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蔡襄楷書謝賜御書詩》

《北宋蔡襄楷書謝賜御書詩》

宋仁宗帝曾御書“君謨”賜蔡襄。為報答皇恩,蔡襄恭作表文並七絕一首獻上,此即“謝賜御書詩表卷”。從總體上說,所書筆筆精到,端正恭敬。此卷用五張紙拼接,共三十七行字。卷後有米芾、鮮于樞、吳寬、陳繼儒和董其昌等名家題跋。

基本信息

蔡襄《謝賜御書詩》,1053年,卷,紙本。29.3cmX241.5cm。日本大正八年(1919)6月7日,此件為中村
蔡襄《謝賜御書詩》局部蔡襄《謝賜御書詩》局部
不折(1866—1943)從文求堂購得。現藏於日本東京台東區立書道博物館。2006年3月來華見於上海博物館《中日書法珍品展》。另有一本,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疑偽。

文物介紹

宋仁宗帝曾御書“君謨”賜蔡襄。為報答皇恩,蔡襄恭作表文並七絕一首獻上,此即“謝賜御書詩表卷”。從總體上說,所書筆筆精到,端正恭敬。此卷用五張紙拼接,共三十七行字。卷後有米芾、鮮于樞、吳寬、陳繼儒和董其昌等名家題跋。本作品在當時已成名作,為內府所藏。蔡襄還將此作刻石奉呈翰林院。而與蔡襄同時代的被稱為宮廷書畫鑑定家的書家米芾在當時也未見及此作真跡,只看到翰林院的石刻。因此,在四十年後見到真跡時,米芾將興奮喜悅的心情傾注於跋語中。

法帖鑑賞

蔡襄《謝賜御書詩》,這件墨跡頗有晉唐遺韻,其法度嚴密,結字嚴謹,用筆穩健,一絲不苟,是其楷書中最精到的作品。卷後,有米芾、鮮于樞、解縉、吳寬、陳繼儒、董其昌、張祖翼、羅振玉等眾多宋、元、明、清名人題跋。這卷流傳有緒的墨跡曾經南宋趙明誠收藏,元代曾為喬簣成收藏,明代曾經黃鍾、趙用賢收藏,清初為安岐收藏,後又經葉名澧收藏,清末為端方所藏。後流入日本國,現藏於日本書道博物館。全卷縱二十九點三厘米,橫長總計八百二十九點五厘米。據方家評說,台北故宮博物院日本束京國立博物館也藏有這卷墨跡的不同書寫本,但本卷最佳。

作者簡介

蔡襄(1012-1067),字君謨,興化(今福建仙遊)人。天聖八年(1030)進士,先後在宋朝中央政府擔任過館閣校勘、知諫院、直史館、知制誥、龍圖閣直學士、樞密院直學士、翰林學士、三司使、端明殿學士等職,並出任福建路(今福建福州市)轉運使,知泉州、福州、開封(今河南開封市)和杭州府事。卒贈禮部侍郎,謚“忠惠”。蔡襄為人忠厚、正真,講究信義,學識淵博。書法史上論及宋代書法,素有“蘇、黃、米、蔡”四大書家的說法,他們四人被認為是宋代書法風格的典型代表。“宋四家”中,前三家分別指蘇軾(東坡)、黃庭堅(涪翁)和米芾(襄陽漫士)。宋四家中,蔡襄年齡輩份,應在蘇、黃、米之前。從書法風格上看,蘇武豐腴跌宕;黃庭堅縱橫拗崛;米芾俊邁豪放,他們書風自成一格,蘇、黃、米都以行草、行楷見長,而喜歡寫規規矩矩的楷書的,還是蔡襄。蔡襄書法其渾厚端莊,淳淡婉美,自成一體。展卷蔡襄書法,頓覺有一縷春風拂面,充滿妍麗溫雅氣息。
蔡襄其書法在其生前就受時人推崇備至,極負盛譽,最推崇他書藝的人首數蘇東坡、歐陽修。蘇東坡在《東坡題跋》中指出:“獨蔡君謨天資既高,積學深至,心手相應,變態無窮,遂為本朝第一。然行書最勝,小楷次之,草書又次之……又嘗出意作飛白,自言有翔龍舞鳳之勢,識者不以為過。”歐陽修對蔡襄書法的評價真是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歐陽修說:“自蘇子美死後,遂覺筆法中絕。近年君漠獨步當世,然謙讓不肯主盟。”(《歐陽文忠公集》)黃庭堅也說:“蘇子美、蔡君漠皆翰墨之豪傑。”(《山谷文集》)北宋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評論蔡襄的草書曰:“以散筆作草書,謂之散草,或曰飛草,其法皆生於飛白,自成一家。存張旭懷素之古韻,有風雲變幻之勢,又縱逸而富古意。”
..

宋史·蔡襄傳》稱他:“襄工於手書,為當世第一,仁宗尤愛之。”許將《蔡襄傳》說:“公於書畫頗自惜,不妄為人,其斷章殘稿人悉珍藏,仁宗尤愛稱之。”朱長文《續書斷》:蔡襄書頗自惜重,不輕為書,與人尺牘,人皆藏以為寶。仁宗深愛其跡……及學士撰《溫成皇后碑》文,敕書之,君謨辭不肯書,曰:“此待詔職也。儒者之工書,所以自游息焉而已,豈若一技夫役役哉?”
從以上三段記載中,可以知道,蔡襄書法從當朝皇上到普通百姓都十分珍惜。由於他頗自惜,不妄為人書,所以傳世作品較少。另外可以看出當時書壇的風氣已完全轉向了詩文尺牘,而書碑則被看作是一技夫役役之事,為士大夫所不屑為,甚至連帝王的敕命也已不能左右之。這與唐代以前的情況有著根本的不同。
蔡襄不是一個開宗立派的大師。總體上看,他的書法還是恪守晉唐法度,創新的意識略遜一籌。但他卻是宋代書法發展上不可缺的關紐人物。他以其自身完備的書法成就,為晉唐法度與宋人的意趣之間搭建了一座技巧的橋樑。蔡襄傳世墨跡有《自書詩帖》、《謝賜御書詩》,以及《陶生帖》、《郊燔帖》、《蒙惠帖》墨跡多種,碑刻有《萬安橋記》、《晝錦堂記》及鼓山靈源洞楷書“忘歸石、”“國師岩”等珍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