位,另一方面在繪畫時強調骨力,使得李寶林先生的作品形成了面貌獨特的藝術風格,傳遞出一種山水力量的美,近乎完美地詮釋了那種大氣、高遠的西北山水的靜穆、傲岸,流動著一種恢弘而融通的整體意向。
北京研討會
在中國美術館開幕式當天, 在京的著名美術理論家、知名畫家等百餘人召開了“李寶林山水藝術懇談會”。隨著巡展南移,在各地召開的理論研討會上,理論家們充分肯定了李寶林先生的藝術成就和藝術理念。畫家和理論家還談到李寶林關注當前中國畫總體發展走向,他把這種深層次的關注和創作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賦予作品言之有物、充滿責任感的內在張力。認為他的畫有一種正大氣象,是繪者人格精神的寫照。在李寶林先生的畫裡大家首先看到的不是筆墨,而是精神,是一種精神的力量在敲擊著人們的心靈。李寶林先生的畫,筆墨和人格是統一的,人格的風骨,反映到作品中,作品就呈現出藝術的風骨。他用自己獨特的感受與山川自然深情交流,表現了對生命與宇宙的深刻感受。
王魯湘在談到李寶林與李可染的傳承關係時說:
(李寶林)有繼承有發展。可染先生的山是秦嶺以下的山,李寶林的山是秦嶺以上的——帕米爾高原、叢林、雪山、雪域;可染先生多用積墨而李寶林潑墨較多,李寶林很多大潑墨用得非常大膽豪放;李寶林先生的線條是被強化的,它們一根根像鋼筋一樣,把整個畫面撐了起來,畫面因此具有剛性的力量美。
海軍創作部張道興先生認為李寶林具有現代意識。他的現代山水,是獨樹一幟的。在繼承李可染先生的藝術道路上,他選擇了一個點,另闢蹊徑形成了自己的面貌。
湖北研討會
在湖北美術學院,研討會的場面和北京一樣熱烈。
徐勇民先生說:“大山迴響其實是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象徵。”
魏金修先生說:“(李寶林先生)對墨的運用達到了相當高度,有些作品墨用到了極致。”
陳孟昕先生說:“(李寶林先生)的畫大氣磅礴,遠接秦漢,近接李可染先生畫風,富有裝飾性、結構性、抽象性、精神性、當代性。”
鍾儒乾先生說:“(李寶林先生)一直堅持明確的學術方向,藝術風格非常深厚、凝重,筆墨好、意境遠,給人震撼,”
邵聲朗先生說:“(李寶林先生)用筆用墨不僅僅師承李可染,還從苦禪先生那裡學了很多東西。他的有些作品是用李苦禪先生畫花鳥的辦法在畫山水。兩座高山,一個山水,一個花鳥,結合很難。(李寶林先生)結合得不錯,我很佩服他。”
湯麟說:“李寶林先生的畫氣足。氣勢、氣概、氣魄是三個概念,他三者都有。”
聶乾因說李寶林先生的作品有“骨氣”,這正是打動人的地方。 魯慕迅從氣與光的角度談了從黃賓虹到李可染再到李寶林的傳承與發展的關係。
張善平談到了畫外功夫的重要性,肯定了李寶林先生的畫外功和他對書法藝術的研究。
施江城認為李寶林先生的繪畫可用方、拙、厚、重四個字來形容,稱李寶林先生是當代山水畫大寫意代表人物之一,是山水大寫意的開創者,他引領大家在欣賞山水畫時,從視覺吸引走向內心感動。
羅斌提出了大畫如何界定勢與質的關係問題。李寶林先生的畫,畫面厚重,有勢有質,特別適合大型展覽場地,他擴大了傳統質的內涵,給人許多啟發。
廣東座談會
