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紮著耳朵的自畫像》

《包紮著耳朵的自畫像》

《包紮耳朵的自畫像》是梵谷1888年所作。1888年梵·高邀請高更來阿爾同住,起初他們相處愉快,但隨著梵谷病情反覆,兩個的藝術家卻是不斷的爭吵。在一場劇烈爭執後,高更大怒而去,梵·高無法阻止,亦無法抑制自己的激動,竟割下自己的右耳。他據此畫的這幅自斷像,成為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概述

有時候,自畫像可以更加貼近一顆真實的靈魂。.人量的自畫像構成了梵谷作品的另一獨特風景,讓我們可以沿著它們一次次追尋他的思想和生命的軌跡。

1886年2月底,梵谷來到‘藝術之都”巴黎。梵谷的弟弟提奧當時在巴黎是頗有名氣的畫商。在他的介紹下,梵谷認識了很多印象派畫家,如高更、修拉、畢沙羅等,從而吸收了印象派的點彩技法。從這一時期開始,梵谷進行了大量的自畫像創作。

由來

巴黎期間,他創作了從第一幅《戴黑色毛氈帽的自畫像》到1888年初的《畫架前的自驪像》共八幅自畫像。1888年2月,梵谷在朋友的推薦下來到法國南部小城—阿爾,從而迎來了他創作的高峰期,這一期間《自畫像—獻給高更》和《包紮耳朵的自畫像》等三幅自畫像誕生。1889年在來到雷米爾後他又創作了最後的三幅自畫像。

1888年梵·高邀請高更來阿爾同住,起初他們相處愉快,但隨著梵谷病情反覆,兩個的藝術家卻是不斷的爭吵。在一場劇烈爭執後,高更大怒而去,梵·高無法阻止,亦無法抑制自己的激動,竟割下自己的右耳。

世界把自己的癲狂最先傳染給人類的畫師——就像曾經給他的筆端注入魔力。我們驚訝地注視著梵·高扭曲的面孔、恐怖的眼神和顫抖的手勢:他仿佛在代替整個人類受刑,成為痛苦的化身。想到這裡,也就能理解梵·高作品中掙扎的線條與狂舞的色塊:傾泄的顏料里調和著他的血,而畫布,不過是他包紮傷口的繃帶。這是一位生活在傷口裡的大師,他習慣用傷口對世界發言。這是一個疼痛的收割者,他的鐮刀最終收穫了自己的耳朵。

梵·高死了,卻留下了一隻著名的耳朵——這最後的遺物似乎並沒有失去聽覺,收集著後人的議論。這只在故事中存在的失血的耳朵,至今仍像埋設在我們生活中的聽診器,刺探著我們的良心。梵·高死了,耳朵還活著,還擁有記憶。為什麼不在他呻吟與崩潰的時候,扶持他一把——世界,你聽見了嗎?你的耳朵長在何處?他據此畫的這幅自斷像,成為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他家頭纏繃帶,面孔消瘦,眼睛深陷,流露出悲憤和絕望的感情,整個畫面好像處一於滾動的波濤之中,洶湧的狂流似乎在威脅著狂熱不安的畫家,給人造成一種巨大的視覺衝擊力量。

梵谷的命運

在梵谷37年的生命中,他的生活是清貧的。除了弟弟,他幾乎沒有任何經濟的來源。他的生活是孤單的,沒有人陪伴在他的身邊。他追求過的女人,一個個都離他遠去。然而,梵谷不是寂寞的,天空、麥田、太陽、向日葵……是他永遠的朋友,也是他的作品中一次次出現的對象。

一片成熟的農田、一把陳舊的靠椅、一雙踏遍人間艱辛旅程的皮鞋,這些在巴黎的藝術大師們眼中不屑一顧的事物,在梵谷的筆下卻是那樣動情,那么執著,那么令人神往。在他眼中,大自然的美才是真正的.永恆的美。他畫光芒四射的太陽、簡陋平靜的住室……他能發現一棵灌木樹籬之美,更能夠發現橄欖樹枝和神色火焰般的柏樹之美。在世人眼中最普通不過的生活,在梵谷筆下卻是生命的本質。生來就高貴的靈魂,與生活的貧窮是沒有什麼關係的,貧窮只會讓那藝術的靈魂更加高尚。生活在低處,靈魂在高處,這就是梵谷。

作者簡介

文森特·威廉·梵谷(VincentWillemvanGogh,1853-1890),荷蘭後印象派畫家。他是表現主義的先驅,並深深影響了二十世紀藝術,尤其是野獸派與德國表現主義。梵谷的作品,如《星夜》、《向日葵》與《有烏鴉的麥田》等,現已躋身於全球最具名、廣為人知與昂貴的藝術作品的行列。

1853年3月30日生於津德爾特,1890年7月29日在法國瓦茲河畔因患精神病自殺身亡。早年經商,後熱衷於宗教,1880年以後開始學習繪畫。曾在巴黎結識E.貝爾納、P.西涅克和P.高更等畫家。

早期作品受印象主義和新印象主義畫派影響,代表作有《食土豆者》、《塞納河濱》等。曾兩次在咖啡館和飯館等地向勞工階層展出自己的作品。不久厭倦巴黎生活,來到法國南部的阿爾勒,開始追求更有表現力的技巧;同時受革新文藝思潮的推動和日本繪畫的啟發,大膽探索自由抒發內心感受的風格,以達到線和色彩的自身表現力和畫面的裝飾性、寓意性。台灣譯名梵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