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你是否知道,你的目標、熱誠、為人處世的方式將決定你的人生高度。做哈佛的學生,不斷提高自己對生活的熱誠和對事業的追求,因為你現在的狀況都是以前想法的結果;同樣的道理,現在的想法將決定你未來的狀況,所以,《哈佛人生課:哈佛告訴你如何成為社會精英》助明天的你成為理想中的自己。像雄鷹那樣制定目標,並只為目標而努力;
做誠實、愛思考、重細節、擁有辯證思維的人,擁有正確的人生態度;
行動永遠勝於語言;
善於合作與配合,在幫助別人的同時提升自己的價值;
永不輕易張口批評他人,永遠對別人的批評虛心接受並認真思考,這是提高自己的捷徑;
學習、學習、再學習,學習是對於未來最保險的投資,善於運用學習得來的知識是保障未來的最好技能;
語言是自己的第二件衣裳,智慧地講話是生存能力的重要體現;
熱誠地對待工作和生活,保持熱誠之心是自己持之以恆、永葆活力、取得成就的基礎;
相信自己,將一切的“不可能”在自己的世界裡消除;
經營好自己的人際關係,相信成功是可以傳遞的。
目錄
第一章明確的目標就像燈塔明確地了解自己想要什麼,並致力追求
一個人沒有明確的目標,就像船沒有羅盤
成功的人只想自己要的,而不想自己不要的
不要管過去做了什麼,重要的是你將來要做什麼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一生要的是什麼,那將什麼也得不到
智者有所為,還能有所不為
只為自己想要的忙碌
不要怕目標定得太高,你可能需要退而求其次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就別說你沒有機會
第二章正確的態度才能保證走在正確的路上
先正確評判自己,才有能力評斷他人
你是否欺騙別人,或是自己?想清楚再回答
三思而後行的人,很少會做錯事情
認為整個世界都錯的人,極可能錯在自己
不要忽視細節,宇宙由原子構成
反思是前進的伴侶,優秀是卓越的敵人
沒有問題的時候,往往存在最大的問題
第三章堅定的行動勝過激動的語言
觀察走在你前面的人,學習他的做法
忙碌的人才能把事情做好,懶惰的人只會投機取巧
優柔寡斷的人,即使做了決定,也不能貫徹到底
善意需要適當的行動表達
相信你做得到,你就一定會做到
不斷告訴自己某一件事,即使不是真的,最後也會讓自己相信
如果你想要更上一層樓,就為別人提供超出預期更多更好的服務
每一次都盡力超越上次的表現,很快你就會超越周圍的人
每次你多做一些,別人就欠你一些
別人的錯誤不是你犯錯的藉口
第四章友善的合作是共贏的通路
請求比命令能得到更好的結果
善於下命令的人,必定能夠服從命令並且執行
樂意合作產生支持的力量,強迫服從導致失敗的結果
告訴上司你想要什麼,看他是否願意幫助你去排除障礙
友善的合作比煽動更得人心
合作必須從部門領導開始
狼狽為奸絕非合作
除非你自己願意被別人傷害,否則沒有人能夠傷害你
讓別人做得更好,同時提升自己的價值
你不能讓所有的人喜歡你,卻能減少別人討厭你的原因
第五章在批評聲中才能成長得更快
一事無成的無名小卒才能免於批評
不要怕不公正的批評,但要知道哪些是不公正的批評
不要批評你不了解的人,要趁機向他學習
不要怕受人批評,當你提出新的觀念,就要準備受人批評
不要批評別人的行為,除非你知道他為何那么做
不能忍受批評,就無法嘗試新事物
如果你經常批評別人,何不試著讚美別人
開始批評之前,最好先略加讚美
如果你想要受人歡迎,儘量多讚美,少批評
第六章學習是永遠不會過時的事
你從工作中學到的,比眼前得到的報酬更可貴
傾聽才能學習,說話無益
投資未來的人,是忠於現實的人
不一定要把所有的知識都記在心裡,記能夠取得所需的知識即可