在廣東李寶林先生的藝術座談會上,王璜生首先發言,他說:“李寶林先生的作品給人一種新的視覺衝擊,雖然小幅畫面也氣魄宏大。宏大的背後可以看出李寶林先生對人生的強烈感懷,對人生對生命的深刻體驗。”
李寶林和他的學生們許欽松說:“李寶林先生能夠到廣東來展出,對廣東的創作有很重要的意義。他的山水畫所營造的格局,經過自己心中再度的營造,從心靈伸展出大度、大氣的意象山水。他的人格魅力令我非常欽佩。”
尚濤感慨地說:“(李寶林先生的畫)是有生命力的。從他的畫中,可以看到畫家的感情、氣質、修養、為人等等。”
譚天說:“李寶林老師的筆很剛硬,是放大了的鐵線條,可以支撐李寶林山水畫的結構,使它顯得更加的大氣,更加的有力。他繼承了中國山水畫博大精深的藝術體系,創造了新中國或者50年來的一個新傳統。”
麥荔紅說:“李寶林先生是一個傳統的中國知識分子,風骨代表了他的一種生命取向和性格取向。從他的作品更可看到一種從傳統而來的生命氣脈,是精英文化在中國知識分子中最典型集中的案例。李寶林先生是一位具有現代意識的畫家。他的畫固然與李可染先生有傳承關係,但他所提煉的藝術符號已經與李可染老師的風格相去甚遠,形成了自己個性鮮明的山水畫。”
王嘉就李寶林先生的山水藝術之美,歸納了四大方面,並意義論述:和諧美、崇高美、健康美、時代美。
南京懇談會
在南京的懇談會上,大家對李寶林先生的藝術特點與繪畫風格也多有精闢的論述、評價。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副主任馬鴻增說:
“剛正大氣的“寶林風骨”有兩個鮮明特點:一是“入可染而又出可染”。他繼承了李可染黑、厚、濃、重的基本風貌,但融入個人心性,強化了大寫意性,大筆粗線,縱橫揮掃,同時吸收西方現代構成,同而顯現出頗具現代感的個人風骨。
二是“入自然而又出自然”。他以西部大山水為師,中得心源,通過概括、提煉,運用簡潔、凝重的筆墨語言,盡情盡興地創造出雄渾蒼茫、悲壯,乃至帶有某種神秘感的藝術境界,氣勢奪人,頗具震撼力。”
南京藝術學院教授樊波說:
“李寶林師生在一定意義上拓寬了“李家山水”的格局,豐富了“李家山水”的審美體系,從而不僅使“李家山水”得以薪火相傳,而且還展現了一種更加自由開闊的審美前景。”
師生同展情誼長
師生同展的當代意義及示範效應
師生同展,而且是一位老師與十來位弟子同展,這在各種美術展覽層出不窮的當代畫壇並不多見。從傳承與發展的角度來進行思考,它生動地展現了歷史的傳承與發展。正如李寶林先生在畫展的前言中寫道:師承不僅是技藝的傳承,更重要的是事業和精神的傳承。
參加這次巡展的學生,在中國美術館參展時已達十名(肖映川、呂紹福、詹志峰、秦嶺、董繼寧、楊進民、吳建科、王永亮、周石峰),行至湖北美術學院美術館,又新增了了兩名(鄭強、張明川)。隨後,這12名弟子又與他們的老師李寶林先生參加了廣東美術館、觀瀾美術館和關山月美術館、汕頭圖書館的展覽。到江蘇省美術館展覽時,參展學生已增加到16位(新增4人分別為梁振華、沉浮、林映濤、李偉)。他們都可謂是“李家山水”或者叫“李派山水”的承繼者與發揚者。
李寶林先生的這些弟子們都是當今中國畫壇有相當影響的實力派畫家,他們的作品面貌豐富多彩、藝術風格各不相同,有的輕靈剔透、有的沉穩溫潤、有的飄渺空朦、有的樸實無華。李寶林的職業並非老師,況且這些學生本身大多已有相當的成就與知名度,是什麼力量把這些人攏到了李寶林身邊?
