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從玄風最後的走向來看,南朝的玄學政治觀由實踐領域退縮到意識形態領域,進而再在意識形態領域將主導權讓給配合皇權政治的儒家思想,玄學的影響也逐步退縮到個體思想與生活領域。北朝後期雖然重新紹續魏晉以來的文化精神,開始尊重個體,但由於門閥勢力的局限,玄學的政治主張並沒有引起共鳴,其文化上的開創性也就僅限於在個人與社會的關係上突破經學思想。南北雙方雖是一退一進,但最後的趨同點卻是將魏晉士風傳統的影響限定在個人思想和生活領域。
作者簡介
李磊,男,1977年生,湖北武漢人。2001年畢業於武漢大學,獲歷史學、哲學雙學士學位。2003年畢業於武漢大學歷史系,獲歷史學碩士學位。2000年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獲歷史學博士學位。2006年起任教於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為該系講師。曾公開發表論文十數篇。
圖書前言
東漢名教之治從東漢後期開始面臨著深刻的危機,危機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士大夫無法阻止皇權“非道”,另一方面是崇尚儒家名節的統治方式導致了世風之虛偽。面對皇權“非道”,東漢士人篤信道德的力量,發動清議運動,士風由“保身懷方”重“去就之節”轉向“蹈義陵險”的“嫜直之風”。黨錮事變的結局動搖了士人的名教信念,使士人由“嫜直"而“大直若屈”。漢末士人恢復漢朝統治的努力失敗後,其名教理想幾乎完全破滅,他們開始尋求新的社會政治理想。面對世風的虛偽與偏至,東漢士人曾有意識地加以矯正,在一部分人中出現了崇尚任率的生活態度。竹林名士繼承這個傳統,並援引《莊子》賦予其玄學意義,開創了魏晉“達"風,其外在表現形式是“不拘禮俗”。士大夫對社會政治理想的反思和踐行,與對自身處世態度的反思和踐行,二者交匯的結果是在魏晉之交出現了旨在思想革新、社會革新與政治革新的新士風——玄風。兩晉玄風的表現是:思想上崇尚玄學,行為上崇尚放達,任官崇尚不盡職守。在朝、在野兩種玄學指導著晉代的士風。在朝玄學是道家化的儒家,在野玄學持道家立場,二者都在反傳統的方向上推進晉代士風。
南朝士風大體上繼承了魏晉的士風形態。但南朝士大夫對魏晉傳統的堅守,旨在維護士大夫相對獨立於皇權的社會地位,以及他們對社會意識的領導權,而非如魏晉士風旨在玄學理想的踐行或曰“利便”。南朝士風始變於晉宋之際,清談地位下降,對玄學義理的探討淡化下來,“仕貴遺務”的精神內涵由實踐玄學政治觀轉為表明士大夫“淡退”的政治姿態。劉宋後期朝廷試圖樹立在意識形態領域的絕對權威。儘管士大夫屈從於皇權,但他們對士風傳統的維護,仍是對皇權擴張的柔性抵抗。南齊永明儒風的興起,表明士大夫與皇權開始謀求在意識形態領域的融合,結束了二者的對抗。但這種融合是以士大夫回歸儒家皇道意識為前提的。隨著南朝中下層士人在文化、政治上的崛起,他們成為梁代士風的主體,其崇尚進取、實幹與注重交遊的階層性格給士風增添了新的色彩。陳朝採取優待前朝士大夫的政策,使梁朝士風在陳朝繼續存在下去。陳後主是陳朝後期士風的中心人物。隨著陳朝的滅亡,南朝士大夫喪失了政治、社會地位,盛行一時的玄風便隨之煙消雲散。
圖書目錄
內容提要
緒論
一、問題的提出與研究對象的界定
二、學術史回顧
第一章 東漢後期士風之轉變
第一節 “去就之節"到“嫜直之風”
第二節 嫜直之風的流行與演變
第三節 嫜直之風的反動之一——退身窮處
第四節 肄直之風的反動之二——對權謀的重視
本章小結
第二章 漢魏之際士大夫的動向及其變化
第一節 荀或之死與士大夫匡復之志的最終破滅
第二節 新的政治環境下士大夫節義觀念和處世方式的變化
第三節 政治轉型過程中士大夫的困惑、抗爭與精神的自我解救
第四節 從太和浮華到正始玄談——新生代士人的政治動向與變革要求