研究一個人良好的觀念,勝過挑剔他的缺點
知識必須加以運用。才能產生力量
努力把事情做得比別人更好,就會忘了財務的困擾
如果你不努力向上司學習,就等於放棄了升遷及更好的工作機會
哲學家能從犯錯的人身上找出人類所犯的錯誤
你從工作中學到的越多,賺得越多
知識必須經由行動產生利益,否則無用
第七章像打撈自己一樣打扮語言
從你所說的每一個字就能了解你所知的多寡
你怎么說和你說什麼同樣重要
人們在有所求時,語氣會特別不同
語氣委婉才能讓別人聽得進去
口不擇言往往造成尷尬的場面
刻薄的話傷人最甚
思考可以隨心所欲,表達想法則必須謹慎小心
第八章熱誠會解決生活和工作的難題
當熱誠變成習慣,恐懼和憂慮即無處容身
缺乏熱誠的人就沒有明確的目標
熱誠使想像的輪子轉動
一個人缺乏熱誠就像汽車沒有汽油
對生活和工作都保持熱誠,才是最快樂的人
熱誠使平凡的話題變得生動
為別人服務最多的人最富有
服務的道路才能通往快樂的城市
第九章失敗是獲取經驗的重要方式
漫無目的、隨波逐流是失敗的首要原因
逆境中具有順境中所沒有的機會
讓孩子小時候“好過”,長大之後經常會“難過”
了解失敗和暫時挫折的不同,才能成功
許多人只需要再多堅持一分鐘,多做一次努力,就能反敗為勝
只要你盡力而為。即使失敗了也不可恥
自憐是讓人上癮的麻醉劑
智者注意自己的缺點,一般人卻喜歡吹噓自己的優點
失敗能將人推出自滿的椅子,迫使他做更有用的事情
失敗是一種讓人承擔更大責任的準備
了解自己失敗的原因,則失敗就是資產
第十章信心能夠變“不可能”為“可能”
信心愈用愈多
沒有人能破壞你對任何事情的信心
所有偉大的奇蹟都源於信心的力量
不幸很少會糾纏有希望和信心的人
信心需要立足點,恐懼卻能憑空存在
信心源於明確的目標和積極的態度
信心是一種態度,常使“不可能”消失於無形
信心不能給你需要的東西,卻能告訴你如何得到
第十一章人際間的和諧可以受用一生
為明確的目標同心協力,將產生無窮的力量
彼此信任是良好人際關係的基礎
人際關係良好的人永遠不愁沒有朋友
喜歡和諧的人通常知道該如何處理人際關係
持久的成功建立在和諧的人際關係之上
儘量充當和事老,避免太多紛爭
趁機渾水摸魚的人才會挑起人事紛爭
機器的摩擦耗費成本,人際間的摩擦損耗心靈
如果你不同意他人的說法,也不要和他人爭執
促進和平的人受人尊敬,挑起摩擦的人遭人厭惡
前言
哈佛——對於全世界的學子來說都是一生憧憬和嚮往的地方!它是美國最早的私立大學之一。總部位於波士頓的劍橋城,它的前身哈佛學院始建於1836年。歷史上,哈佛大學的畢業生中共有六位曾當選為美國總統。他們是約翰·亞當斯(美國第二任總統)、約翰·昆西·亞當斯、拉瑟福德·海斯、西奧多·羅斯福、富蘭克林·羅斯福(連任四屆)和約翰·甘迺迪。哈佛大學的教授團中總共產生了34名諾貝爾獎得主……這些耀眼的光環使全世界的優秀人才對它趨之若鶩。
現在的哈佛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學校,而是一個品牌,它的成功警句已為全世界社會精英研讀和實踐。它對如何面對人生旅途中的艱難險阻提出了若干意見和精闢的論述,其中的精華在於從若干個方面闡述了行走社會必須要具備的條件,包括目標、行動、熱誠、信心等諸多方面。它給了全世界沒有直接在哈佛校園內接受教育的人一次上“哈佛”大學的機會,為今後在人生的拼搏中指點迷津。
精彩書摘
第一章明確的目標就像燈塔明確地了解自己想要什麼,並致力追求
生命是一條單行線,人的時間和精力也是有限的,在這條單行線上徘徊、迷茫、迂迴的時間越長,生命消耗得就越快,為自己最想要的而奮鬥的時間、精力就越少,因此人之初就要明確地了解自己想要什麼,如果連自己一生想要的是什麼都不知道,那還奢望能夠得到什麼呢?