唯一的答案就是:他們高度認同李寶林先生的畫品、人品,他們是藝術道路上的同行者,他們對李寶林先生,同樣也是師其心,不師其跡。
中國傳統儒家文化歷來重視師承、出處,為人師表者,擔負著傳道、授業、解惑的重任,不管是春風化雨的諄諄教誨,還是耳提面命的苦口婆心,目的都在將自己所知所學傳給學生,這種教育有利有弊。利在傳統思想、道德體系、藝術理念得以完整流傳,中華文明因之綿延數千年,弊在容易扼殺創造力,禁錮人們的思想,令人裹足不前,不敢創新。反映在藝術創作上,好的一面是傳統積澱深厚,可供吸收的養分充足,不好的一面就是一味厚古薄今,摹仿前人,不管是文學、繪畫甚至建築風格,千人一面,乏善可陳。
李可染先生曾說:“明清兩代許多畫家脫離了自己的親自感受,層巒疊嶂必仿黃公望,雨景山水必仿米元章……為了避免公式化,我們必須到生活中去……”這種到生活中去的倡導,是強調繪畫寫生,強調畫家對生活的真實感受,是對一味摹仿前人的修正,但並不是推倒前人,否定黃公望、米元章的藝術價值,事實上,可染先生非常重視從傳統中吸收養分,他的用墨和線條,都有著很深厚的傳統功力,他對齊白石與黃賓虹兩位老師,始終執弟子禮,不敢有絲毫怠慢。
二十世紀以來,隨著西風漸近,社會變革劇烈,傳統一度淪為落後的代名詞,創新的角號響徹每個角落。文化領域向來是創新的前沿陣地,文學革命,美術革命,音樂革命甚至舞蹈革命,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審美情趣和藝術理念。人們只顧著往前看,一切以新為美,全然忘記了自己的身後,有著大山般的傳統,山中處處埋著寶藏,在非常時期,甚至造成了傳統的斷層。近些年,中國與世界日益同步,學術界各種新思潮風起雲湧,新名詞、新畫法,甚至新的流派不斷湧現,有的新,是清新可人,有些新,卻流於形式上的譁眾取寵,淺薄喧囂。人類的發展史,從來都是漸進史,任何藝術家,都需要紮根於特定的社會環境,以特定傳統作後盾,後盾深厚,創新才能立足,否則,就像無根的蘆葦,難逃迷失的命運。
這次師生展,首先從形式上就揭示出傳承的重要性,不管是李寶林在畫展前言中鄭重深情地感謝自己的老師,還是李寶林的學生為畫展的順利舉辦群策群力,都讓人覺得師生情深,彌足珍貴。其次,從參展學生作品的多樣化中,我們又可以看到創新的活力,學而不似的獨立精神。再次,任何一種藝術理念的形成,都不能單靠一己之力,師生之間在思想上必然存在一脈相承的關係,必然有彼此都推崇的理念與趣味,孔子門下弟子三千,才有了影響深遠的儒家文化,李寶林與其弟子的同台亮相,只因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心愿:真誠對待藝術,真誠對待生活,用作品抒發內心的真實感受。
以畫會友,以友輔仁
大山迴響社會影響深遠
“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指的是有修養的君子,通過閱讀彼此的作品,產生心靈的共鳴,並互相勉勵,抵達“仁”的境界。所有的藝術家,哪怕是最離群索居的藝術家,都渴望與他人進行溝通與對話,希望自己的作品能為當世甚至未來的世界認同,豐富人們的精神,安撫人們的心靈,這既是他們從事藝術創作的動機之一,也是藝術創作的價值所在。這次畫展,按李寶林先生自己的說法,是“以畫會友,以友輔仁。”,通過作品與喜歡藝術的朋友對話,鼓舞人的心靈,帶給人美的享受。以畫會友,固然如水般清淡,但在同好者心中,卻是精彩的心靈撞擊,是精神的大餐。
大山迴響從北京到武漢,再到廣州,深圳,汕頭,南京,所到之處,理論家們共聚一堂,媒體積極報導,觀眾反響熱烈,甚至超出了舉辦者的預期。我們很難將這樣一次規模浩大的巡展,看成一樁孤立的藝術活動,毫不誇張地說,這是2006年畫壇最引人注目的大事之一,有著十分深遠的社會影響。
