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齊二首》

《北齊二首》是晚唐詩人李商隱的作品之一。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北齊二首
【創作年代】晚唐
【作者姓名】李商隱
【文學體裁】七言絕句

作品原文

北齊二首
一笑相傾國便亡,何勞荊棘始堪傷。小憐玉體橫陳夜,已報周師入晉陽。
巧笑知堪敵萬機,傾城最在著戎衣。晉陽已陷休回顧,更請君王獵一圍。

作品格律

這兩首七言絕句的用韻方式都是首句入韻仄起式
第一首韻腳是:下平七陽(平水韻)。
一笑相傾國便亡,
●●○○●●△
何勞荊棘始堪傷。
○○⊙●●○△
小憐玉體橫陳夜,
⊙○●●○○●
已報周師入晉陽。
●●○○●●△
第二首韻腳是:上平五微(平水韻)。
巧笑知堪敵萬機,
●●○○⊙●△
傾城最在著戎衣。
○○●●●○△
晉陽已陷休回顧,
⊙○●●○○●
更請君王獵一圍。
●●○○●●△
(說明:○平聲 ●仄聲 ⊙可平可仄 △平韻 ▲仄韻)

作品鑑賞

這兩首詩是通過諷刺北齊後主高緯寵幸馮淑妃這一荒淫亡國的史實,以借古鑒今的。兩首詩在藝術表現手法上有兩個共同的特點:
一、議論附麗於形象。既是詠史,便離不開議論。然而好的詩篇總是以具體形象感人,而不是用抽象的道理教訓讀者。議論不脫離生動的形象,是這兩首詩共同的優點。
第一首前兩句是以議論發端。“一笑”句暗用周幽王寵褒姒而亡國的故事,諷刺“無愁天子”高緯荒淫的生活。“荊棘”句引典照應國亡之意。晉時索靖有先識遠量,預見天下將亂,曾指著洛陽宮門的銅駝嘆道:“會見汝在荊棘中耳!”這兩句意思一氣蟬聯,謂荒淫即亡國取敗的先兆。雖每句各用一典故,卻不見用事痕跡,全在於意脈不斷,可謂巧於用典。但如果只此而已,仍屬老生常談。後兩句撇開議論而展示形象畫面。第三句描繪馮淑妃(“小憐”即其名)進御之夕“花容自獻,玉體橫陳”(司馬相如),是一幅穢艷的春宮圖,與“一笑相傾”句映帶;第四句寫北齊亡國情景。公元577年,北周武帝攻破晉陽(今山西太原),向齊都鄴城進軍,高緯出逃被俘,北齊遂滅。此句又與“荊棘”映帶。兩句實際上具體形象地再現了前兩句的內容。淑妃進御與周師攻陷晉陽,相隔尚有時日。“已報”兩字把兩件事扯到一時,是著眼於荒淫失政與亡國的必然聯繫,運用“超前誇張”的修辭格,更能發人深省。這便是議論附麗於形象,通過特殊表現一般,是符合形象思維的規律的。
如果說第一首是議論與形象互用,那么第二首的議論則完全融於形象,或者說議論見之於形象了。“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是《詩經》中形容美女嫵媚表情。“巧笑”與“萬機”,一女與天下,輕重關係本來一目了然。說“巧笑”堪敵“萬機”,是運用反語來諷刺高緯的昏昧。“知”實為哪知,意味尤見辛辣。如說“一笑相傾國便亡”是熱罵,此句便是冷嘲,不議論的議論。高緯與淑妃尋歡作樂的方式之一是畋獵,在高緯眼中,換著出獵武裝的淑妃風姿尤為迷人,所以說“傾城最在著戎衣”。這句仍是反語,有潛台詞在。古來許多巾幗英雄,其颯爽英姿,確乎給人很美的感覺。但淑妃身著戎衣的舉動,不是為天下,而是輕天下。高緯迷戀的不是英武之姿而是忸怩之態。他們逢場作戲,穿著戎衣而把強大的敵國忘記在九霄雲外。據《北齊書》載:周師取平陽(晉陽),帝獵於三堆,晉州告急。帝將返,淑妃更請殺一圍,從之。在自身即將成為敵軍獵獲物的情況下,仍不忘追歡逐樂,還要再獵一圍。三、四句就這樣以模擬口氣,將帝、妃死不覺悟淫昏性格刻畫得入木三分。儘管不著議論,但通過具體形象的描繪及反語的運用,即將議論融入形象之中。批判意味仍十分強烈。
二、強烈的對比色彩。在形象畫面之間運用強烈對比色彩,使作者有意指出的對象的特點更強調突出,引人注目,從而獲得含蓄有力的表現效果,是這兩首詩的又一顯著特點。
第一首三、四兩句把一個極艷極褻的鏡頭和一個極危急險惡的鏡頭組接在一起,對比色彩強烈,產生了驚心動魄的效果。單從“小憐玉體橫陳”的畫面,也可見高緯生活之荒淫,然而,如果它不和那個關係危急存亡的“周歸入晉陽”的畫面組接,就難以產生那種“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驚險效果,就會顯得十分平庸,藝術說服力將大為削弱。第二首三、四句則把“晉陽已陷”的時局,與“更請君王獵一圍”的荒唐行徑作對比。一面是十萬火急,形勢嚴峻;一面卻是視若無睹,圍獵興濃。兩種畫面對照出現,令旁觀者為之心寒,從而有力地表明當事者處境的可笑可悲,不著一字而含蓄有力。這種手法的運用,也是詩人巧於構思的具體表現之一。

作者簡介

李商隱
(約813—約858)唐代詩人。字義山,號玉溪生、樊南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縣人)。公元837年進士及第。處於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鬱郁不得志。詩歌成就很高,與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都在家族裡排行十六,故並稱為“三十六體”。其詩在內容上,有的抒發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託古諷今的詠史之作,還有一類描寫愛情生活的無題詩,最為後代讀者所喜愛。在藝術上,構思新巧,詞藻華美,想像豐富,格律嚴整,風格婉轉纏綿,文學價值較高。但有的作品傷感情調較濃,用典過多,隱晦難解。有《李義山詩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