所以,從現在開始,按照羅盤的指示駕駛人生的航船,向著目的地進發吧。記住,只為自己想要的目標開足馬力,不要為了航路上的小魚、小蝦而耽誤航程,因為精力有限,要只做對實現目標有益的事。小草知道自己想要的是繁育成片的綠洲,樹苗知道自己想要的是成長為參天的大樹,小雞知道自己想要的就是可以果腹的谷糠,小鴨知道自己想要的就是能夠暢遊的池塘,雄鷹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任由翱翔的蒼穹……它們了解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並致力追求,也因此成就了不同的物種和生靈,那么人又該是怎樣的呢?
人也同樣要明確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只有明確這一點才能致力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成就自己的人生。
人的一生就像穿越一片玉米地。秋高氣爽的田野間,一片豐碩的玉米地鋪展在每個人的面前。當然這只是表象,裡面暗藏了無數的陷阱和機關。
人生就是要成功穿越這片玉米地。這是有很多對手共同進行的一場有趣的競賽:看誰最快穿越玉米地,到達神秘的終點,同時,誰手中的玉米又最多。也就是說,既要穿越玉米地,又要比別人更快,手裡的玉米又要最多,而且要時刻保證自己的安全。概括而言就是:速度、效益和安全。每個人都可以進行一萬種以上的選擇,再高明的數學大師都無法計算出這三者之間的最佳比例——或許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這樣的公式。不同的狀態,會產生不同的結果,而每一個最佳的方式,又因為客觀環境和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穿越玉米地的過程,就是人生抉擇的過程,無數次地選擇產生了無數種結果。而人為什麼要“穿越玉米地”,或者說為什麼要參與這樣一個遊戲?
當你面臨人生的又一次角逐時,在你面對事業上的又一次選擇時,你可否認真地思考過這個問題?是否認真想過這個問題到底重不重要?有多重要?
我們來看看哈佛的驕子們的人生軌跡是如何印證這個問題的。
在美國哈佛大學的校園裡,一群出類拔萃的畢業生圓滿地完成了自己的學業,即將走向社會,開始“穿越自己的玉米地”。他們的智力、學歷、環境條件都相差無幾。在臨出校門時,哈佛對他們進行了一次關於人生目標的調查。結果是這樣的:
毫無目標的人占總數的27%:
有目標但很模糊的人占總數的60%;
雖有清晰的目標但比較短期的人占總數的10%:
而有清晰而長遠目標的人僅占總數的3%。
25年後,他們已然各自穿越了“自己的玉米地”。此時的哈佛大學對25年前“出類拔萃”的“天之驕子”們進行了跟蹤調查,結果這樣顯示:
在25年間,始終朝著自己最初的目標孜孜不倦、努力前進的畢業生,大多數都已成為社會上各行業的成功人士,還有很多人已經成為業界的精英和領袖,這樣的畢業生占總數的3%;
在25年間,有些人不斷地實現自己原來設定的短期目標,逐漸成為有一技之長的專業人士,他們大多屬於中產階級,這樣的畢業生占總數的10%;
在25年間,平靜穩定地生活與工作,沒有特別的成績和成就,位居社會中下層的畢業生占總數的60%;
在25年間,生活沒有目標,人生不盡如人意,只會一味地抱怨社會、指責他人的畢業生占總數的27%。
其實,這些人的差距早在25年前就已經埋下了伏筆。就是在穿越玉米地之前,其中的一些人就知道為何要穿越玉米地,而另一些人則一頭霧水。
因此,一定要明確或者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是藍天還是綠地?是安逸還是冒險?是平平淡淡還是轟轟烈烈?只有這樣才能夠致力去追求那些想要的,使想要的東西變為多年以後的現實。
一個人沒有明確的目標,就像船沒有羅盤
哈佛著名的成功警句:“目標不是決定一切的,但是就像一艘船航行需要羅盤一樣,如果一艘航行中的船沒有羅盤,它就不知道朝什麼方向航行,不知道什麼時間到達……”
正如興致與偏好能夠誘發才能,勤勉與意志能夠造就人才一樣,明確的理想與目標能夠激勵人才。
“目標是人生的清醒劑,計畫是人生的加速器。”目標賦予人類生命的意義和目的。