參加開幕式和理論研討會的陣容均十分強大
此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式由畫展策劃人、著名理論家、鳳凰衛視著名主持人王魯湘先生主持,海軍政委胡彥林上將發表講話,肯定了李寶林先生的藝術成就,稱讚他“為海軍的美術創作做出了突出貢獻”;中國美術家協會分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劉大為先生在致辭只高度評價了李寶林先生的山水畫成就,說他“大膽地開拓創新,走出了自己的面貌。”;中國畫研究院副院長盧禹舜先生說:“(李寶林)的成就已經超出了一個畫家……他的藝術實踐體現了中國畫藝術的生命力,為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生生不息做出了積極貢獻。”;李可染先生的夫人、李可染藝術基金會理事長鄒佩珠女士講話並贈送墨寶“中華之光”表示祝賀。另外,參加開幕式的還有前海軍政委李耀文上將,原海軍副政委康成元中將,中國武警黃金部隊政委呂建成少將,總參工程兵指揮學院政委劉華蘇少將、中國文聯副主席、分黨組書記馮遠先生、中國美協副主席楊力舟先生,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先生等。展出期間尉健行同志,原中央機關工委副書記、現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主任鈕茂生先生參觀了展覽。
此展在湖北開幕也是陣營強大,開幕式由湖北美術學院副院長、美協副主席陳孟昕教授主持,原湖北省委書記關廣富、蔣祝平、王少階先生,湖北省文聯黨組書記李傳鋒先生,原湖北省文化廳廳長蔣昌忠先生,湖北文聯主席、美協主席唐小禾教授,湖北省美協常務副主席吳漢東教授,湖北日報報業集團總編輯江作蘇先生,湖北省美協顧問魯慕迅、張善平先生,湖北美術學院黨委書記劉剛教授,湖北美術學院院長、省美協副主席徐勇民教授等。
此展在廣東美術館舉行,廣東省美術協會廣東省畫院參與主辦。出席開幕的有廣州市副市長李卓彬先生,廣東省政府副秘書長李春洪先生,廣東省文聯主席、廣東省畫院院長劉斯奮先生,廣州市文聯秘書長唐平先生,廣州市文化局副局長張嘉極先生,原海軍南海艦隊政治部主任劉汝舟先生,中國美協中國畫藝委會副主任王玉珏先生,原嶺南出版社社長黃樹德先生,廣州美術館館長王璜生先生以及著名老藝術家楊之光、鄭爽、邵增虎、尚濤、李醒濤、龐泰嵩、湯集祥先生。
此展在深圳關山月美術館的展覽由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廣東畫院、深圳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深圳報業集團、深圳市美術家協會聯合參與主辦,出席開幕式的有全國政協常委、原深圳市委書記厲有為先生,原國務院副總理吳桂賢女士,深圳報業集團黨委書記、社長黃揚略先生,廣東省美協副主席、深圳文聯主席董小明先生,美國芝加哥藝術館亞洲藝術首席主任許傑先生,還有藝術家張步、滕文金、王子武先生,以及從香港特意趕來參加開幕式的著名畫家王無邪、黃孝逵先生。
