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若琴弦》[史鐵生]

《命若琴弦》[史鐵生]
《命若琴弦》[史鐵生]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小說《命若琴弦》向我們提出了一個有關人生命本身的問題:人該怎樣來看待生命中的苦難?直面苦難、超越苦難、感恩苦難,以永恆的生命之舞來書寫抗爭與超越的寓言,這就是史鐵生徹悟後精心構築的救贖之路。本文力圖通過對小說文本的分析,展示這條救贖之路的形成過程,並反思這種救贖方式本身固有的局限。

基本信息

簡介

《命若琴弦》《命若琴弦》

《命若琴弦》是史鐵生小說集,裡面收錄了這篇同名小說。文章說的是這樣一個故事:有一老一小兩個瞎子師徒,走遍各地,以彈三弦琴說書為生。老瞎子的師傅在死去的時候,告訴他,只要他能真正的彈斷一千根琴弦,用它做藥引子,按照師傅藏在琴里的藥方開藥,可以使自己復明。老瞎子為了看一眼這世界,日夜不知疲倦的奔波,到處彈琴,只為了彈斷這一千根琴弦。終於,他做到了,可是,琴裡面的藥方竟然是張空白的紙,也就是說沒有所謂的藥可以讓他復明。他一生的等待和期望,換來的卻是空白。當他傷心欲絕的時候,忽然想到了自己的徒弟,他明白了師傅的用意,自己的一生因為有了期望而拚命的活著。他死之前,給了自己徒弟同樣的希望。於是。不停的出現這樣的一老一小兩個瞎子,守著同樣的期望,辛苦又忙碌的走完自己的生命,最後才真正的明白……

賞析

這是一篇哲學寓言

他們帶著三弦琴,四海為家,說書為生。老瞎子的師父臨終時告訴老瞎子:得彈斷一千根琴弦才能去抓那副復明的藥方,而他自己記錯了,只彈斷了八百根,所以不靈了。老瞎子緊記師父的話,彈了五十年,盼了五十年,彈斷了一千根琴弦,結果才發現那藥方只是一張白紙。於是終於明白了師父的話:“……彈好了就夠了。”目的本來沒有。明白了這個道理,他的生命也將走到盡頭。於是告訴他的徒弟小瞎子:必須彈斷一千二百根琴弦。讓他永遠扯緊歡跳的琴弦,不必去看那張無字的白紙。

人生必須有目的,希望給人力量。老瞎子給了小瞎子一個希望,所以小瞎子能從人生的痛苦中走出,為了這個希望去拉緊琴弦。藝術本身對於他們來說還沒有成為人生的終極目的,人永遠功利地希望在現實中得到實在的好處。賣藝瞎子深知這一點,所以代代流傳了這個美麗的謊言。其實不僅是他們,人生不都是這樣的嗎?“事實上你唯一擁有的就是過程。”<1>如果希望達到了,那時的希望已經不成為希望,人又有新的希望了。因此人生永遠不可能實現真正的滿足。希望如遙遠的不可抵達的地平線。
《命若琴弦》中,史鐵生告訴我們:目的是虛設的,但虛設的目的卻能引導著實在的過程。這就是人生的荒誕,也是人生的悲劇。試想,你相信有一天可能會實現,你才有了活著的動力。一旦發現藥方實際上是一張白紙時,“老瞎子的心弦斷了,準確地說,是有一端空無所系了。一根琴弦需要兩個點才能拉緊。心弦也要兩個點——一頭是追求,一頭是目的——你才能在中間這緊繃的過程上彈響心弦。”<2>你的希望其實是無望,它成了荒涼的企盼。正如史鐵生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人在爬很高很高的山。他很寂寞,於是他開始給自己講一個故事——有一隻貓,如何爬上大樹,如何跳上屋頂,又如何弄到了一條魚,又如何失去了這條魚……他講得興奮了……心裡腳下都添了力量。<3>在這裡,這個人所想一切都是虛幻的。承認人生目標的虛設,需要作家豁然的胸懷。

《命若琴弦》是史鐵生小說轉折的一個標誌,以前存在於作品中的堅定信念開始漸漸為深邃的思考所代替。《山頂上的傳說》、《來到人間》中所有的憂傷和悲壯色調已被沖淡,作者以一種更達觀、平和的心態來審視人生,探求人生的意義。

但並不是說承認希望其實是無望就否定生存的意義。相反,過程正是唯一能證明自己價值的地方。正如泰戈爾所說,天空不留下翅膀的痕跡,而我已飛過。老瞎子在絕望中突然明白,這目標原來是虛設的,自己生活的全部意義就在撥弄琴弦線的過程中。前途是光明的,它只存在於理想狀態之中;道路是曲折的,生命的意義就在於把生命力耗費在曲折的道路上。這就是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之所在。在克服困難不斷努力追求的過程中,價值已體現,生命已證明。意義在於過程,這就是小說探求的結果。

史鐵生的小說令人感到悲涼與厚重,同時又會有頑強生存的信念。看到人本的困境,但又不會徹底絕望。當藝術達到了理性的極限,它就走向了哲學。史鐵生的小說讓我們看到了藝術與哲學溝通的可能性。

史鐵生作品集

史鐵生,中國電影編劇,著名小說家,文學家,因突發腦淤血去世。本任務羅列了史鐵生先生的作品以紀念他在文學上的巨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