一個國外的、專門研究“成功”的科研機構,以一百個年輕人為研究對象進行追蹤調查。這項研究歷時數十年,直到當年意氣風發的年輕人變成五六十歲風燭殘年的老人。研究結果顯示:他們中間只有一個人很富有,另外還有五個人有經濟保障,剩下九十四人情況都不太好,可以說是失敗者。而這絕大多數的人遭遇晚年拮据境遇的原因,並不是他們年輕時不努力,而是他們年輕時沒有樹立明確的目標。
有了目標,人們才會把注意力集中在追求喜悅上,而不是在避免痛苦上。目標讓每個人早上都有起床的動力,都有奮鬥的激情。
明確人生目標是一件重要的事,換句話說,就是你的人生抱負,不過抱負聽起來總像一種超出個人可控範圍的事情,而人生目標是,如果願意投入精力去做,就可能達到的。因此,對於個人而言,這一生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什麼是你真正想去完成的事情?這些都是你的目標,把每個這樣的目標用一句話寫下來。如果其中有的目標只是達到另外一個目標的步驟,就把它從清單中去掉,因為它不是你的人生目標。目標是你人生航船的羅盤,抓緊它才能不走彎路。
松毛蟲在松樹上結網為巢,這是它們集體吐絲共同結成的。每當黃昏時刻,它們就傾巢而出,列隊爬過樹幹,去吃那些充滿汁液的松葉。這些毛蟲在走動時,有一種互相跟隨的本能,頭頭走在前面,後面緊跟著一條條的毛蟲,秩序井然,蜿蜒前行。走在前面的頭頭,一邊爬行,一邊不斷地吐出一條絲。不管它走到哪裡,絲就吐到哪裡。走在頭裡的松毛蟲之所以要吐絲於路上,就是為了不管大部隊走出多遠,走了多久,都能夠沿著這條鋪好的絲路返回,而不至於失去方向。
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針對松毛蟲的這一特點做了一項實驗。他把一隊的毛蟲引到一個高大的花盆上,等全隊的毛蟲爬上花盆邊緣形成圓圈時,法布爾就用布將花盆上四周的絲擦掉,只留下花盆邊緣上的絲,並在花盆中央放了一些松葉。松毛蟲開始繞著花盆邊緣走,一隻接一隻盲目地走,一圈又一圈重複地走,它們認為只要有絲路在,就不會迷失。如此反覆走了數天數夜,松毛蟲們根本不知道可以救命的食物就離自己幾步之遙,最終還是因為飢餓、疲勞而死去。
許多人就像這些松樹毛蟲,只是盲目機械地度過每一天。他們按照既定的窠臼,每天懵懵懂懂地過日子。如果問及他們為何如此,他們也許會說:“人人不都是這樣過日子嗎?”
這就是沒有目標人的生存狀態,他們的人生就像是失去羅盤的船隻,迷迷茫茫,飄飄忽忽,不但永遠到不了彼岸,而且隨時都有觸礁而亡、葬身海底的危險。
目標對每個人的成功都至關重要,明確的目標就像是人生航船上的羅盤。航船出海,帶上羅盤是第一要求,因此人生制定目標就是第一要素,也是開啟人生之路的第一步。因為目標就是動力,目標就是方向,只有朝著確定的目標不斷前進,才能成就豐富、成功的人生。
成功的人只想自己要的,而不想自己不要的
有一位智者帶著三個愛徒,到風景優美的景區去釣魚。到達目的地後,這位智者問大徒弟:“你看到了什麼呢?”大徒弟回答:“我看到了池塘、魚兒,還有滿眼的花草樹木。”這位智者搖搖頭說:“不對。”智者又以相同的問題問二徒弟,二徒弟回答:“我看到了老師、師兄、師弟,漁竿、魚,還有這裡的美景。”這位智者又搖搖頭說:“還是不對。”智者又以相同問題問三徒弟,三徒弟回答:“我只看到了池塘里的魚。”智者高興地點點頭說:“這就對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每個人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就必須明確自己的目標。知道哪些是自己想要的,哪些是與自己想要的東西無關的。一旦自己的目標確立。才能心無旁騖、全心全力地向前奮進。
目標只有一個,一旦確定就要心無旁騖。只做那些有利於目標實現的事情。對於枝枝蔓蔓的、對實現目標無所謂的事物就要學會放棄。
陌生而熟悉的非洲大草原,成群的羚羊在一起閒庭信步。突然,一隻非洲豹向羊群撲去,羚羊受到驚嚇,開始拚命地四散奔逃。非洲豹緊緊盯著一隻未成年的羚羊,窮追不捨。在追趕過程中,非洲豹超過了一隻又一隻站在旁邊驚恐觀望的羚羊,它只是一個勁地向那隻未成年的羚羊拚命地追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