在南京展區,“大山迴響——李寶林師生畫展”由中國國家畫院、中國美術家協會、李可染藝術基金會、江蘇省文化廳、江蘇省文聯主辦,江蘇省國畫院、江蘇省美術家協會、江蘇省美術館承辦,江蘇養墨堂藝術有限公司協辦,參加畫展開幕式的領導及嘉賓有江蘇省人大副主任柏蘇寧先生,省政協副主席陸軍、黃因慧先生,省文聯主席、省委老領導顧浩先生,省文聯副主席、黨組副書記、書記處書記高以儉先生,省文化廳副廳長、省美術館館長高雲先生,徐州市人大主任王希龍先生,國家審記署駐南京辦原特派員董化禮先生,省文聯副主席趙緒成先生,省文聯副主席、國畫院院長宋玉麟先生,省文聯顧問喻繼高先生,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朱葵先生、范保文、朱道平、趙文元先生,中國美協理論委員會副主任、著名美術理論家馬鴻增先生,江蘇省美學會副會長 許祖良先生,以及著名美術理論家左莊偉、丁濤先生、李小山、黃鴻儀、樊波先生。江蘇省文聯副主席、書記處書記、中國書協副主席言恭達先生主持了開幕式。
各地媒體高度重視
針對次此巡展,中央電視台、《人民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文藝報》、《中國文化報》、《中國藝術報》、《中國書畫報》、《美術報》、《讀者》雜誌、《大眾收藏》雜誌以及各省市電視台等多家新聞媒體做了報導,多篇文章、訊息見於全國各地報端,《大山迴響》受到觀眾熱捧。其中,《楚天都市報》(2006年9月21日)刊登記者周潔的文章《李寶林——大沖不盈》;《深圳特區報》分別於2007年2月8日和2007年2月25日發表記者梁婷采寫的文章《畫山水以寄情展文化之傳承》《藝術魅力與市場價值並存》,闡釋美術界“李寶林鏇風”;《星期六報》“文化周刊”(2007年2月10日)發表《大氣磅礴、厚重蒼茫——李寶林畫展先睹》,文中說:“他所探索的山水畫在不失乃師精神氣象的前提下,從李家山水範式向前大大跨出一步。”;《武漢晚報》(2006年12月2日)、《湖北日報》(2006年12月2日)在刊登畫展新聞中,高度讚揚李寶林先生堅守信念、群體追求、風骨傳承的精神;《湖北美術學院院報》(2006年12月15日)發表署名文章《大山之子、山水之父——記著名畫家李寶林先生》;深圳展覽期間,2007年2月26日《深圳商報》文化廣場刊登記者姚正華文章《突破傳統揮灑山水新意境——美術評論家魯虹點評李寶林師生畫展在深圳為何這么“熱”》,較為詳盡地分析了畫展成功和市場追捧的原因。
參觀展覽的民眾反響強烈
在北京,
在武漢
在深圳,(畫展)吸引逾萬觀眾到場,成為深圳歷次畫展中極為成功的策展範例。展覽作品藝術價值上乘是此次展覽吸引眾多觀者的關鍵。魯虹分析說,現在山水畫的發展空間變得相當小,怎樣發展山水畫成為一個很難解決的問題,而《大山迴響》所展示的作品在傳承與創新的問題上把握較好,在傳統山水畫的基礎上有了新突破。此次展覽中,李寶林和12名學生的作品雖一脈相承,但風格卻各具特色,12名學生很好地繼承了李寶林的山水畫藝術,每一個學生的作品都存在與李寶林作品的契合點,但又不是對他作品的簡單重複,都有自己的面貌。
李寶林的作品與恩師李可染也有傳承上的創新。魯虹說:“與李可染強調作品的寫實性與詩意性不同,李寶林更強調作品的表現性與象徵性”。李寶林的作品內容雖然以畫西北山水為主,但他把具體的山水升華了,甚至拋棄了具體的時間、季節、地域、空間等要素,在題材、手法上有了新的創造,令作品獲得了更為宏闊深邃的意境。
目前李寶林及其學生的作品正受到越來越多收藏家的關注。作為藝術研究機構的專業人員,魯虹更看重李寶林師生作品的學術價值。
只有深具學術價值的繪畫作品才擁有長久的收藏價值,這是毋庸置疑的。幾年前,魯虹曾為李寶林寫過《超越時空》一文,對他的藝術成就做了非常精到的評點。“大山的迴響”仿佛是一個證明,不斷實現超越,正是李寶林先生和他的弟子們努力實踐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